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2016-11-01许岩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中职生心理健康

许岩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运用《90项症状清单》对随机选取的800名中职学生进行团体测验,以探究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方差检验,结果发现中职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等;不同个人背景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在性别、年级方面有些因子差异显著,但是在城乡、独生与非独生这两个背景因素的比较上面,各因子均无显著性的差异。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78-03

中职生作为青少年学生中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有着与大多数青少年共性的心理问题,同时又有特殊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自觉性差,过早面临择业和就业所产生的压力、焦虑。面对中职生遇到一系列的心理困惑与行为问题,如何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职生更好地成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运用SCL-90对C市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团体测量,进一步了解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对象

本研究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抽取C市某中等职业学校的800名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70份,问卷回收率为96.25%;剔除无效问卷17份,最后剩余有效问卷753份,有效问卷率为94.13%。被试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1。

(二)研究工具

《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是由 Derogatis 等在 20 世纪 70 年代编制,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1984年由王征宇翻译成中文,后经金华、吴文源、张明园等主持的全国协作组在国内13个地区采样并制定常模,成为国内用于成人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使用得最多的工具。刘恒和张建新(2002)对中学生群体进行了大规模的测评,并建立了中学生的常模,笔者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的测量结果对比就是参照了他们二者研究的中学生常模参考表。

二、研究过程

第一,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了C市某中等职业学校800名学生作为施测对象。

第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笔者担任施测主试。

第三,正式施测前,研究者向研究对象对讲解了施测的原因、注意事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予被试充足时间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

第四,对回收的所有问卷进行初步筛选,剔除无效问卷,使用 spss19.0 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通过对所选取的C市某中等职业学校800名被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团体测查,筛选出无效问卷,最终确定753名被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表2看出,所选取的被试与中学生常模(刘恒、张建新,2002)相比,中职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在某些因子上中职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诸如其中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都高于中学生常模,但差异却不显著,其中强迫因子的均分虽低于中学生常模,但是其均分为2.00表明所测的被试有一定的强迫的行为,总体来说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较好的。

(二)不同背景因素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状况的影响

1.不同性别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通过运用SCL-90对被试的学生进行团体测量,以学生的性别为自变量,以SCL-90各因子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女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女生的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得分,这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男生。突出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其P<0.05但P>0.01说明女生在这三个因子上与男生有显著性的差异;在焦虑、抑郁、恐怖因子中P<0.01有着极其显著性的差异。这一结果与刘恒、张建新(2002)的研究认为“女生在抑郁、焦虑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相同。同时这一研究与俞国良、王永丽等人的研究有着不同。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与男生,女生较男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中职生活”。

2.城市、农村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城乡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农村籍的学生虽然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这几个因子的平均分高于城市籍的学生,但是差异不明显。但是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四个因子的平均分则低于城市籍的学生。而在人际关系因子上二者均分相差很小。本研究的结果与范路达的研究有点出入,他的研究认为:“来自农村的中职生个因子的平均值均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其中强迫症和人际关系敏感这两个因子差异显著,其余各因子差异不太明显。”

3.独生、非独生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从表5中可以看出独生、非独生子女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从表中也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在各个因子的均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表明独生子女的学生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那么这是否与其家庭的教养存在着相关性呢?在此,本研究不做深入的研究。另外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在精神病性、其他(睡眠及饮食)这两个因子中P<0.05,表明这两个因子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这与杨思帆(2014)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有所不同。她的研究认为:“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这三个因子都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4.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通过在年级层面上做单因素方差分析,从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中职三年级学生的各因子得分普遍较高,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因子得分最低,说明中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差,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好。经过进一步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在躯体化、强迫因子、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上中职一年级与中职三年级都有显著性差异,而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与一年级和三年级都无显著性差异,这与俞国良(2005)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矛盾性。他的研究认为:“中职生总计心理健康的变化趋势呈V字形,即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一三年级年级基本持平,进一步的方差分析二年级与一年级和三级均有显著性的差异”。

四、讨论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和原因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职生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整体情况较好。中职生的心理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这些中职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问题,探究其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表现在学业上面。大多数的中职生进入职业学校都非“自愿”,大多数因为中考的失败而迫不得已选择念职业学校,但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比较枯燥难懂,原本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无动力,加之他们长期听不懂专业理论课、文化课,这样下去导致他们自暴自弃、对自己缺乏信心,在课堂上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或者看小说打发上课时间。二是由于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但是在经济上他们又依赖父母,在自我评价上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和被动型,他们情绪不稳定、性心理不成熟、对人敏感、多疑,心理冲突矛盾总是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三是中职生与同龄人相比他们要过早的面临着职业的选择,一方面他们缺乏目标、追求空虚、迷茫困惑,另一方面他们感到了自己存在的差距,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感到悲观失望、压力重重。因而这些因素导致中职生在原有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中产生新的矛盾冲突和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中职生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产生。

(二)不同个人背景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本研究发现,城乡、独生与非独生这两个背景因素中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差异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城乡教育差别的缩小、网络媒体的普及,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许多农村的学生同样也可以接受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因而城乡间学生的心理问题差距会随之缩小。对于独生与非独生的背景因素的心理健康因子差异不明显,其原因是,由于家长教育理念的改变,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倾向于“一个馒头蒸熟吃”,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骄纵,而更多的是坚持尊重与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有的学生虽非独生,但是家中的老大与老二年龄差距大概在10岁左右,所以老大也大都是在独生的环境中成长,因而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心理因子差异不显著。但是在性别因素上突出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其P<0.05但P>0.01说明女生在这三个因子上与男生有显著性的差异;在焦虑、抑郁、恐怖因子中P<0.01有着极其显著性的差异。这可能与女生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相关。一方面,这个时期的女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自身身心的急剧变化有一定的心理困扰,但是由于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对青春期教育都缺乏一定的指导,因此学生常常处于一种焦虑不安之中,有时会莫名地紧张、害怕。另一方面,大多数的家庭都倾向于对女孩子“娇养”,过于呵护女孩子的成长,这使得她们在性格上形成抑郁、敏感、多疑的个性特点。在年级因素上中职三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二年级其次,一年级最好。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中职一年级与三年级的学生在在躯体化、强迫因子、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上有显著性的差异,中职二年级与一、三年级之间无差异性。这可能是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就业。但是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不能准确地把握,从而表现出对未来的种种担心,因而产生心理问题。

五、结论

针对本研究最初的假设,经调查、统计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中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人际交往、焦虑、抑郁、敌对、恐怖这几个方面。

第二,在城乡、独生非独生两个背景因素上,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层面有着一定的不同,但其在所有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三,在性别背景因素上女生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突出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精神病性有显著性的差异;在焦虑、抑郁、恐怖因子有着极其显著性的差异,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生差。

第四,在不同年级背景因素上,中职一年级与三年级的学生在在躯体化、强迫因子、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上有显著性的差异,中职二年级与一、三年级之间无差异性。

【参考文献】

[1]张晓杰.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

[2]邹洪升.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以聊城市中职学校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李莉.中职生心理健康缺失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1(10)

[4]王永丽,俞国良.职业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及其量表的编制研究[C].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2001

【作者简介】许 岩,女,硕士,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中职生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