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视角下的历史教学设计
2016-10-31周生民
周生民
摘 要: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探求和发掘历史学科的情感因素,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发挥历史学科教学的人文性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进而构建高质课堂。
关键词:情感教育;人文性;教学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教育格言:“教育的秘密就是要使学生始终有这样的希望,希望你们做他的朋友,希望你们是一个有智慧、有知识、能够付出情感、道德美好、精神美好而且丰富的人。”为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除进行正常的知识传授外,还应开展必要的情感教育,借此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它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走向。本课历史素材丰富,开展情感教育的资源充足,按照尊重历史、理性阐述、深刻体验的原则,选择好教学素材,优化好知识结构,设计好教学环节,凸显情感教育要素,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日本法西斯的暴虐和军国主义的罪恶,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心系国家、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教材内容分析
关于“抗日战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基于《标准》的要求,人民版历史教材中《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内容分为四个子目:1.“侵华日军的罪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日本通过军事手段侵略中国的暴行;二是日军在对中国占领区进行殖民统治过程中犯下的滔天罪行;2.“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围绕关外抗日和关内救亡两个方面展开;3.“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交代了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原因、过程及其表现;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置身于世界反法西斯大背景中,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二、教学设计思路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在近百年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如何认识抗日战争胜利来之不易,如何辩证看待中日关系,从而实现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是我们备课和授课时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基于教学研究和学情分析,以教科书为依托,整合教育资源,将四个子目内容整合为“山河破碎,生死存亡”“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历史转折,伟大胜利”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四个主题。“山河破碎,生死存亡”是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原因,也是抗日战争正义性的体现;“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历史转折,伟大胜利”,抗战的胜利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烈,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
上述四个主题层层递进,利于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置身于日本的残暴和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机之中;同时,授课中注重选取反映抗战史料的历史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介绍,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进而逐步提升情感教育的价值。
三、教学设计流程
[导入]即使时光已经流逝70多个年头,日本侵华战争带给中国的灾难,至今无法忘却: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超过2000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回眸那场浩劫之中一个个惨不忍睹的瞬间,我们期望在对历史的共同回望中,国人能懂得胜利来之不易,居安思危……
[设问]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也有“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的豪迈。抗日战争给你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
[设计意图]抗日战争既是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苦难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诗篇。通过设问和对话,勾起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回忆:敌人的残暴、民族的灾难、先烈的英勇、不屈的民族脊梁以及胜利的喜悦。
(一)山河破碎 生死存亡
[图片说明(图片略)]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极端的暴行有:屠杀中国百姓,蹂躏妇女;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做实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设问]这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以铁的事实向世人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日本侵华罪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予以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一幅幅真实历史照片的深入解读,使学生切身感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侵华再次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攫取了沦陷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权,剥夺了许多中国无辜百姓的生存权,使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二)万众一心 共赴国难
1.共赴国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图片说明(图片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义愤填膺,吁请抗战。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北平学生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这一切都有力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到来。
[呈现资料]张学良、杨虎城以其个人的巨大牺牲,促成了国共之间的妥协,蒋介石一味坚持的“剿共”战争至此停了下来,双方开始了曲折的但却是有成效的谈判[1]。
[设问]张学良、杨虎城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哪些贡献?并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的归纳与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张学良、杨虎城的家国情怀和在深重民族危机下国共捐弃前嫌共赴国难的担当。
2.正面战场——一寸山河一寸血
[图片说明(图片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大规模会战。
[呈现资料]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2]
[设问]全国抗战初期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哪些大的战役?
[设计意图]守卫四行仓库的勇士、鏖战台儿庄和平型关大捷,中华儿女将血肉筑成长城,一寸山河一寸血。以此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
3.敌后战场—— 浴血奋战中流砥柱
[图片说明(图片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
[呈现资料]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伟大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肩上。——《八路军军歌》
[设问]这支在强虏寇边疆时毅然慷慨上战场的军队,在八年的抗战中做出了哪些贡献?
[设计意图]中共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建立了晋察冀等大小24块抗日根据地,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重要力量,与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战略上对日军形成夹击之势。通过三幅敌后战场画面彰显这个国家不屈的脊梁。
(三)历史转折 伟大胜利
[图片说明(图片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极大弘扬;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呈现资料]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3]
[设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谈一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之所在。
[设计意图]理解中国抗日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胜利的喜悦不仅是对民族英烈的告慰,也是民族复兴的新起点。
(四)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图片说明(图片略)]通过受降仪式、东京审判和台湾光复等图片进行说明。
[设问]对历史闭上眼睛,就看不到未来。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牢记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请仔细观察图片,回首抗日战争,就如何抵抗侵略、维护和平、避免战争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回顾抗战是让人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英勇献身的先烈和无数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做出贡献的先辈,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人民为了追求和平正义、捍卫民族独立自由而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结语]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珍爱和平,不是畏惧战争,而是不纠结过去,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珍视和平,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知捍卫和平之重要,更有足够的决心、勇气和能力去捍卫和平。不延续仇恨,不意味着忘记历史,不意味着淡薄屈辱;不延续仇恨,是因为我们对和平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教学设计反思
一堂好的历史课,除了让学生掌握应有的历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产生情感认同,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情感场里产生憎恨、怜悯、同情、开心、共鸣等情绪体验,学会正确鉴别历史真相、评价历史人物等,从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知识仅仅是认知的工具,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才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从情感角度营造积极的心理动力场,借助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情感教育素材,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和优秀德性,使历史课堂最终成为师生共同健康成长的芳草地。
参考文献:
[1]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519.
[2]胡锦涛.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9-4(1).
[3]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