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自助餐式”作业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

2016-10-31蒋程程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设计原则实施策略

蒋程程

摘 要:“自助餐式”作业的设计要符合“必做选做兼顾、难度适宜、少而精、多元化、趣味性、激励性”等六条原则。在实施“自助餐式”作业时,要对学生展开分类指导和激励,纵向跟踪学生学情变化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自助餐式”作业;设计原则;自我效能感;实施策略

一、“自助餐式”作业的设计原则

“自助餐式”作业指的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状况自主选择的作业。与传统作业不同,“自助餐式”作业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适宜的选做作业。设计“自助餐式”作业除了应遵循作业设计的一般原则之外,还应遵循以下六条原则。

(一)应包含必做作业与选做作业

在传统作业布置和批改中,经常出现“尖子生难题会做、易题易错,而学困生错题成堆”的现象。这与教师作业设计以中等偏上难度题目为主有关。“自助餐式”作业并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而是既包括基础性的必做作业,又包括拔高型的选做作业。对于尖子生来说,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分别起到巩固基础和挖掘学习潜力的作用。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水平较低的时候只做必做作业,待水平提高之后,再去完成之前未做的选做作业。

(二)难度要适宜

浙江省课程改革精神和学考、高考方案指出:学考要求是国家课程标准对每一位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高考要求是高校选拔学生的要求。鉴于此,“自助餐式”作业难度设计应有三个层次:学考难度层次、介于学考与高考的难度层次、高考难度层次。将学考难度层次作业确定为必做作业,另外两个难度层次分别设计成“A类”作业与“B类”作业(下文简称A和B),供学生自主选择。为了防止学生无序乱选,要求学生选做B之前必须先选做A。

(三)宜少而精

如果仅仅是传统作业基础上增加选做作业,就会增加学生作业的卷面题量,造成因形式上的题量过多而带来的学生厌学情绪。因此,有必要对作业题目精简精选。我们确定的每课时题量、难度和估计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见表1。

(四)形式应多元化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个体都具备“言语─语言”“音乐─节奏”“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自知─自省”“交往─交流”“自然观察”等八种智力。据此,作业形式也应多元化,除了常规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之外,还应该含有实践性作业和合作研究性作业。

(五)尽量体现趣味性

学生对选做作业的选择率是“自助餐式”作业设计有效与否的关键。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的参与度。鉴于地理学科的特点,有三种方法可以提高作业的趣味性。一是设计与实际生产、生活有关联的作业;二是设计带有实践性环节的作业;三是设计带有开放性的研究性作业。

(六)设置合理分值以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

根据作业题目难度,对每一个题目设置相应的分值,通过学生完成作业,计算得分总值,可以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成就感,从而起到进一步激励学习的效果。

我们设计的作业分值如下:必做作业每题5分,共50分;A作业每题5~6分,共30分;B作业每题10~20分,共20分。

二、“自助餐式”作业的试点数据统计

由于之前从未设计和实施过“自助餐式”作业,我们决定在笔者任教的4个班级(共162人)试验“自助餐式”作业2个教学单元。根据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再制定实施策略。

数据主要从选做率、得分率两方面进行统计(见表2)。其中Ⅰ类指的是一直选做A和B的学生;Ⅱ类指的是偶尔选做A或B的学生;Ⅲ类指的是只做必做作业的学生。

从表2可以看出,A与B的选做率尽管很高,但得分率却不是很高,可以看出有一定数量学生存在盲目选择作业的现象,出现“该选的不选”和“不该选的总选”这两种情况。

“自助餐式”作业实施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在做必做题一直优秀的情况下,才去尝试选做A;做A也一直稳定在高得分率的情况下,再去尝试选做B。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层层提高、递进,才能体现“自助餐式”作业设计、实施的意义。因此理想的数据变化应该是:首次选做率不高,但随着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二次选做率(同样的作业以后选做)明显提高。

通过与学生交流,我们了解到学生盲目选择作业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做作业的习惯,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做,另一种是自我效能感不强而导致学习目标模糊。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对自我能力或操作绩效的感知[1]312,即对自己能完成什么难度的选做作业的感知。以往,教师非常认可和提倡无论难度大小都去积极完成所有作业的习惯。但这种习惯不符合“自助餐式”作业的设计初衷,也会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所幸的是,通过教师的明确说明,学生还是能够很快修正自己的作业习惯。因此“自助餐式”作业实施策略主要围绕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展开。

三、“自助餐式”作业的实施策略

(一)分类筛选出不合理选择作业的学生

根据得分情况判定学生的学习基础,从而推断其选择作业是否合理。对表2数据再进一步细致分析可知,不合理选择作业学生可以分成三类(见表3),分别是:a类,该选不选的学生,即水平足够却没有选做A或B的学生(Ⅱ-①和Ⅲ-①);b类,不该选做的学生,即水平较低,无论A或B都不该选的学生(Ⅰ-③、Ⅰ-④、Ⅱ-③和Ⅱ-④);c类,不该选做B的学生,即水平仅达到选做A却不断选做B的学生(Ⅰ-②和Ⅱ-②中的部分学生)。

(二)采取不同策略指导和激励不同类别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a类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可以再进一步选做,但实际上没选做。究其原因是时间不够或对地理学科兴趣不大。针对此类学生,可以采取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策略,以提高他们的选做率。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学生由于选做不多或没有,对于A、B难度适宜与否较难监测,因此可以鼓励他们先选做A。

b、c类学生的选做率较高,说明他们虽然学习水平较低,但学习积极性很高。让我们担忧的是,由于选做得分率不高,自我效能感下降反而会降低学习自信心[1]312,因此应该适当降低他们的学习目标以增加自我效能感。b类学生目标设置在只做必做作业;c类学生中有部分选做A一直比较优秀,可以选做B;c类中选做A得分率不稳定的学生把目标设置为仅选做A。

Ⅲ-②和Ⅲ-③类学生由于学习水平较低,不能较好地完成必做作业,因此本组采取“加餐”的形式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所谓“加餐”即提供额外的与必做作业难度相当的作业。

Ⅰ-①类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对地理学科充满学习兴趣。针对此类学生,教师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弃之不顾,理由是已经都选做了,得分率也很高,无须再额外激励;另一种意见认为,学生情况会发生变化,不仅需要巩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挖掘他们自身的学习潜力,为大学培养具有地理专家潜质的后备学生。最终我们采纳第二种意见,首先将他们的学习目标设置为高于普通高中生的层次,再额外给予难度更大的作业如高考试题或奥赛试题,激励他们向地理学科前沿前进。

(三)利用纵向得分率变化 增强自我效能感

教师要提醒首次作业选做率不高的学生,在阶段性复习时对原先的作业进行二次选做。在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二次选做的得分率会有明显的提高。这样的策略运用了归因训练[1]312,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水平是可控和可提高的。

(四)阶段性进行选做率、得分率的统计

学生学习水平和状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换句话说,学生的分类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只有不断进行阶段性选做率、得分率的统计分析,才能监控学生的这种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经过近一年时间在高一段学生的试点和正式实施,我们认为“自助餐式”作业的实施策略基本有效,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学习成绩显著提升。有两个数据变化可以支撑该结论。一是相对于70.5%的一次选做率,二次选做率提升至99.8%;二是与其他学校联考中发现地理成绩明显优于往届。当然,在“自助餐式”作业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明显不足的地方,比如未设计学测难度的选做作业,作业多元化不够,数据统计还比较粗糙,研究的理论依据不够充分等。这些问题在我校的教学改革中将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设计原则实施策略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浅析高职英语自主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