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探索
2016-10-31常艳妮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西安710119
■ 常艳妮(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西安 710119)
“互联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探索
■ 常艳妮(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西安710119)
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亟待创新发展。而“互联网+”作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应与农业生产领域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农业市场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从“互联网+信息、生产、销售、技术和创新”等角度入手,深入分析农村大力发展“互联网+”的可行性及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互联网+” 农村经济模式探索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稳定持续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同比增长11.2%,比城镇居民高2.2个百分点。尽管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农业的弱质性。我国农村大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生产经营较分散、生产规模小、种类单一、质量普遍不高。同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二是农民的弱势地位。经营农业的农民大多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取知识渠道不足,不利于农业科技化、规模化发展。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大多数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水利设施陈旧,直接影响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四是生产成本高。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业生产效益下降,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却逆势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五是城镇化发展滞后。201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54.8%,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由于城镇化水平低,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偏低,且后劲不足。六是农业科技金融等支持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体制、产权制度、土地流转等改革不到位,农村家庭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互联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支持“互联网+”发展
2015年,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计划,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引擎,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各传统领域,促进我国经济改革、创新、发展。互联网与传统农业领域有效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有效解决农村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拓宽农民获取知识渠道,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二)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环境的逐渐完善,农村互联网快速发展,农村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为农村发展“互联网+”提供了基础条件。一是随着智能手机的研发和推广,成本呈下降趋势;同时农村手机市场竞争力度加大,智能手机价格持续走低,为农村互联网普及奠定了基础。二是在政府扶持下,运营商逐渐降低上网资费,提升农村网络覆盖能力,优化农村上网环境,降低手机上网门槛。三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丰富提升了网民使用意愿。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加速融合,开发与生活紧密关联的各类新应用,吸引传统行业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截至2015年6月末,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9%,规模达1.86亿,相比2014年底增加了800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8.8%,约为2007年的4倍。
(三)互联网核心理念为农村发展“互联网+”提供了可能
互联网技术自20世纪在美国诞生以来,以“开放、平等、共享”的核心理念改变了人类社会。互联网利用覆盖全球的网点,提供全天候的服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客户为核心进行多点扩张,并以几何级数倍增长,能快速吸引大量客户,使农业信息资源被更多人共享。
(四)农村消费习惯转变且互联网认知度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大提升农村消费能力,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消费成为当前消费的主流,打破了传统的农村消费习惯。随着80后、90后熟悉网络、互联网技术的一代人进入农村市场,对互联网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加速了“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探索
(一)“互联网+信息”模式,促进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
互联网利用覆盖全球的网点优势、全天候的服务优势和资源优势聚集大量客户,为农业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性。一是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基础数据库。通过互联网纽带和日新月异的储存技术,将分散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的信息有效采集、整合,建立涵盖农村耕地情况、土壤资源、区域气象资源、产业状况资源、林业资源、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生产、农产品流通与销售、农业科技等为一体的、综合的农业基础资源数据库,促进农业信息资源互通互联,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预测。结合地方特色,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土壤、气候、耕地等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适宜地方种植生产的农产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对农产品进行产能监测,有效对接供需双方。三是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征,建立公益性、商业性的农业信息资源网站,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分类,形成信息集聚、分类、集群指导优势,实现农业资源有效配置。
(二)“互联网+生产”模式,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智能化发展
一是构建智能化农业生产系统。将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最新技术应用于稻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林业种植、水产养殖等过程,形成集信息、感知、传输、控制、监测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生产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高效化。二是对农业生产进行智能化管理。在智能生产管理的基础上,结合产品质量监测、产能分析、耗能监测、产品供需等管理项目,引导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形成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三是构建智能农业生产数据模型。整合品种、土肥、气候、植保、栽培知识库体系,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建立合理分析模式,建立农业生产智能化决策系统,指导农村农业生产品种布局,科学种植。
(三)“互联网+销售”模式,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商”模式,丰富农产品销售渠道,将产销模式变为“生产基地+消费者”。通过互联网逐渐去中介化,有效对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省去中间销售环节,大大提升流通效率,降低销售成本,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双赢格局。一是借助淘宝、京东、一号店等成熟的电商销售平台,利用平台客源、信息、人气优势,大力推广具有地方优势的农副产品。二是打造区域性销售平台。集区域产品、特色优势,将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品等推向消费者,与消费者需求有效对接,为客户需求提供信息咨询、交易撮合等服务。三是建立客户体验服务区。以客户体验、优化交互方式为核心,建立全方位互动营销体验区,实现传统农业渠道的互联网化,建立农副产品超市、精品店、直销店在内的“网上商城”,增强客户体验度。
(四)“互联网+技术”模式,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互联网凭借技术优势进入农村市场,通过其规模效应,有效对接农业信息供需双方,实现农业科技技术全能一体化综合服务。一是推广农业技术线上服务。将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等线下模式推广至线上,建立广覆盖、开放的展示平台。二是全国农业知识智库。建立一体化智能平台,为有需要的农村、农户提供技术、知识支撑,同时建立线上交流学习平台,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农业技术交流和推广,提升广大农村专业技术能力。
(五)“互联网+创新”模式,推动农村经济创新升级
农业要快速发展,即要突破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开展多元化模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旅游休闲文化、农家乐、健康养生等多种模式,通过与互联网文化结合,与互联网形成有机整体。通过互联网客户的广泛性,开放经营模式,提升知名度,拓宽市场范围。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交流的便利性,大大提升信息交流速度和反馈机制,不断完善经营模式,提升经营效率。
推动“互联网+”模式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为“互联网+”在农业领域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根据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结合我国农村实际,制定具有操作性、实用性、指导性、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在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规划及意见中,制定国家层面的总体设计,鼓励农村互联网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创新发展。结合国家战略规划,各省、市、县应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为农业生产、经营、流通、销售等环节提供便利,为“互联网+农业”发展提供便利。
(二)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技术普及
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农村人口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度和使用率。一是深入推进宽带、互联网村村通工程。加快适合农村发展的互联网研发和推广工作,实现宽带、互联网村村通。二是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村发展的低成本、操作简单的智能终端,提升互联网终端的普及率。三是加大互联网知识培训力度,提升农村市场主体的互联网素养。四是引进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应重视人才培养,通过重点培养或引进既懂农业生产经营,同时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为“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创新监管方式,确保“互联网+农业”有序发展
一是实现农业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管理。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互联网高新技术,将生产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与农作物生产状况信息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准确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和标准化发展。二是对产品流通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实现“从产到销”全程监控。建立实时交流及咨询平台,及时回答消费者的信息咨询、受理消费者投诉案件,接受消费者的监管、举报,实现与消费者的“零距离”交流,最终打破农产品安全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完善农业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强化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监测预警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四是建立互联网诚信惩罚机制。利用覆盖全球的互联网,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确保农村互联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升级,实现“互联网+农业”的科技化和高端化发展
利用互联网科技和创新思维,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农村科研队伍,增加农村科研投入,支持研发推广实用信息技术和产品,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推广成熟的农业物联网模式,发展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管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建立农业科研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对海量的农业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准确分析,对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环节准确定位、预测、分析,实现农业科技资源共享的同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传统农业升级。
(五)搭建多样化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产品走向全球
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农业供需矛盾,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鼓励电商平台、互联网企业凭借客户、资源和技术等优势进军农村市场,将优质的、特色的、无公害的产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二是建立专业电商平台,进行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构建大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立适用于“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农产品产业链、资金流、信息流的农业网络化运营体系,推动涉农企业、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和推广。三是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契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一村一品”、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激发活力,加速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1.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索.经济观察,2015(7)
2.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创新科技,2015(7)
3.夏青.用互联网思维做农业.农经,2014(8)
F3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