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校训的英译近视探讨
——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校训翻译为例
2016-11-01郝利强
郝利强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中国大学校训的英译近视探讨
——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校训翻译为例
郝利强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大学校训是师生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不仅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治学精神,也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本文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校训翻译为例,从文化内涵、功能和语言特点等方面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大学校训的英译。
大学校训;文化内涵;语言特点;英译
一、研究背景
在《辞海》中,“校训”的定义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于学校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换言之,校训就是学校为了便于道德教育,选择若干符合学校办学宗旨的核心词语,作为全体师生的奋斗目标。通过比较发现,中外大学的校训的共同点在于都传递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求知、真、善、美等治校思想和教育理念,而不同之处在于语言表达层面。具体来说,国外(指英语国家)大学的校训中使用的语言比较丰富。例如:墨尔本大学的校训(Postera Crescam Laude)、渥太华大学的校训(Deus Scientiarum Dominus Est)、剑桥大学的校训(Hinc lucem etpocula sacra)、牛津大学的校训(Dominus Illuminatio Mea)、哈佛大学的校训(Veritas)、耶鲁大学的校训(Lehrund Kunst)等都是拉丁文。纽卡斯尔大学的校训(I Look Ahead)、波士顿大学的校训(Learning,Virtue,Piety)、伦敦艺术大学的校训(A Creative Constellation)、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The truth shallmake you free)等为英语。除此之外,使用德语的有布兰登大学的校训(Aletheuontes de en Agape) 和 波 士 顿 学 院 的 校 训(Αιεναριστευειν)等。使用法语的有西蒙弗雷泽大学的校训(Nous sommes prêts)等。通过分析发现,在英语国家的大学校训中,英语的使用较少,反而是拉丁文占得比重最大,尤其在国际知名大学中最为明显。原因是这些高等学府的办学历史比较悠久,在它们成立的时期,拉丁语比较受罗马教廷和知识阶层的推崇,是学术界的官方语言,相当于汉语中的“文言文”。但这并不代表最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在校训中“失宠。”正如在非英语国家或地区的大学里,就有直接使用英语校训的。例如,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的校训(Knowledge in Action)、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的校训(AdvancementofLearning)、韩国科学技术院的校训(Education for the world,research for the future)、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训(Towards a GlobalKnowledge Enterprise)等。
现如今,英文版的校训也逐渐成为众大学的“标配”。其原因有:第一,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外宣传的需求。将校训翻译成英文更有利于推广本校的办学理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一张有效的国际名片。第二,与境外大学合作的需求。近年来,本校与斯洛伐克、马来西亚、韩国、越南、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往来的合作关系,英文版的校训更有助于两校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所以,本文将在分析英语校训的语言特点、校训的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基础上,探讨校训的英译问题,从而制定出的最佳的英文校训。
二、校训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自然校训也不例外。看似不多的字数,却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正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校训可谓是驰名海内外,成为了一种校园文化符号。又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由国学大师启功于1997年挥笔写就。它不仅是校内师生门的行为规范,更体现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全国上下,各大院校的校训都能反映出学校的治学思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813年重建的笔山书院,至今有着两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因此,“勤学、尚美、求实、创新”这一校训必定是长期以来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积淀和概括。具体来讲,“勤学”:“业精于勤”(韩愈·《进学解》),形成刻苦学习,勤于思考、锐意进取的风尚。“尚美”,“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论语》),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使人与和育人环境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界。“求实”,“实事求是”,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事物的实际去探索学习、做好学问、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建设学校和服务社会。“创新”,以创新凝练办学精神,培养人文与科学素养兼备、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总而言之,短短的八个字凝聚了深厚的校园文化,也是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校训的功能
除了传递学校的文化内涵,校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在徐愫芬看来,校训的功能可以分为学校自身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对于大学自身而言,校训可以起到教育激励、规范约束、凝聚团结和宣传导向的作用。而对于社会,校训有辐射文化和引领人文精神的功能。也就是说,大学不仅是直接性地约束着校内师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也间接性地对当地及周边环境构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训就是“明德尚行,学贯中西”。本校训不仅要求校内广东师生追求美德,推崇行动,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知识,也在社会上起到了推广全球化的视野的功能。
就学校本身而言,“勤学、尚美、求实、创新”的任务在于让师生做到勤奋学习,学会审美,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其中,“勤学”和“求实”可谓是大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社会而言,“尚美”和“创新”使得大众能够用心追求美,创造美,也要用创新的态度实现人生价值。这正符合了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要求。
四、校训的语言特点
翻译校训的前提是要搞清楚其语言特点,而英语国家的大学校训的语言风格也不容忽视,这样有助于使得目的语读者完全体会到校训的文化内涵。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国内外大学的校训在语言结构上各有特点。
1.国内大学的校训大多使用的两字或四字短语结构,其中有的是动宾短语,有的是偏正短语,形式上对仗工整,短小精悍。例如:
校名 校训 校名 校训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同济大学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南京大学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北京体育大学 爱国,拼搏,求实,创新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央民族大学 团结,求实,文明,创新贵州大学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四川师范大学 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2.国外大学的校训除了使用单词之外,也常使用短语。如下图所示:
单词形式
校名 校训 校名 校训皇家军事学院 Truth,Duty,Valour 普渡大学 Education,Research,Service波士顿大学 Learning,Virtue,Piety 美国军事学院 Duty,Honor,Country德雷塞尔大学 Science,Industry,Art 温盖特大学 Faith,Knowledge,Service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 Union,Confidence,Justice 悉尼科技大学 Think,Change,Do
短语形式
校训堪培拉大学 New Intelligence埃塞克斯大学 Thought the Harder,Heart the Keener马斯特里赫特大学 Leading in Learning布拉德福德大学 Give Invention Light史丹福郡大学 Create the Difference德克萨斯南方大学 Excellence in Achievement杨百翰大学 Enter to Learn;Go Forth to Serve邦德大学 Bringing Ambition To Life东肯塔基大学 Get wisdom,Get Understanding校名
通过上述两图可以看出,国外大学校训的语言结构比较多样化。例如,美国普渡大学的校训用三个简单的名词“Education,Research,Service”就一语中的地传递了“教育、研究、服务”的办学理念。波士顿大学、温盖特大学等都选择使用名词作为校训,言简意赅,形式偏静态,稍显庄严。然而,布拉德福德大学的校训“Create the Difference”则是动宾短语,旨在鼓励师生创造奇迹,同样使用短语作为校训的大学有堪培拉大学、邦德大学等。这类校训多为主谓或动宾短语居多,带有强烈的鼓动性。
五、校训的英译
通过前面的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学校训的过程中,有三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即: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和语言风格。而校训的翻译属于外宣翻译,目的在于对外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治学理念。而如何提高外宣的翻译质量一直是学术界讨论较为激烈的话题。张健提出:“外宣译者不能按汉语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需要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原文信息进行灵活的加工,或改写,或删减,或增添,或重组,或回译,使译文明白晓畅,清晰易懂,从而达到沟通目标读者、实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因此,笔者前期对英语国家的校训的风格及特点做了总结分析,有助于了解西方受众的语言习惯。通过研究发现,在众多的英语校训中,平行的单词或短语使用的最为普遍。尤其是名词的运用,不仅形式简介,而且相比其他词性,更有利于突出大学的学术性、权威性和持久性。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笔者在翻译学校的外宣材料时,对校训的处理是将其译成“Diligence, Aesthetic,Practicality,Innovation”四个英语名词。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词语的选择上。下面逐一阐述本校训英译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勤学—Diligence:“勤学”就是指勤奋学习,一开始想用的形容词“Diligent”,但通过分析英语国家的校训后,发现国外人习惯于使用名词。这样无论从读音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较为庄重,符合校训的语言风格。所以,就决定将四个英文单词都定为名词。
尚美—Aesthetic:这部分令笔者最为困扰的是“Beauty”和“Aesthetic”两词的选择。起初,笔者使用的词语是“Beauty”,其英文含义是“state or quality that gives pleasure to the senses”。乍一看,貌似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一词语的意思太过于宽泛。再者之前也提到过,“尚美”的内涵在于勉励师生学会审视、追求和创造美,即要有崇尚美的心灵,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原文有一种驱动性的意味,选择有动词含义的名次最为恰当。而“Aesthetic”一词作名词的时候当“审美观、美感(as to what is beautiful)”来讲,就恰好体现了名词的能动性。所以笔者最终使用了“Aesthetic”一词。
求实—Practicality:这一词语的翻译需要特别谨慎对待,因为“求是”一词极为容易引起混淆。这两组词语在中国大学的校训里的使用频率都很高。所以笔者一开始就用“Truth”一词来对应“求实”,后来经认真推敲,才发现犯下一个大的错误。要想译得好,首先就得对“求实”和“求是”两次进行对比。经过查找词典发现,“求实”指“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而在“求是”一词中,“求”乃追求、探究;“是”,真也,可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这样一来,就不难发现“Truth”一词真正应该对应的是“求是”。而华中科技大学校训中的“求是”就是用的“Truth”。针对“求实”一词的翻译,吉林大学将其译为“objective”,烟台大学译为“be down to earth”,同济大学则译为“Practicality”。虽然三所高校的译文都做了翻译标准要求的“信”,但各有千秋。从词性的角度来看,“Practicality”一词比较值得借鉴。其英文意思是“in a practicalmanner”,就是说人要有脚踏实地的行为规范,这与校训的精神不谋而合,所以才决定将“求实”译为“Practicality”。
创新—Innovation:在众多的中国大学校训中,“创新”一词被广泛地使用,但译文不尽相同。例如,大连大学译为“Originality”,同济大学译为“Creativity”, 天津理工大学其译为“Innovation”。毋庸置疑,以上三个词语都能忠实地传递“创新”的内在涵义。况且都属于名词,所以很难从词性的角度去比较。那就只能从外国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来分析,通过整理境外的大学校训发现“Innovation”一词使用的较为普遍,常见于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台湾国立嘉义大学、台湾亚洲大学、印度尼西亚斯兰大学等。因此,笔者就把“Innovation”一词作为“创新”的英语译文。
六、结论
校训凝聚着每一所大学的办学思想和治学精神,其翻译的目的在于让国外受众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功能。但是译者在翻译校训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目的语的表达风格和特点,这样才能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所以,翻译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校训的前提就是要对校训的文化内涵、功能进行深入了解。进而分析本校和国外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从中找出恰当的表达方式,使得最终的译文既能忠实于原文的文化内涵,又符合国外读者的语言习惯,让跨文化交际变得顺畅无阻。
[1]操时尧.论中国大学的英译原则——从国外校训的特点谈起[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5).
[2]丁德智,夏静,赵燕.中外大学校训之比较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
[3]范武邱,范头姣.中国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J].上海翻译,2008(02).
[4]龚晓斌,兰夏.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5]洪涛涛.中国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2014(11).
[6]徐愫芬.大学校训的功能探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1(04).
[7]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3(01).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Mottos——A Case Study of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AO Li-qiang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562400,China)
As the conduct codes and moral rule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universitymottos not onlyreflect universities’operation concept and management spirits,but alsorepresent their academic atmospheres,teachingstyles and campus cultures.This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es ofthe mottos translation ofXingyi Normal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is toinvestigate cultural connotations,functions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universitymottos,which is toelaborat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Chinese universitymottos.
universitymotto;cultural connotation;function;linguistic feature;English translation
1009—0673(2016)04—0050—05
H315.9
A
2016—05—16
郝利强(1987— ),男,河北邯郸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汉互译。
彭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