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历史对话

2016-10-31刘波赵玉洁

关键词:时代性历史性马克思主义

刘波 赵玉洁

摘 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受到一些人的质疑。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同样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使学生能客观、理性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从历史的和发展的两个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性;时代性

1991年,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高高飘扬了七十多年之久的苏联国旗落下了,当年列宁承诺的面包有了,可苏联却不在了。福山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已死亡,共产主义已死亡”[1]21。马克思主义真的过时了?这一问题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难以回避的问题。笔者曾在教学实习过程中,为上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这一课,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交给老师。在学生上交的诸多问题中,就包括“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科学的呢?”“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是否还有指导作用?”等,这些问题实际上切中了教学的重点,即“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只有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心中的这些疑问,才能使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强音,认同其作为指导思想的意义。但这一问题又较难把握,本文立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紧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作为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的突破口。通过创设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从历史的和发展的两方面进行阐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认识其在历史与当下的重要价值。

问题一: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何以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教材分析

教材单元引言中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向高一学生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不易的,笔者认为应从两个层面来解决该问题。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作为资产阶级的先觉者和工人命运的同情者,他们认识到私有制、竞争是资本主义的病根,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却未找到实现蓝图的路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们才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结合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正因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共产党宣言》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我们可从《共产党宣言》中查找素材,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方面,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二)教学策略

首先,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必然历史过程。

材料一: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2]32。

通过呈现材料一,向学生说明资产阶级产生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人的生活状况下滑了。

材料二:在英国,有的工人家庭祖孙三辈人挤在一间矮小的房屋里。兰开夏有的工人家“是一间又湿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只有两把旧椅子、一张圆桌、一只箱子,没有床”[3]。

通过讲述英国工人的生活,说明在资产阶级新社会工人的生活却变得贫困。

材料三: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的统治下生活下去了,就是说,它的存在不再同社会相容了[2]39。

以上三则材料,说明资产阶级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使工人群体越发贫困。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是短命的。故马克思得出结论:资产阶级无法继续统治下去,无产阶级又发展壮大起来,两个阶级斗争使“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其次,马克思又从剩余价值理论出发,指出资本主义不仅应该灭亡,也不能不灭亡。

材料一:自16世纪始,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奴隶渡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返航[4]。

通过材料一发现,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生存条件就是雇佣劳动。

材料二: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工人仅仅为增值资本而生活,并且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们的时候才能生活[2]42。

通过解读材料二,学生理解了雇佣劳动对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和侵占。补充材料三,说明其的后果。

材料三:在布拉克本,停止运转的织机超过7000台,几乎有14000人要靠慈善机构救济,而当地人口总共才21000人。——《泰晤士报》1826年4月4日[5]

以上三则材料,说明雇佣劳动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工人贫穷,社会生产流转停滞,经济危机不断。由此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占有和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分析,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刻体察和批判基础上的;另一方面又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并未停留在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之上,而是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突显其科学性。

问题二: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真的过时了吗?

(一)教材分析

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现实意义问题,教材对此只是简单地提出“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6],而马克思所预言的“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的核心思想,如今看来资本主义发展仍处于一个上升期,相反,无产阶级运动却相形见绌。另外,21世纪以来,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之声渐起。如上文所言,福山认为“马克思主义已死亡,共产主义已死亡”,有美国智库之称的布热津斯基也认为“马列主义已经丧失了它的历史地位”“共产主义学说已经过时”[7]。凡此种种,更增加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疑惑不解。教材中的思想性寓于科学知识之中,大都十分内隐,如果教师对教材马虎处置、照本宣科,不仅教材的思想性得不到彰显,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不到触动,而且科学性也将削弱[8]。

(二)教学策略

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切入,从关注学生的历史理解的基本立场出发,试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说明。

首先,以观点相左的材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已死亡,共产主义已死亡,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万岁,市场经济万岁。——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1]21

材料二:本质上,那幽灵(马克思主义)就是未来,它总归会到来。——雅里·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9]

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首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在教师引导和总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1.马克思的当代影响:从千年思想家评选说起

有的人说,马克思主义在其诞生地都被抛弃,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它呢?事实真是如此吗?

通过呈现20世纪以来进行的四次“千年风云人物”评选,要求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英国广播公司同年开展的同名活动,再次得出同样的结论; 2002年英国路透社‘千年伟人’评选,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 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古今最伟大哲学家’评选,马克思再居榜首”[10]。马克思在“不被看好”的当代,却一次次为大众推崇,不能不说马克思既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他的学说也没有成为陈迹。

2.经济理论的热读:从经济危机说起

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当年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否失效了呢?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学者又重提马克思,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金融危机,寻找危机的出路。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凸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共产党宣言》早就指出,“只要指出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危机发生时,仍然发挥指导作用,在理论上有很高的前瞻性。

正如艾伦·伍德教授所言,“由于资本主义规律不可能被改良,全球化必然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日暮途穷,即使不发生战争,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11]。经济全球化的背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预言仍然正确。

3.“西方不亮东方亮”: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说起

质疑者往往只看社会主义实践中所犯的错误,而不看社会主义的实践所取得的成就。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一再申明,他们并未提过“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因此,我们应看到,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实践,改变了苏联落后的社会面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帮助一些先进中国人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12]。这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中,始终是指引我们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即使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中吃了闭门羹,但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一路走来,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最好佐证!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带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意义,从而说明虽然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内容失去时效,但它并没有死亡,反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带领学生领略“与历史对话”的魅力,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认识的发展。所以在突破课标中“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这一难点时,如何使学生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避免简单说教,是一个值得持续思考的内容。笔者在中学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了解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过程,懂得应该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既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也能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踪迹。

参考文献:

[1]陈学明.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J].党政干部学刊,2012(1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 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8.

[4]黄裕熙,张治平.16到19世纪“黑三角贸易”顺利进行的历史、地理原因分析[J].地理教育,2005(5):73.

[5]许桂香.高三历史模拟试题[J].中学史地政(高中文综),2016(4):38.

[6]曹大为,赵世喻.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M].长沙:岳麓书社,2004:75.

[7]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296.

[8]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6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13.

[9]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5.

[10]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8:161.

[11]兰敏.浅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回应“马克思主义过时论”[J].亚太教育,2015(15):175.

[1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75.

猜你喜欢

时代性历史性马克思主义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诗词的时代性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