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贸流通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合理性分析

2016-10-31程洁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产业结构

程洁

◆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引导性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服务业飞速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商贸流通产业逐渐呈现出产业延伸的双向性与渗透性。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业贸易已经打破了地域上的局限,这需要商贸流通产业的支撑,在此背景下,商贸流通业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道路四通发达,商贸交易错综复杂,如何在空间布局上完善商贸流通业的合理配置,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将通过对商贸流通产业空间布局模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商贸流通产业进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商贸流通产业 空间布局 产业结构 集聚效应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一)消费者成为主导

在传统的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其主导模式是以供给为导向,但是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尤其是“互联网+”的融合浪潮下,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已经由供给主导转变为以需求为主导,消费者成为了交易环境中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如图1所示,2015年第二季度的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额达到8724.1亿元,同比增长39.6%。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交易额已经达到7.1万亿元,网上购物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3%,相比于2014年的10%来说,这一年我国网络购物的线上渗透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一数据说明,我国的消费者已经变成了主动型的消费主导者,而不是以往被动式消费的接受者,消费的主力军逐渐从线下的实体消费战场转移至线上的消费主场地,这主要是因为网络购物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消费需求与服务体验。消费者的消费诉求不再单纯满足于以往厂商为其提供的产品生产与服务,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形成以自我消费需求为主导的市场主力与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那么在以需求为主导的价值链体系下,商贸流通业就必须要打破现有格局,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消费者,通过深入挖掘其需求来制定相应的产业布局战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激发新的消费增长点,进而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体系中最活跃的领域。

(二)城乡发展水平差距大

我国农村地区现阶段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仍然与城市地区具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消费需求增长匮乏、缺乏有力的消费增长力、物流受阻、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不畅等问题,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商贸流通体系的一体化建设及良性发展。

如表1所示,从2015年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商品的消费需求不仅局限于日常必需品,对于其它的高档消费品、娱乐消费品的需求也在增长,尤其是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的消费增长上,其同比增长率达到11.1%,这说明人们的消费需求有了很大的改善。另外,在零售量的对比上,农村地区的消费量仅占了13.91%,而城镇地区则占了86.09%,这足以说明农村地区在消费上的增长力依旧匮乏,消费需求低,没有产生更多的新的消费热点,这会给当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力。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在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地区的消费需求逐渐呈现高端性,而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依然表现为低端性,那么商贸流通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就要更注重利用产业的布局来调整城乡间的发展差异,不断引导农村地区的消费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农村地区的消费带来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三)物流网建设呈现差异性

如表2所示,我国在2020年要基本完成交通网络覆盖工程的建设,最低要求是将普通铁路覆盖至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地区,而对于农村地区,则没有相应的交通设施资源。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在交通体系的建设上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并没有完善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和其它基础设施尚未配备齐全。在农村地区,有了新的消费需求,但在缺乏基础设施的困境下,农村流通很难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也是问题,基础设施的缺失说明了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在空间布局与建设上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

不仅如此,农村流通的作用主要是为农村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和产品运输提供方便。在一些偏远乡镇,没有专业的网络销售和采购的农业生产,没有农村消费市场摊位以及临时帐篷收购和销售点,这不利于商业网点的形成。还有不完整的系统结构,不仅存在规模小的问题,也缺乏现代流通体系的仓储中心、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没有循环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流循环网络系统,所以不能满足农村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空间格局分布模式

(一)流通节点布局

流通节点的布局是整个商贸流通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础,这是由商贸流通产业自身的空间属性所决定的,主要体现为集聚与扩散的结合。所谓的集聚性,是指从优势区位的优先发展到区域次中心的发展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如此使得同一等级下的各节点之间的合作分工变得更为便捷与明确,使得该流通区域的发展更具有集成性。扩散性则是指由优势区位的中心区域往外进行辐射与延伸,通过促进不同等级各节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来形成不同等级节点间的合作性流通区域,如此能够形成一个互动性较强的分工体系,最终形成由“全国性的节点城市-区域性节点城市-地区性节点城市-县城-城镇-乡村”构成的多层级网络商贸流通业空间结构。

如表3所示,我国全国性的商贸流通产业节点城市包括了以乌鲁木齐、大连、厦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21个经济性较强的城市,而区域性的商贸流通产业节点则包括了长沙、海口、拉萨、银川、石家庄、哈尔滨等17个城市。从流通节点的布局中可以看出,我国商贸流通产业节点的分布是具有合理性的,这是因为流通节点的建设考虑到了不同产业在发展程度、产业关联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区位功能、市场需求状况以及不同地区发展差异化等因素,这样的一个商贸流通节点网络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资源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对于整个商贸流通产业的内部格局起着重要的调整作用,同时也能够为整个商贸流通产业的外部格局建设提供引导性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城市物流设施建设进而加强节点之间的流通力度,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与生态环境,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从而不断向外延周边区域产生拉动式辐射力量。

(二)流通区域建设

商贸流通区域的建设主要是根据其自身的“点、线”分工结构来划分,从而将不同职能、不同特色的商贸流通区域划分开来,同时也形成不同商贸流通区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如表4所示,根据商贸流通产业在“点、线”结构上的空间属性特点以及整个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律,将我国的商贸流通产业空间格局划分为九大区域,包括了中部商贸区、山东半岛商贸区、西北商贸区、东南沿海商贸区、华北商贸区、东北商贸区、西南商贸区、长三角商贸区以及珠三角商贸区。这九大商贸流通区域的划分完全符合了商贸流通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点、线、面”结构属性,流通节点建设能够进一步增强各区域的流通能力,同时各流通区域的建设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商贸流通产业的外延性辐射效应,从而提高商贸流通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推动商贸流通产业的一体化建设,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从表4中流通区域的分布可以看出,各地区的流通区域在发展潜力上是具有差异性的,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区域比其它地区的商贸流通区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利用“点、线”结构的分工协作加强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内陆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渗透力度,通过产业间的互动融合、流通节点向周边节点的辐射作用来拉动整个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从而不断加强不同商贸流通区域的深入合作,积极推进和加深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双向流动与整合调整,逐步形成商贸区域一体化的产业服务空间格局。

(三)统筹布局与资源整合

城乡商贸一体化建设即商贸流通产业统筹整个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劣势资源互补与整合。

城乡差异机制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尤其在城乡市场交易效率方面,要进一步改善城乡流通机制,就需要建立农村零售市场网络,和对接的城市商贸流通组织网络集成,以打破城乡之间流通的障碍,形成循环系统的集成。

如图2所示,目前我国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的零售网络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零售行业领先的推进模式,另一种是批发的主导模式。零售业可以通过连锁的方式,在农村市场建立零售网点,这样可以节省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品牌效应来吸引更多的业务,从而逐步扩大零售商店的规模,经营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周边乡镇也会形成许多商店零售网络,也会以批发为主,建立以物流为中心的零售商店,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此外,通过建立零售网点,批发组织就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也能够更好的使城乡之间分配采购系统进行对接。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空间合理布局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以发挥服务业集聚效应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与空间布局除了要依托于自身的基础设施环境外,而且还取决于集聚效应的基础,充分发挥服务的有效需求,形成与其它行业互动的集成支持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商贸流通产业的空间布局,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住房、交通、和生态环境的外部因素等,科学地规划流通服务的业务功能,同时逐步实现专业化管理,专业服务,扩大经营规模。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下,不断优化商贸流通产业内部和外部结构,将发挥流通服务的集聚效应最大化。

(二)实施商贸流通服务业规模化发展战略

商贸流通产业不同于制造业,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变的背景下,坚持大规模流通服务的发展战略是不可避免的。依靠国家政策导向作用和服务企业的意识,以及在流通服务行业引进先进、专业的设备,可以使传统的服务自动化,进一步打破原有的产业循环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不同层次的规模,将流通服务企业联合起来,以更好地促进专业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此外,还可以采用大规模开发的战略,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结合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市场支持力量,推动这两个行业发挥出最大的互动融合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推动商贸流通产业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断靠近。

(三)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我国的商贸流通产业在历来的发展进程中也具有显著的内部差异,这主要是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可以根据经济、历史,在每个省开发适合区域发展的策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例如:西南地区地势低,交通方便,气候条件好,可以开发特色旅游、批发和零售。在西北地区,可以利用当地气候,加强网络体系的建设,促进当地产品零售和批发。我国各地区地理条件的差异性也要求我国的商贸流通产业在布局上更加具有合理性,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对于整个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来说是最适宜的。

(四)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商贸流通模式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地方企业应改变经营理念,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关注客户需求,充分利用当前O20电子商务模式,加强营销,创新流通模式,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要牵涉到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而商贸流通企业则可以通过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物流配送体系,并共享这一流通资源,同时商贸流通企业也可以通过与电子商务企业实现产品的供给与销售,从而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便利,促进双方的互惠共赢。

(五)完善市场机制并优化流通秩序

虽然商贸流通业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但也正是因为这一快速性使得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市场机制还存在不足之处,流通秩序也存在滞后性,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要优化流通秩序就需要首先建立起一个合理且完善的市场机制,在制度之下才能建立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

就目前而言,一方面亟需使用行政手段去规范和整治市场的流通秩序,另一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的建设进程。市场机制的完善举措主要包括四项:市场准入机制、市场监管机制、市场信用机制以及市场安全机制。对于市场准入制度而言,它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宽严相济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在国家宏观调控的监控领域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审批制度,而对于流通领域里的商场建设、物流中心建设等则需要相对降低准入门槛,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则可通过推行备案制来加强监管。

对于市场监管机制而言,则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包括商品索证、质量保证、服务承诺、消费者索赔、产品检验合格证明、违法违章档案等的审查与监管,要保证交易的合法性与产品的合格性。对于市场信用机制而言,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诚信状况的跟踪与动态管理,通过设立评级机构对商品市场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进行公正评价。对于市场安全机制而言,要建立价格预警机制与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对市场信息的变化进行识别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保护市场环境的生态健康。

结论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的商贸流通产业,其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性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引导性作用。我国的商贸流通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经济优势,但同时也具有相应的发展劣势,因此本文从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布局入手,通过分析其产业布局的合理性来发现当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为商贸流通产业的空间布局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与内部环境,最终实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进步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进.大都市新产业空间发展及其城市空间结构响应[D].天津大学,2012

2.夏泽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时保国,张育林.合理构筑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空间格局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4.赵保华.低碳经济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

5.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宋则.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32)

6.李蕊.服务业多向性影响力量化识别研究及其政策含义—以商贸流通服务业为例[J].商业时代,2013(18)

7.任保平.统筹城乡商贸流通:态势、机制与模式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

8.沈丽珍.流动空间[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9.陈建华.信息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响应[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产业结构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空间布局图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基于市场导向下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