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绩效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10-31曹华杰
曹华杰
摘要:本文以高校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内涵以及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主要目的,研究发现,我国高校领导者在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认识方面存在不足、投资收益率较低以及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机制不健全等,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绩效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绩效问题 对策
一、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内涵与意义
高校财务管理绩效以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为基础,通过相关的知识与资料,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确保高校财务管理活动是有效的。
通过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能够使得高校的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同时也能够帮助高校开展日常各项工作,使得高校的各项投入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提升高校的各项投资收入。而高校的财务管理绩效同样需要管理,通过对高校的财务管理绩效工作进行管理,能够进一步规范高校的财务活动、财务管理等,同时能够有效地激励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为高校财务部门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问题分析
(一)领导者的认识不足
我国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规模扩张时期,导致这些学校的领导者不惜花费大量的资源用于学校的扩张,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规模的扩张,同样也导致了高校的负债显著增加。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改革,其中包括高校办学形式的变革,过去高校主要依靠国家和政府来投资建设的,随着高校的改革,越来越多的经济法人开始参与到高校的建立中来,使高校成为民办的法人主体。这使得传统的财务绩效管理无法跟上高校发展的步伐。国家兴办高校更加看重社会效益,而经济法人参与到高校的办学中来,需要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部门高校的领导者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绩效应该发生转变,这种认识不足降低了民办高校的效果。由于高校管理者缺乏会计、财务等相关知识,没有意识到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或者仅认为财务工作的内容仅仅是记账和报账。他们在对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时,仅仅将管理重点放在办公楼、桌椅等实物方面,对这些实物资源的使用情况和配置情况不够重视,造成在编制高校的财务报表时,信息不充分,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存在较大的瑕疵。可见,高校的领导者没有认识到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重要性,也忽视了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同高校的科研、人才培养以及专业学科培养的联系。
(二)高校的收入分配功能较弱
部分高校过于重视创收单位积极性的提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如整合创收单位的校内津贴,通过校内津贴来提升创收单位的收益,以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这些措施会降低学校的收入,导致学校在职责承担与资金提供方面不匹配,造成高校在调控各项资源时能力不足,并且也没有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创收单位的实际情况,使得高校的收支出现失衡,如果高校长期以往按照这种状态运行下去,不利于高校的长期健康发展,也不利于高校长远利益的提升,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效果。
(三)较低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高校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很大一部分是固定资产,为此,需要充分重视对这类固定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关注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率。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机房、图书馆等,并且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这类固定资产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甚至部分高校的固定资产占到高校总资产的90%。然而,与如此大规模固定资产相对应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不完善,甚至很多高校没有设置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高校内部由于部门较多,为了实现部门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会抢夺高校的资源,如申请教育经费、设备、设置实验室,这造成了高校的部分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的状态,降低了高校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
(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在建立财务管理体制时,主要参照的标准是高校财务制度,根据这些制度的内容以高校的领导为基础,根据学院或学校总体来建立财务管理机制。不管是集中的高校财务管理机制,还是分级的许愿财务管理机制,这两种财务管理机制由于组织结构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目前的财务管理机制存在较大的问题,如财务管理机制权责不清等,并且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相对来说也较为落后,存在较大的不足,同时高校也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部门如人事部等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使得所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充分考虑不同部门和人员的需求,无法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也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效果,甚至不利于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五)高校的财务预算相对滞后
财务预算作为高校财务成本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高校的实践情况来看,我国财务预算存在着相对滞后的局面。高校为了加强领导,尤其是要确定不同部门领导的权力和责任,在预算某些项目时,存在多次分配的现象,这种多级分配的预算会造成公平性、透明度等都存在问题。同时,也极易引起高校内部不同部门财务预算较为混乱的局面。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高校的各项经费往往是根据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分配,将相关的经费下拨至不同的职能部门,而职能部门则会根据不同的预算内容向下级单位发放各项费用,高校的不同部门、学院以及行政组织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费用以及维持手中的权力,在分配费用时,并不是一次性结算完毕,而是进行多次分配,这能够巩固他们手中的权力,这严重影响了预算费用的使用效率,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绩效。
三、高校财务管理绩效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层的重视
高校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绩效的认识不足是造成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保障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高校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必须加强高校管理层的财务管理绩效意识。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加强财务管理绩效知识的宣传,并且可以在各个部门和学院开展相关的活动,通过会议等形式向高校的教师、财务管理人员宣传财务管理绩效的思想,尤其是要重视各个职能部门与财务处、经费管理部门的交流,让高校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参与到高校的财务管理绩效中来。并且,高校还应该提升财务管理绩效的地位,将其与管理会计相结合,通过提升财务管理的绩效水平,为高校管理者制定各项决策提供信息。
(二)树立成本效益理念
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高校扮演着教育资本经营者的角色,应树立成本效益理念,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作为根本目标,努力提高财务管理绩效。首先,高校各部门领导应该正确认识“非营利性”,“非营利性”不是指不创造经济效益,而是指办教育要像办产业一样来经营和管理,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固然重要,也不能轻视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性。其次,要充分结合现代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来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绩效,改进原有的教育成本核算及控制制度,全面反映教育成本的真实情况。再次,高校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将责任明确到各部门及个人,一旦出现问题,要落实到个人,促进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控制和预防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
(三)优化和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深度强化了企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工作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指出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与高校财务管理绩效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应当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改革部门经费预算包干模式和单纯以基数加增长的预算模式,将高校各部门的经费预算与岗位职能绩效相联系,提高对收入和支出预算管理的关注度,各个部门经费预算的执行伴随工作绩效而浮动。另外,拓宽预算管理范围,高校在各项办学活动中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都应当纳入到预算管理工作范围内。
(四)建立健全的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有效途径。为此,需要确立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方向。高校要规划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尤其要客观评价学校各个部门的日常预算、支出和产出的情况,用对比分析的方式评估绩效结果,优化高校的资源配置;同时,高校应根据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方案,防范职责失衡的情况发生,提高高校的宏观调控能力,遏制盲目和随意使用资金,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潘太雄.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8):270.
[2]刘家瑛.平衡计分卡在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2,(26):245-246.
[3]朱宇坤.信息化: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快车道[J].会计之友,2014,(5):123-124.
[4]陆咸良.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5,(5):81-83.
[5]张界新.基于绩效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控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8):94-95.
[6]张海丽,曾繁荣.基于灰色局势理论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9,(5):59-60.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计财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