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济伦理与生态道德的普世价值观构建及创新

2016-10-31孟令红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生态圈伦理文明

■ 孟令红(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1)

基于经济伦理与生态道德的普世价值观构建及创新

■ 孟令红(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经济的伦理诉求,是要从根本上将“动物的人”变成“精神的人”,这个假设已经变成现实。能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出发,以人类社会的道德建树为标的,进行包括环境治理在内的五位一体布局,中国传统道德与中国共产党的卓越远见交集起来,将促进经济伦理与生态道德的理论发展,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价值的社会主义新文明。

经济伦理生态道德中国梦

引言

道德失范,看上去是经济发展的冲击,但其实却是道德创新不够导致的后果。在21世纪新经济到来之际,传统道德因为被冲击而进行的必要反思和调整,其实就是在经济伦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表现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圈。

从这个起点出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即道德的升华,就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中走向新生的中国给后发国家树立楷模的同时,已经开始对西方传统的普世价值进行批判。中国道路体现的中国价值,就是对经济发展进行道德约束(而不仅仅是西方的法律规范)。因为我们的道德资源极为丰富,更因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

经济伦理范畴:生态圈建设

从山顶洞文明到圈地运动,人类的文明形态从古至今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历史过程。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上人类的全部努力,实现了由温饱型到奢侈型再到健康文明型的交替。

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始终是这三种文明面对的问题。当人类沉醉于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树立起符合工业文明要求的价值取向的时候,也就是这种文明必须创新的时候。这是因为,在这种价值取向下,“自然”仅仅是满足人类物质资料丰富的工具而已。这样,人类在“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指引下,不断向自然“进军”并取得一系列“胜利”。

对这种成就或者说是胜利,恩格斯早就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事实证明,肇始于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使人类生存面临着越来越艰难的处境。如果要摆脱这个困境,只能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

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角度来看是如此,就是单从经济本身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建立一种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正是经济自身规律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既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又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得以永续的发展。它强调的发展不仅是当代人的发展,而且是子孙后代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寻求的是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发展。把追求生态、经济与伦理的和谐视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在一种良性和动态的情境中抒写新的人类历史。这个新的经济伦理生态圈的特征是:

第一,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引,实现经济发展道德与社会和谐道德的辩证统一。一般来说,经济道德总体上是一种强调效率、兼顾公平的道德,主张通过经济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公平。经济伦理生态圈建设所强调的道德就更进一步,强调的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道德,主张公平地对待自然界进而保持社会的效率。如是,经济伦理生态圈建设则超越了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先论的局限,上升到一种效率与公平共尊、彼此并驾齐驱、互相促进的境界。

第二,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新课题,在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重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经济伦理。人与人在平等的基础上产生的效率,是必要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平等而非对立,则是新经济生态圈伦理建设的新使命。生态经济道德主张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在和谐与发展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整合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因素,把“道德共同体”从人与人的范围扩展到大自然和整个生态系统的范围。

就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人类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形式、特征和发展要受到自然生态规律和人类经济规律的双重支配。社会价值标准的认可、选择和确立,决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智慧和行动对自然的作用效应及其评判。但必须要强调的是,自然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以其固有的规律限制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和范围—来自大自然的报复,不是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而减少,反倒增加,这个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更是人类发展的归宿。

第三,经济活动本身,也是生态圈建设。石刀-青铜器-冶铁,这是农业文明生态圈形态;珍妮纺车-机器工业-蒸汽机,这是工业文明生态圈建设;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这是数字革命的内涵。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是在人类伦理道德范畴内部—劳动者(人的劳动)因为规范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才能够产生和谐发展的动力,完成生产指标,实现盈利。同时,这种集体劳作创造出来的经济价值,体现在社会发展上,促进了伦理道德的进步,并就此规范人类的行为,能够在生态圈建设的高度上扩大再生产。

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范畴,它们共同形成更大的社会生态圈,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使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纳入可持续道路。否则,人类社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生态、生态圈、生态效应、生态文明,就是这样从始至终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在21世纪新经济到来之后,我们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新的高度上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非破坏性方面上来,建设以生态文明为前提和终端的新型伦理价值观。

生态道德主张:新经济的循环效应

应该着重指出的是,作为工业文明的续接文明形态,生态道德反思了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是人类对自身陷入生存危机后反省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当今社会最为先进的文化思潮,日益成为我国乃至于全人类对先进文化的共同期许与追求。从这样的高度出发,生态道德的视角有三个:

第一,生态道德是运行良好的新经济体制与机制,表现为新的生产方式在良好生态环境作用下的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

第二,生态道德扬弃并超越了工业文明,同时为新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新经济,因为带有智能化的特征,可以改变经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从而使生态建设成为可能。

第三,生态道德体现了经济文明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革命实践中,探索新经济创新发展的道路,就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是,循环经济成为必然选择之一。循环经济是人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社会”整个生态复合统一的经济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它既表达和反映了生态保护的要求,又表达和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它是“在深刻认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提高资源与环境效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手段,以市场机制为推动力,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上可行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一方面,循环经济要求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带来的道德内涵,又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人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追求,而且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都是无止境的,但物质追求会耗费更多的自然资源,造成生态危机,精神追求不会耗费自然资源,相反会使人精神充裕,增进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创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循环经济是为人类经济的发展寻求一条理想的道路,或者说更为合理有效的发展方式,它超越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自身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经济发展也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因此,我们必须从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大视野看待循环经济,从循环经济自身存在的道德合理性出发,正确地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循环经济的道德理念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目标。

中国价值:建立新的普世价值观

应该看到,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不仅找准了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最新趋势,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提供了全新的伦理反思。

首先,从经济伦理的视角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人类平等的新坐标。

经济伦理,是指产生于经济活动中的、可以调整人们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其它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内容涵盖行为准则、价值取向、道德评价与认识判断等方面。

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发展为人类进步树立了典范。它使效率与公平第一次高度有机的统一起来,使社会进步真正在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了历史的腾飞。

其次,从为生态文明的未来发展进行合乎人类普世价值的有益探索的伟大实践中,中国道路的开辟,来自于我们道德资源的丰厚。

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诗礼之邦,中国传统道德精神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它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精神、民族的道德环境,是以其勃勃生机与现代融为一体的。

归纳起来,中国伟大的道德遗产包括重德精神和入世忘我精神、自德精神和自我磨练精神、群德精神与自然陶冶精神,这三者共同构成的传统美德,从来都是以尊重自然、强调内敛、注重和谐为特征的,因此是我们进行生态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最后,大力弘扬生态道德品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摒弃了传统的“GD中心主义”,强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培育生产与消费领域中的生态道德品质。它包括:提倡适度消费即生态消费;提倡文明生产即培育生态生产意识;提倡生态环境的改善即弘扬生态人居的道德品质。

以让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内涵,以推行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为前提,生态经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全方位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保障,也是对全人类未来走向的有益探索,更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否定,对21世纪新经济的认知,对人类经济活动的规范与升华。从这个意义出发,探索经济伦理与生态道德的任务,也许是刚刚开始。笔者愿意就此进行更有价值的研究,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1

2.顾智明.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03-1-21(B4)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

4.解振华.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F019

A

猜你喜欢

生态圈伦理文明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对不文明说“不”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