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动点求解递推数列问题的本源探索
2016-10-28庞梅
庞梅
[摘 要] 本文首先借用直线y=x从几何角度对等差、等比数列下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就“不动点求解递推数列y=x相关问题”之思维本源做了系列探索,实现了追根索源,得到了重要结论,对递推数列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不动点;递推数列;本源探索
在高中数列的教学中常借用不动点来求解递推数列问题,学生就其思维本源会提出许多疑问. 对此,笔者想以an+1=(c≠0,ad-bc≠0)n∈N+为例就借不动点求解递推数列问题之思维本源做一些探索,以期能解答学生的疑惑,启发师生对此类问题的再思考.
用直线y=x定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不动点求解递推数列问题之奠基石
1. 借用直线y=x定义等差数列
定义1:由等差数列递推式an+1=an+d(n∈N+,常数d∈R)可知,点P(an,an+1)是分布在直线y=x+d上的一组点,于是借用y=x可得等差数列的几何定义:当n∈N+时,如果点(an,an+1)分布在与y=x平行或重合的直线上,则数列{an}(n∈N+)是等差数列,其公差d为该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2. 借用直线y=x定义等比数列
定义2:由递推式an+1=qan(n∈N+常数q≠0)可知,P(an,an+1)是分布在直线y=qx(q∈R且q≠0)上的一组点,此时可得等比数列的几何定义:当n∈N+时,如果点(an,an+1)是分布在与y=x重合或与之相交于直角坐标系原点的直线(不含x轴和y轴)上,则该数列{an}是等比数列,公比q(q≠0)为该直线的斜率.
3. 提出问题
从上面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几何定义可以看出,当P(an,an+1)(n∈N+)分布在直线y=x上时,数列{an}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当P(an,an+1)是分布与直线y=x平行的直线y=x+d(d≠0)上时,数列{an}是非等比的等差数列;当P(an,an+1)是分布与y=x相交于坐标原点的直线y=qx(q∈R且q≠0,1)上时,数列{an}是非等差的等比数列. 于是我们联想到如果一个递推数列抽象出的函数与y=x有交点,即:该递推数列抽象出的函数如果存在不动点,是否可以将这个递推数列转化为与之关联的等比或等差数列呢?
基于不动点求解递推式an+1=(c≠0,ad-bc≠0)n∈N+相关问题的本源探索
1. 如果由an+1=(c≠0,ad-bc≠0)n∈N+抽象出的一次分函数f(x)=(c≠0,ad-bc≠0)有两个相异不动点α,β,则该递推式可变形为与这两个不动点相关联的等比数列.
(1)联想寻路:设一次分函数f(x)=(c≠0,ad-bc≠0)有两个相异不动点α,β,则过P1(α,α),P2(β,β)两点的直线y=x的方程可变形为:y-α=x-α 或 y-β=x-β或=(x≠α且y≠α)或=(x≠β且y≠β)或=(x≠β且y≠β)等.
在此基础上根据和中定义1和定义2联想到:
要使一次分函数y=(c≠0,ad-bc≠0),既要与y=x有联系,又要与两个相异不动点α,β相关联,于是我们猜想:
f(x)=是否可以转化为:=+d(d为定值,x≠β且y≠β),或转化为:=q· (q≠0,为定值,x≠β且y≠β)型呢?再由P1(α,α),P2(β,β)是y=图象上的两个定点以及f(x)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P(x,y)这些已知条件构造出含有和(x≠β且y≠β),或含有它们倒数的式子就成了我们当前的最近目标,然后再步步探证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2)探究推证:
①当P(x,y)与点P1,P2都不重合时,证明过程如下:
记直线PP1的斜率为kPP1、直线PP2的斜率为kPP2,
则直线PP1和直线PP2点斜式方程分别为:
y-α=kPP1(x-α)和y-β=kPP2(x-β),
两式相除得:=·.
猜想:=定值吗?
下证=定值.
因为f(x)有两个相异不动点α,β,
所以α,β都满足方程x=,
将α,β分别代入整理得:
cα2+(d-a)α-b=0?圯b-dα=(cα-a)α,
cβ2+(d-a)β-b=0?圯b-dβ=(cβ-a)β.
又因为P(x,y)既是直线PP1上的动点,又是一次分函数y=上的动点,
所以kPP1===
==
==,
同理可得:kPP2=.
所以===定值,?摇?摇
=·.
②当P(x,y)与P1(α,α),P2(β,β)中的某一点重合时,证明过程如下:
不妨设点P与P1(α,α)重合,则kPP2=kP1P2==1,
?摇则kPP1=kP1=f′(x)x=α.
?摇?摇?摇?摇?摇?摇由f(x)=?圯f′(x)==.
又因为f(x)有两个相异不动点α,β,
所以α,β是方程cx2+(d-a)x-b=0两不等根,由韦达定理得:
所以α+β=-,αβ=-?圯d=a-c(α+β),b=-cαβ.
所以f′(x)x=α==
==,
所以==定值.
当P和P2(β,β)重合时, 同理可得:kPP2=kP2=f′(x)x=β=,
此时依然有==定值成立.
综合(1)(2)可知:当P1(α,α),P2(β,β)是f(x)=(c≠0,ad-bc≠0)图象上的两个定点,P(x,y)是f(x)上任意一点时,一次分函数f(x)=总可以变形为=,即=·,于是将点(an,an+1)代入上式得:=,即=·.
③重要结论:当一次分函数f(x)=(c≠0,ad-bc≠0)有两个相异不动点α,β,递推数列an+1=(c≠0,ad-bc≠0)总可变形为=·,所以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其中是在令P1(α,α),P2(β,β)且P(x,y)为f(x)上任一点时,直线PP1和直线PP2的斜率的比值).
④实例分析:设数列{an}满足a1=2,an+1=,求an.
解:由an+1=可知:点M(an,an+1)是一次分函数y=上的点,可求得该函数y=的两个不动点为α=1和β= -2,则可设该函数图象与直线y=x的两个交点为P1(1,1)和P2(-2,-2). 设P(x,y)是函数y=上任意一点,则由重要结论知:y=可变形为=·,其中=定值.
可由以下两种方式求出的值.
方式(1)是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可得==;
方式(2)是由点P(x,y)的任意性,可先选择其中一个不同于P1和P2的特殊点P,再计算出的值,从而求得=. 在此题中不妨取特殊点为P00,,从而求得kP0P1=,kP0P2=,所以==.
于是y=可变形为=·,
将M(an,an+1)点代入得:=·,
所以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所以=·=·,
解得an===1+.
2. 如果由an+1=(c≠0,ad-bc≠0)n∈N+抽象出的一次分函数f(x)=(c≠0,ad-bc≠0)有唯一不动点α,则该递推式可变形为与这个不动点相关联的等差数列.
(1)联想探路: 若f(x)有唯一不动点α,则直线y=x过点P1(α,α)的点斜式方程为y-α=x-α,两边求倒数得=,以此联想能否将一次分函数y=转化为=+D(D为定值),或转化为=q·(q为定值)呢?
于是将函数式y=整理变化成与(x-α)和(y-α)有关或与它们的倒数有关的式子成了当前的最近目标,然后再步步探证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2)探究推证:
?摇?摇由y=?圯y-α=-α?圯
?摇y-α=,
将此式两边求倒数得:==,
猜想:=+D(D为定值)成立吗?
于是将上式左边分式的分母化简为含有(x-α)的式子就成了我们化简整理的方向.
因为α是cx2+(d-a)x-b=0的唯一解,
所以Δ=(d-a)2+4bc=0,α+α=, ?圯b=-,c=?圯cα=?圯a-cα= ?圯b= -?圯b-dα=-.
于是:
=
=
=2·
=+·.
下证: =1.
因为c=?圯α=,
所以===1.
所以=+,此时:D==常数,
所以y=?圳=+.
(3)重要结论:如果由递推数列an+1=抽象出来的一次分函数f(x)=有唯一不动点α,则an+1=可变形为=+,从而可推得数列是首项为且公差D=的等差数列.?摇?摇?摇
(4)实例分析:设数列{an}满足a1=2,an+1=,求an.
解:由an+1=可知,点M(an,an+1)是一次分函数y=上的点,又求得该函数有唯一不动点x=1,则递推式an+1=可转化为:=+,所以数列是首相为=1,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所以=1+(n-1),从而求得:a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