APP下载

幸好,我找回了生命的呼吸

2016-11-01肖培东

新班主任 2016年10期
关键词:胡同读书生命

□ 肖培东

幸好,我找回了生命的呼吸

□肖培东

▲蔡军摄

走上讲台的最初几年,我是很少读书的。

那并不意味着我缺乏勤奋,相反,我一直是全校教学工作最勤苦的教师之一。天才蒙蒙亮,我就站在教室的门口,看着学生们一路颠颠地跑上水泥走廊,然后矮着头钻入教室,拉高调子读书。很快,晨光清澈地洒上我们的肩,闪烁在操场上,我便指挥他们排好队,“一二一二”地踩着节奏跑操。接着上课,分发练习试卷,我紧紧盯着那几个总想有小动作的孩子,直到最后,他们乖乖地交上斑斑驳驳的试卷,我才转移下凝视的目光,揉揉酸疼的眼睛,回到办公室,立马批改试卷。这期间,我还时不时地到办公室和教室间轻步来回,透过窗缝看看哪些孩子的眼神是逃逸的、无神的。等到午后的余晖渐渐散去,看着值日的孩子消逝在视线里,我才能匆匆吃上几口饭。晚自习,悬在木梁上的大灯泡准时亮起,孩子们做作业,我则俯身桌前,在铁板上刻写蜡纸……

年轻的教学时光,涂抹着太多的忙碌,脚步匆匆,踩响了校园里草丛间的虫唱,踏碎了走廊前的月光,却极少投影在教科书以外的书页上。我的青春忙忙碌碌,唯独冷落了阅读,我甚至无暇想起自己还需要阅读。现在想想,没有阅读支撑的语文教学是何等苍白。

远离阅读,我仿佛一个任性的孩子,却总是被“辛勤”的赞语抚摸。

终于有一天,我决心将阅读变成生活方式,找回灵魂的呼吸。阅读的回归,和我的一堂高中语文公开课有关。2000年的秋天,在丽水举行的浙南片语文教学观摩会上,我执教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根据教参解释,文章写了汪曾祺先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批判和否定,我就此理解上了一堂自己颇为满意的课。可没多久,我无意中读到了史绍典先生对《胡同文化》一文的解读:“他没有对胡同文化进行批判的,完全没有批判的意思。对胡同文化,他有一种依恋、一种感伤、一种怀念,还有一种无可奈何。”原来,《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北京胡同》这本摄影集写的“序言”。《北京胡同》这本摄影集本身,就有一种强烈的保护北京特有胡同的情绪。“它是在批评、批判胡同文化吗?”这几行字,杂志上印得不大,却是那么显赫地晃入我的眼里,晃着晃着就化成了这样一声棒喝:“你有读书吗?”因阅读而来的丰厚文化积淀让史老师成了文本作者的知音,而教学的孱弱其实映衬出了我阅读的苍白。我羞愧极了,为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更为那无数个白白流逝的不阅读的日子。书香澄余滓,杳然天界高。语文教师若失去了阅读的基石,黯淡了思考的灵魂,把自己一味封闭在狭小的教参空间,必然会流失生命的气息,他的课堂,也必然走失灵魂。

那以后,我开始读书,静静地,孤独地。我庆幸,在经历一段贫瘠与尴尬的时光后,我找回了自己的呼吸。在文字里,我找回了真正的灵魂。

我重读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这是我在大学里曾工工整整抄过的一本书。我想从他的随笔短语中找回力量和方向,叩问自己存在的意义。人与永恒,存在与意义,生命与价值,过滤了浮躁,剔除了嘈杂,这些充满哲思的碎句短章及时地拉回了一颗躁动不安的心,至少保证我不完全被浮华的年代吞没。我读《瓦尔登湖》,很快就迷恋上了那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那座造价不足28美元的小木屋和那一片湛蓝的湖水,让许多在尘世漂泊的灵魂找到安宁的家园,不至于在纷争的名利场中迷失自己,不至于被泛滥的物质异化而丧失了人性的本真。梭罗的文字,恰如清新的晨光,他在森林湖畔的自由身影,常常让我想起黑塞笔下的树。我开始留意自然,开始凝视每一棵树、每一株草,这些弱小的事物,时不时地震撼着我。周国平说:“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而一旦你投入地去阅读它们,你会发现,你会热爱澄明、清新、安静和孤独,也绝无那么多的世俗的焦虑来扰乱我们内心的宁静。读书,就是我们与物质枷锁抗争的一种方式。我读里尔克的诗歌,享受着他的《秋日》:“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原来,我们都没有故乡,原来,我们注定永远在寻找故乡。落叶纷飞中的孤独与漂泊,让我极其向往坠入丰盈而唯美的秋之意境,去尾随诗人做一个孤独遐思的秋日漫步者,然后期待“有一位,他用自己的双手,无限温柔地将这一切的坠落把握”。

为我伸出这双手的,就是阅读。

“山定泉,树定根,人定心”,安静下来的我开始利用教学外一些边边角角的时间去读书。读鲁迅,读余华,读蒋勋,读博尔赫斯,《论语》《庄子》,唐诗宋词……哲学的,文学的,美学的等等。易卜生说:“你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阅读,无疑就是最好的熔铸。在这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阅读,让我们还能有机会有心思做回“精神贵族”。远离浮躁,拒绝喧哗,飞机上,高铁上,我的远行都有阅读为伴。阅读,写作,渐渐成为我的日常生活之必须,成为我的生命细胞,成为我的生活方式。

阅读更帮助我打开了语文教学之门,把我引领到最丰富美丽的语文教学的精神世界中,享受着香花清流。著名学者、书香校园的首倡者朱永新先生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学生的精神成长。”同样,没有阅读,也就没有教师的精神成长。细读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钱梦龙等名家教育著作,汲取教育智慧,能让我找回教育理想和激情,更好地理解教师职业,理解人生意义,再付诸教育实践,我们,必将成为优秀的自己。我反反复复地阅读钱梦龙老师的《教师的价值》一书,我以为,人生之味尽在其中,教育之大尽在其中,语文之美尽在其中。“语文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之关键’。”语文教学常教常新,没有阅读,停止了知识的增值,我们是不能保持教学活力的。于是,我开始摆脱教参,学会独立阅读,形成个性化阅读经验。我对语文的理解日益明晰,我对课堂教学的拿捏越加准确,不知不觉中,我的语文教学风格渐渐形成。阅读上去了,思想深邃了,眼光独到了,教学也就灵动了。

偶尔,我也会偷闲,从书中走出,去阅读更丰富的山水文章。山,给我凝重;水,给我灵动;花,是色彩的语言;叶,是大地的书签。阅读,让我对世界尽显温和与豪迈,让我学会用心与之对话。我看花花绿绿的春天,我读炊烟袅袅的乡野,那幽幽的栀子花香,那流淌歌声的清澈小溪,伟岸的悬崖峭壁,古老的落寞石桥,我都读不够,怎么读都是人生智慧,怎么读都是语文花叶。读书,让我把岁月泡成一壶清茶,而我就是其中浮浮沉沉的茶叶,怎么翻滚,生命都历久弥香。

感谢曾经的苍白,让我越发珍惜现在的前行。读书,不待催促,自有清风花开。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嗅着书页中缕缕清香,听虫鸣,看蝶舞,待到春风进驻心灵,再望望世外繁华喧嚣,真庆幸,我找回了生命的呼吸。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李敏芃)

猜你喜欢

胡同读书生命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我们一起读书吧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