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长为什么重视家长会
2016-11-01杨瑜君
□ 杨瑜君
美国家长为什么重视家长会
□杨瑜君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一位在家庭教育上融合东西文化的华人妈妈。她陪儿子逃逃在美国读书,坚持观察、记录儿子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从家长的视角与大家分享她眼中的美国学校教育。”
家长会怎么开
“课程之夜”
美国小学的家长会有好几种形式。第一种是学年初的全体家长大会,叫Curriculum Night(课程之夜),主要是各科老师给家长们分享整学年的总体课程安排。从形式上看,它和国内的家长会很类似,不过美国家长对它特别重视,很多家庭都是父母一起去参加。逃逃第一年上学时,我觉得挺奇怪,本来每个年级会议室的座位就不多,一个家庭还来两个家长,这不是添堵吗?后来我明白了,美国小学里,孩子每年都会换老师、换同学,这是一次很好地让家长和老师、同学家长相互认识的机会,有的家庭甚至连爷爷奶奶都会来。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如果家长多参加学校的活动,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平时多跟老师口头或邮件沟通,老师在他的孩子身上也会多用心的。看来,至少在这个方面,美国的“江湖”和中国差不多嘛。转念想想,这也很正常,作为家长要是都不主动,老师更没必要“皇帝不急太监急”。
“1对1”
第二种家长会是最正规的,通常在学年中召开。开会前一两周,老师会给所有家长发邮件,让家长到指定系统上选择一个时段,然后就按照这个约定的时间前往学校,和老师一对一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老师会跟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的详细情况,比如各科学习内容,使用了什么学习工具,孩子掌握进度如何,做得好和有待提高的地方等等。家长有任何疑问和对教学不满的地方,都可以在这个会上和老师讨论。几乎所有家长都非常重视这次家长会,而且大家一般会提前请假,实在和工作有冲突就要提前跟老师商量另约时间,因为这种和老师一对一的沟通方式非常有效,谁也不想错过。当然,召开这种家长会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因为是一对一的,所以如果每位家长谈半小时,老师就得开一整天的家长会,孩子们就能放假了。
“特别沟通会”
此外,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参加了特别的项目,每年还相应地会有额外的第三种家长会。比如,逃逃在学校的GT班(Gifted and Talented,俗称“天才班”),每年就会有一次老师和全体家长的沟通会议。GT班的教学目标是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Created Thinking&Critical Thinking),会上老师就会分享自己在整个学年主要通过什么样的课程和方法帮助孩子提高这两方面的思维能力。我可以明显感觉到,来参加这个会议的家长都更加关心孩子在校学习的情况,会上相关的问题也比较多。可见,孩子学习怎样和家长是否积极配合是成正比的。
从家长会形式上看,中美差别并不大。而在参与度方面,据我以往的经验和从朋友那听说到的情况,参加国内的家长会时,家长往往会比较紧张;而在美国,家长和老师的关系更加平等,无论哪种形式的家长会,倒是老师看起来比家长更紧张。
尤其像开学初的“课程之夜”这种全体家长大会,老师接手新班级,和家长们也是第一次碰面。一方面,新老师希望能通过这次会议让家长了解他,支持他的工作;另一方面,他也要听取家长对课程教学安排的意见,还得随时准备接受家长的质疑,有时还会遇到比较尖锐的问题。记得去年数学课程分享时,有位家长直接表示:“你们这样不行,教得太难了,你确定我孩子能听懂吗?”老师又把方法重新解释了一遍,那位家长坚持说:“据我对孩子的了解,他肯定不会理解的!”场面一度变得非常尴尬。据说,后来还是学校给予了这个孩子特别的照顾。看来,无论国内外,家校沟通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家长会谈什么
关于家长会沟通的内容,美国老师会比较多地去讲家长如何能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特别是在阅读和思维这两个方面。
阅读是王道
美国小学对阅读的重视程度远超于其他学科。每次家长会上,老师都会老生常谈地把阅读的重要性说一遍,要求家长在家里要保证孩子的阅读时间;把学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城市图书馆的借书方式在PPT里再列一遍,生怕哪位家长没有领会。此外,还会分享一些阅读方法、阅读书单。不久前,我参加“课程之夜”,老师强调了另一种促进阅读理解的方法:家长每天都要抽时间认真地听孩子读书,并要求孩子读出声;如果家长实在没时间,也可以让孩子给宠物读,给家里的布偶玩具读,总之,让孩子选取他最喜欢的段落朗读出来。这一点我之前并没有特别注意,不过逃逃在学校里一直都这样练习,他们班上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位阅读搭档,平时在学校里他们会相互给对方读书,还会分享读书心得。
这个读书方法并不新鲜,但体现了美国学校对孩子能力培养中非常看重的一点——“Out”(输出)的能力。除了把知识学进去,学懂学会,能够把它读出来、表达出来的能力也相当重要。低年级孩子可以通过读书、分享心得来锻炼;到了高年级,学校会有更多的演讲训练和辩论课程安排。
培养思维能力
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跟我一样,听到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些词汇就觉得有点儿虚,不知该从何下手。在美国小学,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小就开始的。逃逃的GT老师曾经说过,其实思维本质上是考虑问题的一种习惯,而培养习惯,当然是越早越好,越久越好。他们通常会花很长的时间去学习、练习一种方法。去年家长会上,老师说他们将要学习“六顶思考帽”和“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后来他们果然花了大半年反反复复练习“六顶思考帽”方法,剩下的小半年做了一个国家/城市调查项目。老师还在家长会上强调,希望家长平时在家里也多和孩子练习,比如大家商量问题的时候,也提醒孩子戴上不同颜色的帽子,多角度思考,我就专门画了一幅帽子图贴在家里墙壁上。
美国家长一般不会成天盯着孩子学习,但他们之所以特别重视每次的家长会,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更像是学校学习的延伸,家长的作用不仅仅是监督和检查孩子完成作业,而是和学校老师同步,一起来帮助孩子培养和固化习惯,比如良好的阅读、思维方式等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本文摘编自杨瑜君的微信公众号“东西儿童教育”)
(责任编辑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