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创新体系文献述评

2016-10-31薛晓光宋旭超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00000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唐山063000

产业经济评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效率体系国家

薛晓光,宋旭超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 00000;2.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唐山 063000)

国家创新体系文献述评

薛晓光
1,宋旭超
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00;2.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唐山 063000)

本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基础、概念研究、发展评价,指出了当前国家创新体系相关研究的特征和不足之处,并指明未来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结构的统一;关注系统内部结构和元素的变化,注重中观产业、区域层面和企业层面;引入系统评价方法、网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研究;开放环境中各国国家创新体系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文献综述,评价

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最早由Freeman于1987年正式提出, 他在研究日本经济发展时发现,技术领先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更是制度、组织创新的结果,从而是一个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即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是技术创新研究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的提出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弗里曼认为政府对技术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把政府作为技术创新中的内在因素。NIS概念被正式提出后,成为许多国际经济组织和国家进行政策实践的理论基础,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OECD、UNCTAD等)和经济大国(美国、中国等)均将建设和完善NIS作为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为更好规范各国技术创新中政府行为方式和政策制定,本文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脉络从五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介绍NIS的理论基础:Schumpeter创新学说和List国家学说;其次,概括NIS有关概念研究(定义、结构、体系构成,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家的NIS的异同点);第三,从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四个层面描述NIS研究成果;第四,NIS发展评价(NIS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NIS的绩效、NIS存在的问题等);最后,综述NIS研究在学术界的争议和思考。

一、NIS理论基础

NIS的理论基础是Schumpeter创新学说和List国家学说, NIS的实践基础是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包含系统方法的政策文件,三者奠定了NIS良好的应用基础和研究前景。Schumpeter从创新和新技术概念角度研究企业体系,为国家体系研究提供思路;而List却是以制度安排和国家人为研究基础,从国家资源配置和整体利益角度研究国家体系,为区域体系和企业体系奠定基础。Schumpeter把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同,导致NIS研究迄今都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表1为Schumpeter和List研究对比。

表1 Schumpeter和List在NIS上学术观点对比

二、NIS概念研究

NIS概念从提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步重视经历了20年的时间。至今,国家创新体系还没有一个统一概念,学者根据自身研究领域对其定义、结构、构成等进行了概括,大致经历了技术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体系—网络创新体系的变化。

(一)关于NIS的定义研究

最早提出NIS概念的是Lundvall Bent Ake教授,他是在1985年提出的,但是直到1987年,Freeman Christopher教授才对这一概念予以最先描述。表2是目前有代表性的关于NIS的定义。

表2 不同学者NIS定义

(续表)

通过对不同学者关于NIS定义的研究,本文认为:目前所有对NIS的定义基本都是以知识和技术作为创新的主导,也就是沿用Schumpeter技术创新的思想;均是对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对技术概念的深化和泛化,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也进化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的研究;随着知识和资本的全球化,目前对于NIS的概念和内涵的定义还处在一个动态的多样化阶段,目前的定义还包括资源型产业和服务型企业的创新过程,以及制度创新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主要采用OECD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技术创新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系列活动。公共研究基础设施的质量及其与工业界的联系是支持技术创新的一项最重要的国家资产,政府是创新系统的桥梁和纽带。充分肯定了技术创新中政府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各国技术创新中政府行为方式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NIS的结构研究

关于NIS的结构研究,国外学者一般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组成。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Lundvall Bent Ake教授从微观层面着重分析NIS微观基础,即国家边界是如何对技术创新实绩发挥作用的。Freeman Christopher和Nelson Richard R从宏观层面着重分析技术创新与国家经济发展实绩以及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认为NIS包括政府政策、教育与培训、非工业研究机构、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产业机构状况五个方面。Michael E. Porter(1990)从企业层面认为,政府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的企业创造一个促进创新的环境。Daniele Archibugi和Jonathan Michie 从国家行为角度认为,NIS应包含教育与训练、科学与技术能力、产业结构、科学与技术的长处与弱点、创新系统间的互动、海外技术能力之吸收及合作六个方面。Liu和White提出了一个由研发、实施、最终应用、教育和联系5个主要行为组成的创新体系分析框架,分析了这些行为在创新体系中的贡献、组织边界、协调机制和演化过程以及整个体系的技术创新效率。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是OECD,其研究领域包含NIS中创新型企业的识别、定义、特征描述及其培育体系;NIS中不同知识生产者(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培育研究,以及相互知识流动和耦合研究;公共部门对知识创新的支撑体系和协同研究;国家体系的国际化和空间外延性研究。

国内观点主要有:何树全(2005)认为NIS包括五个子系统,即观念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中科院(2009)把国家创新体系构成分为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知识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区域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社会化和网络化)。路甬祥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由国家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社会研发机构等单元组成。从创新过程看,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生产、知识流动、知识应用等部分组成。吴贵生和谢伟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要素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等;各行业为主体的内部运行机制;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创新政策;市场环境;国际联系等。吴琼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包括五个方面,即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五大要素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关系。其中,理念创新是灵魂,制度创新是基础,科技创新是核心,产业创新是归宿,管理创新是保障。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NIS进行了解剖式的研究,主要包括政策工具、科技系统构建和国家环境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在政策方面,美国沃顿学会(Wharton Econo-metric Forecasting Association, WEFA. 1995. 1998)认为产业政策包括四方面:①改进市场形态:鼓励市场自由竞争,防止独占及寡占之发生;②激励创新:奖励技术开发与市场创新;③促进市场结构平衡:完善市场环境与产业结构:①重新架构国际经济关系:奖励出口,改善贸易环境。Rothwell,Roy和Zegveld,Walter指出创新政策应包括科技政策及产业政策,并根据政策对科技活动之作用层面,将政策分为供给面(Supply)、需求面(Demand)及环境面(Environmental)等三类政策。

在知识系统构建方面,Carlsson和Stankiewicz 认为科技系统(Technological System)是在特定的结构性基础(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上,为达到技术的创造、扩散与利用,在每个特定科技领域中的组织或经济个体(Economicagents)所形成的网络关系(Network) 。

在环境研究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成果是Michael E . Porter的钻石理论(Diamond Theory)模型。钻石理论从产业环境的角度认为国家环境包括整体环境、外在机会和政府角色,其中整体环境包括生产环境、需求环境、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策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对NIS进行研究。由于NIS的研究基本是遵循Schumpeter的技术和知识创新体系发展起来的,而且基本遵循“知识和信息流动”为核心来表达,因此,这种流动随着研究的不同侧重形成了非常清晰的研究层面,包含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研究往往互相交叉,相互渗透,并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企业层面,Ole Erik Hansen, Bent Sonder-gand和Sandra Meredith通过五个国家四个领域的案例研究了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创新联动和政策环境。 Claire N auwelaers和ReneWintjes挑选了10个欧洲地区的40个创新政策来研究中小企业融入区域化的外部体系。Lan Marsh从三方面论述了企业和政府共同进行技术投资的动因。中国学者郭庆存(2005)指出,中国企业最大的危险是技术空心化。此外,Bart Verspagen (1999)以Philips公司的电子业务为例,研究了大公司的知识流动和转移问题;Brigitte Unger和Martinzagler (2003)研究了产品创新中的制度和组织因素问题;Sally Daven-port和Dayid Bihbv (1999)也从企业层面研究了小国发展NIS的路径。

产业层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在行业方面,Govindan Parail(2005)对信息技术行业、Schweizer TSophie (2003)对媒体产业、Aylward Dayid K (2003)对无线产业、Jacquier -Roux virginie和Bourgeois Bernard(2002)对能源产业都进行了专门研究;Thomas Magnusson (2003)从微涡发电机的案例研究了新技术商业历程中的不同阶段。Nageswaran Kumaresan和Kumikomiyazaki ( 2001)研究了日本机器人技术的管理和政策策略。在产业族群方面,David Newlands从政策角度研究了产业聚集中的竞争和联合问题; DanielHallencreutz和Per Lundequist从瑞典的经验出发,研究了产业聚集在政策层面上的可行性和潜在优势。

Marjolein C J Cani els和Henny A Romi jn (2003)也开展了产业聚集的研究;Bagren Moodley研究了葡萄牙的Marinha Grand地区的产业联合问题。另外,Graham Spinardi(2002)以来自英美日的三家公司为对象,研究了碳纤维行业的产业共同发展问题; Shyama A Ramani和Marie-Angele de Looze(2002)比较研究了法国、德国、英国各自生物领域专利使用的路径和特质。

在区域层面,Claire N auwelaers和Rene Wintjes(2002)研究了中小企业创新和区域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政策和智力支持环境; Katharine NRankin (2003)从区域特点和民族文化角度研究了全球化进程中区域政策的实践问题; Harald Bathelt(2003)研究了在民族产品发展中产品创新、公共机构和社会体系的协同问题。Michael A Peters(2003)分析了知识经济下大学在创新格局中的层次划分和定位;中国学者李凌已和胡平(2005)提出了大学是NIS的创新极概念。此外,Andy Pike(2001)通过案例研究了英格兰东北部开展制造业合作的问题;Magbus Holmen(2002)研究了瑞典西部区域产业复兴的路径。

在国家层面,Bernadette Andreosso Callaghan和Wei Qian (1999)研究了在中国和欧盟之间进行技术合作的模式; Markio Sakakibar和MarkDodgson (2003)从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的经验出发,探索了战略合作研究的成效和教训; Juha Kostiainen和Markku Sotarauta(2003)探索在知识经济时代,爱尔兰如何借助欧盟的创新联合来发展本国知识体系; Sonja Koehler和Ulrich Wurzel(2003)从研究欧盟与中东和北非的技术政策着手,探索通过技术转移和合作实现区域合作的思路。此外,Linda Low (2002)对新加坡、HaiderA Khan(2002)对中国台湾、Vivien Walsh (2002)对英国、Hans-Jurgen Engelbrecht和Jenny Darroch (1999)对新西兰、Khalid N advi (1999)对巴基斯坦,都从国家经济增长的角度研究了知识和技术的流动问题。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的认识还不一致。部分学者认为,国家创新体系主要由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等构成。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国家创新体系不仅包括主体要素(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也包括环境要素(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保障条件等)和功能要素(指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等)。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随着“知识和信息流动”方式的不同,NIS就形成了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分别有四个层面中不用要素构成国家创新体系。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NIS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期NIS结构不同,没有统一标准。

三、NIS发展评价研究

无论是将NIS作为基本框架进行政策分析,还是制定促进NIS发展的措施,都需要对一国NIS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因此,NIS发展评价是NIS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文献中主要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NIS的异同点、NIS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NIS的绩效方面,对NIS发展评价研究进行综述。

(一)不同时期、不同国家NIS比较

NIS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各国政府由于经济、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资源条件、发展水平、发展目标、外部环境的不同,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作用方式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因此,NIS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变化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NIS不同时期的比较研究有:Schnabl应用最小流分析法并利用1980年和1986年的投入产出表及创新投入向量,对德国NIS的技术流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980-1986年德国NIS的技术流结构变化不大。Mowery总结了美国NIS的变化趋势,发现联邦政府的研发支出在减少,产业界资助基础研究所占比例也在减少,联邦政府通过提供补贴和促进大学与产业界、联邦实验室与工业界之间的联合研究和合作来提高民用技术能力。Liu和White提出了一个由研发、实施、最终应用、教育和联系5个主要行为组成的创新体系分析框架,分析这些行为在创新体系中的贡献、组织边界、协调机制和演化过程以及整个体系的技术创新效率,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对中央计划下和改革开放下的中国NIS进行比较。Loikkanen、Ahlqvist和Pellinen开发了一种名为“技术晴雨表”的工具,分析芬兰NIS的变化情况。该工具利用三级指标体系和不同年份的数据研究NIS的变化,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创新参与者(工业界、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下一代)对NIS未来变化的判断。Shapiro 、So和Park应用网络分析方法和纵向引文数据分析了韩国16个省和大都市区的合著关系网络的演化,分析结果显示,科学交流网络的内部联结加强,但首尔主要研究中心的地位削弱了。

除了比较同一国家(地区)的NIS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外,学者们还进行了跨国比较(见表3)。例如,Nelson分析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体系,并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类:高收入大国、小型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和地区,逐一对各国和地区的NIS进行分析,并重点比较了研究样本的NIS在研发资金配置、资金来源、公司特征、重点产业、大学角色和政策等方面的异同。Patel和Pavitt从公司、大学和教育3个方面,对DECD国家及西欧诸国的NIS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于公司,主要比较公司开展的研发活动以及USA授予的专利;对于大学,主要比较研发投入以及论文和引用形式表现出的产出;对于教育制度,主要比较各年龄段的成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及学科分布情况。Gergils从是否存在创新政策、是否有政府资金投入研发、创新体系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依赖、政府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是否有创新体系的国际对比与评估5个方面对北欧五国的NIS进行了比较。Zheng和Zhong分析了金砖四国NIS的特征,并从宏观层面的创新环境、中观层面的创新环境和微观层面的创新参与者3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

表3 国家创新体系的跨国比较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对不同时期NIS的异同点进行评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以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指标数据的对照比较为主,根据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来判断NIS在不同时期的异同点,比较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商业化、教育、政府政策以及诸要素的相互联系;第二,早期主要比较技术、研发投入等单一指标,随着对NIS认识的深化,研究内容逐渐从单一指标的比较转向多指标的比较,近几年比较盛行用网络分析方法分析NIS内部结构的变化;第三,主要利用过去的数据分析NIS已发生的变化,也开始关注NIS未来的变化趋势。从不同国别(地区)NIS异同点比较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第一,无论是根据收入对国家(地区)进行划分比较,还是对DECD国家、西欧诸国、北欧各国、金砖四国进行比较,选择比较的国家(地区)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和可比性;第二,比较要素无论是选取的时间段还是比较方面都是局部的,未能反映NIS的全貌;第三,国别(地区)之间的比较既有描述性的定性比较,也有定量比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反映不同国家(地区)NIS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二)NIS各组成部分间关系

NIS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复杂的动态关系。一些学者对这些复杂关系进行了分析(见表4)。例如,Nasierowski和Arcelus 将NIS看作经济中的任一部门,将其组成元素划分为投入、产出和调节,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Park和Park对DECD国家的研发结构与工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重要的相关性且相关程度不断增强,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为2%时NIS开始表现出系统性特征。 Looy 、Debackere和Callaert等考察了全球6个新兴行业的科学能力、技术的科学强度与技术绩效的关系,结果显示,国家技术行为与科学能力之间存在积极关系。Sun和Negishi利用ISI数据库中的日本出版数据,运用传统方法中的φ系数和偏相关测量大学—产业—政府的关系,并基于偏相关方法提出一种新的图形建模方法分析大学—产业—政府的关系以及与其他部门关系,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弱,它们更倾向于与外国研究者合作。Castellacci和Natera认为,NIS的动态性来源于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的共同演化,并利用1980-2007年87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的长期关系和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创新体系的动态性由3个创新能力变量(创新投入、科学产出和技术产出)和3个吸收能力变量(设施、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源)驱动。

表4 NIS各组成部分间关系研究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组成部分间关系的研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由于NIS内部结构具有复杂性,因此对NIS内部组成部分的划分有不同方法,已有研究主要从机构、投入产出和能力的视角划分NIS各组成元素;第二,关于NIS内部结构和动态性的研究主要利用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模型展开,旨在对NIS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有更准确、全面的认识;第三,从已有的研究结论可看出,NIS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逐渐增强,但也有个别国家NIS的外向性增强,使得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减弱。

(三)NIS绩效评价

发展NIS的目的在于提高国家的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力,NIS的绩效自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Niosi认为,NIS是无效率和有效的,并分析了无效率的原因,提出了测量效率和效用的指标体系。 Nasierowski和Arcelus应用两阶段DEA模型评估NIS的效率,分析NIS的各种调节因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效率指数的变动。Pan、Hung和Iu应用DEA方法中的传统DEA模型、双边模型和关键性能评价方法,结合多种产出和投入评价不同国家NIS效率的等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整体技术效率主要取决于纯技术效率而非规模效率。Chen、Hu和Yang利用基于DEA方法发展出的产出导向的各种研发效率指数,比较了不同国家的研发效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国家在专利和版税方面具有相似的研发效率,但是在期刊出版方面的表现却大不相同。Yang和Qi讨论了NIS效率的形成机制,将NIS看作一个创新项目包,包括元素层级、项目层级和体系层级3个层级和元素效率、整合效率、结构效率3个效率变量以及针对3个变量的3个关键过程。Matei和Aldea利用DEA方法、靴带模型和IUS2011database中的数据评价了欧盟27国以及克罗地亚、冰岛、挪威、瑞士和土耳其的技术效率。Guan和Chen将创新分为上游知识生产过程和下游商业化过程,用两阶段DEA模型研究了22个DECD国家的知识生产和商业化过程的效率。张俊芳选取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DEA非参数方法确定DMU效率值,再利用Tobit回归方法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NIS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见表5.

表5 NIS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2010-2012年NIS绩效评价研究较多,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研究内容包括NIS效率的形成机理、NIS效率评价,其中绩效评价是主要内容;第二,评价对象主要有研发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知识生产效率和商业化效率等,主要采用DEA方法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影响NIS绩效的因素;第三,所用的DEA模型从传统的DEA模型逐渐发展为网络DEA模型,对NIS效率的认识也随之逐步深化。

(四)NIS存在问题研究

各国的NIS发展并不都是成功的,有些国家的NIS存在许多问题。学者们在评价、比较NIS的效率时指出,有些国家的NIS是相对无效率的。例如:Chung发现,早期韩国NIS的创新能力相当弱,因为它只有3个发达的区域创新体系。Intarakumnerd 、Chairatana和Tangchitpiboon研究泰国的NIS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的匹配程度后发现,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泰国NIS的创新能力仍然微弱,其结构仍然分散,这种不匹配影响到泰国竞争力的形成。Chaminade、Intarakumnerd和Sapprasert利用层次因子分析法将泰国创新调查数据中52个表现不好的数据归为4类,分析国家创新政策是否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结果发现其国家创新政策没有涉及区域和产业网络问题,对培训雇员和供应商的税收激励很少,缺乏有关市场、资助机会、金融不确定的信息。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关于NIS存在问题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单独评价一国NIS存在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许多学者进行的是国别比较或不同时期的比较;第二,一国的NIS相对较弱,可能是因为区域创新体系不发达或创新政策不足;第三,建设和完善NIS的目的是服务经济发展,一国的NIS需要与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如果经济水平提升或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则NIS也需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四、已有研究综合评价

NIS理论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已有20多年,其间有关NIS的研究大量出现,人们对NIS的认识也逐步深化。目前开展NIS专门研究的学者主要分布在欧洲(EUROSTAT)、加拿大(SSHRC)和OECD(NESTI),而在最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和最不发达国家(如非洲)很少发现有学者进行专门研究。综合以上学术文献,NIS的研究大多是为政策决策者或者政治家服务的,这对NIS创新主体的企业来说是错位的,更有不少的学者质疑政策决策者或政治家在NIS的决策能力。

目前关于NIS的己有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仍需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NIS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NIS的定义、结构不统一。目前较为普遍认同的OECD的定义没有包括服务行业,学者们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定义NIS,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NIS结构大相径庭,创新体系中应包括哪些组织和元素尚未有统一认识,使得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分类具有多样性,不同研究的可比性较差。由于各国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因此,各国NIS的差异将长期存在。但是,NIS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普适性的评价理论,因此需要借鉴哲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思想,在考虑NIS发展的具体环境和差异性的同时,构建普适性的NIS理论体系。

第二,评价NIS发展时多选择部分评价内容,所得结论只是对NIS局部特征的描述。NIS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各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动态关系,这些内部结构和关系决定着NIS发展的方向和绩效。然而,目前关于NIS的组成元素及其动态关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全面。随着NIS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评价NIS发展时,除了要关注整体性能的发展变化外,更要关注系统内部结构和元素的变化,要从宏观体系层面延伸到中观产业和区域层面,最终到企业层面。因此,未来,产业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将是研究重点。

第三,所用分析工具主要是DEA模型、统计模型,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简单,这使得研究结果难以全面反映NIS的内部结构及动态性。NIS本质是一个复杂系统,也是一个动态性很强的网络体系,因此可引入系统评价方法、网络分析方法等,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NIS的发展变化。从广义上讲,建设NIS是一种经济行为,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都有很多成熟的分析理论和模型,将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引入NIS发展评价中会得到更有意义的研究成果。NIS中创新的产生、扩散和转移具有很强的地理位置特性,因此可借鉴经济地理中有关经济活动地理分布的方法。

第四,跨国比较时只注重各国国内因素,忽视了全球化进程中外部因素的影响。学者们关注某一国家内部的创新行为,进行跨国比较时所选取的国家并不都是同一类型,即使选取的国家是相同类型的国家,也对不同国家的发展环境、条件等其他外部因素考虑较少。然而,NIS不是封闭的,创新行为一直都是超过国界的开放性行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虽然NIS仍在一定区域内发展,但是其与外界的联系将增强,学者们己提出了“全球创新体系”的概念。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在全球化的开放环境中、考虑各国NIS相互作用的情况下NIS研究问题。

无论是Freeman和Nelson从宏观制度的角度研究NIS,还是Iundvall从微观生产者关系的角度研究国家创新体系,都主要强调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2015年10月,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与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最新版《美国国家创新新战略》,提出了支持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新政策,使得国家创新体系升级到国家创新生态体系。它不但承袭了NIS的基本观点,而且更强调创新体系的动态性、栖息性和生长性,能较好地解释美国硅谷等地区取得的成长。目前关于国家创新生态体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1]郭淡泊,雷家 ,张俊芳,彭勃. 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42-150+160.

[2]张俊芳,雷家 . 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理论与政策并行[J]. 科研管理,2009,04:10-17.

[3]林海芬,苏敬勤. 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评介及启示[J]. 管理学报,2010,04:562-569.

[4]郑小平. 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综述[J]. 科学管理研究,2006,04:1-5.

[5]胡晓鹏. 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纷争与启示[J]. 财经问题研究,2007,06:10-16.

[6]黄平利,周凌峰.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综述[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S2:25-26.

[7]梁洪力,郝君超,李研. 国家创新体系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J]. 中国科技论坛,2014,01:5-9.

[8]杜根旺,汪涛. 国家创新体系发展评价研究综述及展望[J]. 技术经济,2014,04:13-18.

[9]Leonel Corona-Treviño. Entrepreneurship in an ope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NIS): a proposal for Mexico[J].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2016,51:.

[10]Mingting Kou,Kaihua Chen,Shouyang Wang,Yanmin Shao. Measuring efficiencies of multi-period and multi-division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DEA: An application to OECD countrie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6,46:.

[11]John S. Liu,Wen Min Lu,Mei Hsiu Ching Ho.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novation systems from the process efficiency perspective[J]. R&D Manage,2015,454:.

[12]Shu-Hao Chang,Carey Ming-Li Chen. A New Approach to Assess the Changing Growth Model of Ope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cience,2015,73:.

[13]José Miguel Natera. The dynamic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J].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2015,51:.

Literature Review o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XUE Xiao-guang1SONG Xu-chao2
(1,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400054, 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of social sciences Tangshan 063000, China)

This article from three aspects summarizes the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ory, concept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points out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comings, and indicate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the defini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unity of the structure; System, internal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s of the elements to the medium industry, regional level and enterprise level; The introduction of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o evaluate research; Open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research.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Literature review; evaluation

F069

A

2095-7572(2016)05-0082-11

〔执行编辑:秦光远〕

2016-6-14

薛晓光(1980-),女, 河北唐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在读博士,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宋旭超,(1975--),女, 华北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效率体系国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