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商品流通模式变化研究

2016-10-31孙烨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商品流通经济新常态

孙烨

◆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商品流通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当前有诸多因素限制了商品的流通,包括现代化的物流平台数量较少、商品服务业的结构比例不科学、商业网点的建设缺少创新等。面对这些问题,本文构建经济新常态下商品流通的结构优化模型,并提出商品流通模式创新措施,主要包括商品流通多业态发展融合、商品供给体系的创新、加强特色街区的建设、多角度创新商品流通的经营方式、城市的商业发展要有科学的定位。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商品流通 商品服务业 多业态发展

商品流通发展的限制因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商品流通成为市场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商品流通与市场经济是相依相存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越需要有创新、有活力的商品流通模式,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依然有诸多的因素限制了商品流通发展。

(一)现代化的物流平台数量较少

如今,电子商务的交易额越来越大,但物流的配套设施难以满足电子商务的跨越发展的需要,国内的现代化物流平台数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商品流通起到了制约作用(洪涛,2015)。产品的运输与仓储是商品流通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现代化的物流平台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如果物流平台不能与电子商务同步发展,则问题会更加突出,进而影响到上游制造业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结构优化与升级受到抑制,这种情况不利于商品流通模式的创新。

(二)商品服务业的结构比例不科学

商品服务业的结构是促进商品流通的根本性因素,国内的商品服务业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类型,小吃店、小超市、杂货店遍布大街小巷,散乱无章,社会资源的占用较多,而社区便利店、大超市、品牌专卖店等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商品服务企业较少,且在区域性的限制之下难以产生更多的消费。相对而言,诸多的餐饮和零售店铺由于商业组合混乱,商品特色不突出,结构比例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商品的流通。

(三)商业网点的建设缺少创新且制度保障不够

商品的流通发展与商业网点的建设息息相关,若建设规划缺少创新,缺少法规制度的支撑,则会失去制度上的保障,在此情况下,商品的产业链纵向发展会受到限制,对于商品流通模式的发展与创新较为不利(张志刚,2015)。商品流通需要有骨干企业起到龙头作用,而在当前的商品服务业中,由于网点的分散,缺少骨干企业的带动,从而阻碍了商品服务业的产业升级以及商品流通的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商品流通结构优化模型

商品流通对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商品流通模式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也迎来了更多的创新机会。首先,经济新常态下,商品流通基础性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较为滞后,还需要在基础设施方面进一步提升;其次,各行业的新技术、新发明也在不断地涌现,这有利于商品流通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对于商品流通结构优化来说,应实现服务或产品的多样化,以满足当今社会的消费需求,包括消费者的时尚化需求、个性化需求等,这就需要商品服务业持续拓展营销渠道,创新商品流通模式,结合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发展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技术和仓储技术,激励更多交易方式和流通方式的融合。当产品出现大量的同质化,只有创新产品的流通渠道和传播渠道,才能保证一定的竞争优势。

产品流转速度的加快是推动商品流通的基本要素,是商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其对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再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明显提升上下游企业的经济效益(吴崇宇等,2015)。创新商品流通渠道的本质就是不断优化商品流通模式的结构,所以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以创新商品流通渠道为主要目标,通过商品流通技术与交易技术的升级,为商品流通的结构优化打好基础。商品流通结构优化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商品流通多业态的发展融合、商品供给体系的不断创新、城市特色街区的建设、商品流通经营方式的创新、城市商业发展的科学定位。根据以上五条创新优化路径,本文构建经济新常态下商品流通结构优化模型,如图1所示。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商品流通模式创新措施

商品流通的业态结构与市场购买力、地区人口数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商业服务业内部的比例结构也要保持合理,在经济新常态下,商品流通需要实现多业态发展,整合当前散乱无章的零售业态,促进整个商品流通行业的统一发展,各业态之间有着良好的共生局面,这就需要创新商品流通模式,提出更强有力的措施。

(一)商品流通多业态发展融合

从宏观角度看,我国2014年GDP增长为7.4%,2015年为6.9%,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社会消费的零售总额增长快速,其中2014年达到26万亿元,同比增长12%,2015年超过30万亿元。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网上零售额也在快速增长,2014年将近2万8千亿元,同比增长49.7%,2015年达到4万亿元。数据反映了不断提高的居民消费水平,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期望和要求也在提升,包括能否方便购物、能否享受到热情的服务、商品质量是否有保障等,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的普及,促进了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其业态结构也在逐渐融合,反过来刺激了消费市场,这种多业态发展融合方式,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二)商品供给体系创新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品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反映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差距,既有商品上的不平衡,也有城乡之间的差异、产业结构上的矛盾。若供求矛盾长期存在,得不到有效解决,则是非常态的。我国市场的商品供求矛盾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绝大多数的商品产销率都在96%以下,4个百分点的差距将导致3万多亿元的商品价值难以实现(尹力博等,2014)。二是我国虽然逐渐步入小康社会,但是还未形成与之相配套的商品供给体系和服务体系,某些商品缺货现象严重,有较大的消费能力未得到释放。三是一些档次低的商品大量生产,导致了商品积压现象的出现,不得不采取降价处理,这无形中降低了商品的价值。四是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奢侈品市场也逐渐成熟,但大多数的奢侈品都是在国外购买的,这降低了国内奢侈品市场的消费总额。五是国内的服务型消费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多的服务领域呈现空白状态,实际购买能力还未形成。鉴于此,我国应不断扩大内需,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满足扩大内需的三个条件:首先是提高居民的收入,让居民能够有钱购买消费品;其次要加强商品的质量监督,让居民能够放心购买;最后是有商品消费,以满足居民的购买需求。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坚持商品供给体系的创新,减少供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商业服务业的服务范围,以满足顾客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从根本上释放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加强特色街区建设

在商品流通的诸多环节中,特色街区建设是其业务进一步拓展的重要一环,可以有效展现某一地区的产品特色、文化品位、形象特征等,形成开放式的综合性商贸街区,结合了休闲、饮食、娱乐、购物等。按照特色街区不同的功能,有休闲旅游街区、餐饮美食街区、娱乐风情街区、商贸购物街区之分,特色街区的建设推动了商品的快速流通,增加了区域性的消费需求,拓宽了区域旅游市场,增强了区域消费的辐射力和凝聚力(郭凌,2014)。如今,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正趋向于个性化和多样化,特色街区的创新可以准确定位消费者群体,以商品流通的多业态特色满足现代市场的消费需求。特色街区兼顾了区域的日常消费与旅游消费,成为促进商品流通模式变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提升了城市的品味与形象,加强了区域经济竞争能力,推动了商品流通多业态均衡发展。

(四)多角度创新商品流通经营方式

在经济新常态下,线上网店与线下实体店的同步发展,推进了商业服务业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商品流通的各项服务呈现出多样化与多层次特征,满足了消费者群体对于商品的全方位需求,这就需要多角度创新商品流通的经营方式。例如,可以对大型超市、品牌专卖店、社区便利店、网店等代表未来商业发展的经营方式进行有机的组合,以目标顾客的细分为基础,为同类化的顾客提供深层次的、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商品混合经营方式首先需要强化单业态经营,在各个经营方式之间充分发挥互补性及关联性,不断创新业态发展新模式,带动传统商品服务业经营结构的升级,凸显单业态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做到取长补短,促进商品流通模式的革新与进步。商品流通经营方式的创新还应注重线上交易,通过电子商务的支撑,推动网店的快速发展,并加强仓储技术的研究,确保各类商品有适当的库存,完成实体店到网店的综合转型,并以此带动实体店的发展。商品流通经营方式还可以站在自助式的角度上,推广大型超市的经营理念,降低商品经营与服务成本,创新开放经营的渠道,采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推动商业服务业实体经济的发展,为顾客创建一个全面、便捷的消费环境。在商品混合经营的过程中,顾客还可以对商品的支付形式进行选择,既可以现金支付,也可以信用卡支付,或者更加新颖的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为客户创造便利的支付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商品服务的质量,提高双方的交易信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采用线上与线下同步销售的模式,这有利于商业服务业上下游的信息交换,对于商品流通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城市商业发展要有科学的定位

商品流通与城市的商业发展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城市的商业发展决定了商品流通模式的变化方向。城市的商业发展应基于市场的客观需求,定位要科学合理,符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根据市民的生活水平和实际需求对各项商业设施进行完善,在推进城市商业发展的同时,打造优秀的城市名片。但是就当前的情况看,许多城市的商业发展缺少长远规划和科学定位,攀比现象严重,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等项目的建设较为盲目,造成有商无业、有城无市的局面,商业设施和经营面积大量闲置,项目投资难以收回,浪费了城市资源(柳思维等,2015)。适当超前的商业发展是城市发展所必须的,是推动消费市场升级的重要手段,但过度的超前则会形成盲目发展,所以新常态下的城市商业发展一定要有科学的定位,商业超前观念要符合城市的各项基本指标,例如人口的密度、居民的收入水平、流动人口的数量、居民的购买力等。城市商业发展规划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划分城市招商成功或失败的临界点,采用商业用房的出租率、商家的入住率等衡量标准进行市场监测,力争做到有商有业、有城有市。其次,城市商业发展的盈亏点可以采用销售额与经营面积挂钩的方式,计算出每平方米产生的效益,这样能够更形象地反映出一个城市商业发展的情况,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再次,居民消费程度的衡量指标可以采用商家每年的置换率,这样可以确保商业发展的理性定位,推动城市商业的稳定发展。最后,当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空置的商业设施时,应对其进行及时的转型改造,重新寻求商业定位,实现城市商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涛.电子商务助力大宗商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11)

2.张志刚.商业经济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实践[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

3.吴崇宇,孙飞.我国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价格传导机制的再考察[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5.尹力博,韩立岩.大宗商品战略配置—基于国民效用与风险对冲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4(7)

6.郭凌,王志章.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7.柳思维,王文,严玉珊.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商业发展—第八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会议综述[J].商业经济研究,2015(5)

猜你喜欢

商品流通经济新常态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2011商品流通国际论坛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