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2016-10-28沈正军
沈正军
(黄冈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湖北 黄冈 438000)
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沈正军
(黄冈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湖北 黄冈438000)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1,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宽度情况。研究组患者根据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的不同分为红细胞宽度增加组和正常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外周血红细胞宽度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均P<0.05);血红蛋白水平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组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红细胞分布宽度正常组(均P<0.05),病死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存在密切联系,红细胞分布宽度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
心肌梗死;红细胞指数;血红蛋白测定;血细胞比容;预后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较之以前也发生巨大改变,从而使心肌梗死的发病也产生了变化,其发病率提高,发病年龄提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1]。红细胞分布宽度采用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表示,其能够反应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离散性,与血涂片检查相比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其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具有密切联系,因此近年来将其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标记物[3]。本研究主要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于黄冈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4],研究组患者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59.89±8.76)岁;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36例,Ⅲ级34例。选取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1,对照组1患者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44~83岁,平均年龄(58.98±9.12)岁;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对照组2患者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59.34±9.01)岁;排除标准[5]:(1)既往进行过较大手术者;(2)患有其他系统疾病以及肿瘤患者;(3)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4)凝血功能障碍或患有血液性疾病患者;(5)神志不清或患有精神类疾病患者;(6)不愿意参加研究者。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实施,研究中所收集的资料均应用于科学研究,所有患者和健康体检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纳入研究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8时左右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L,置于肝素钠抗凝采血管中,3 000 r·min-1,离心10 min,采用贝克曼库尔特COULTER®LH 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研究对象的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红蛋白水平进行分析。正常人的外周血红细胞分步宽度为11.0~16.0,将红细胞分布宽度大于16.0定义为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6]。根据红细胞分布宽度的不同,将研究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组(n=40)和红细胞分布宽度正常组(n=30),以下简称为增加组和正常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1.3观察指标研究组和对照组1、2的外周血红细胞宽度、血红蛋白水平。增加组和正常组的预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和病死情况)。
2 结果
2.1研究对象外周血红细胞宽度和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三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红细胞宽度和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外周血红细胞宽度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红蛋白水平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心肌梗死预后情况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组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红细胞分布宽度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死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1 研究对象外周血红细胞宽度和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s
注:与研究组比较,aP<0.05。
表2 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心肌梗死预后情况/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的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细胞的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往往发生在具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上,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7]。多种原因可引起患者出现急性的心肌梗死,如过度的体力劳动、情绪紧张激动等剧烈变化、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外界环境的变化等[8]。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前有50%以上的患者会有相应的表现,最常见的是心绞痛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或者是本来没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突然出现心绞痛的症状,患者对常用药物突然变的不敏感了,当患者出现以上不正常的表现时要注意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9]。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上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采用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进行表示,对于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与血细胞图片相比更加的准确、更加的客观[10]。正常人群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为11.0~16.0,红细胞分布宽度大,表明红细胞的变异性、离散性大,即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红细胞分布宽度小,表明红细胞的体积比较均衡,大小比较一致[11]。导致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各种心血管疾病中导致的红细胞破坏、红细胞变形。无效红细胞等均对红细胞分布宽度有影响[12]。红细胞分布宽度有多种用途,其可用来对贫血进行分类、贫血诊断和疗效观察。有研究报道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能够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预后[13-14]。本研究基于这一点来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研究选取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和正常健康人,对其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红蛋白水平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心肌梗死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显著高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和正常健康人,而血红蛋白的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机体内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抑制机体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的产生和红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增加,另外血红蛋白水平没有显著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不是由血红蛋白的改变引起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比血红蛋白变化敏感。对心肌梗死患者分组研究结果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发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红细胞分布宽度正常的患者,显示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有密切的联系,红细胞分布宽度能够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综上所述,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存在密切联系,红细胞分布宽度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红细胞分布宽度检测技术目前已经比较成熟,操作简单,费用较少,因此可广泛进行推广应用。
[1]袁舟亮,徐元宏,胡安群,等.几种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6):684-687.
[2]赵萍,王云强,胡江涛,等.GRACE风险评分联合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7):34-36.
[3]王琦.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34(6):791-794.
[4]黄丽华,林飞宁.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转归的预测价值[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3,28(2):90-92.
[5]吴杰敏.不同血液检验指标用于冠心病患者检测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34):41-43.
[6]杨帆,肖伟,楚小锋,等.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相关性[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5,36(4):329-332.
[7]王崑,郑刚,李斌,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3,11(1):43-45.
[8]王全玉,许汪斌.红细胞分布宽度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46-147.
[9]王潇,张赛丹.急性心肌梗死RDW变化规律及对近期预后的评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5):93-96.
[10] 胡道军,袁玉娥,张莉,等.红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4):489-490.
[11] 张翠苹,马向红.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1332-1335.
[12] 黄亮,何敏.急性心肌梗死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4,25(6):81-82.
[13] 张明明.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42.
[14] 莫钧,文秀玲,毛矛帅,等.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J].安徽医药,2014,18(2):287-289.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of peripheral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the clinical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HEN Zhengjun
(DepartmentofCardiology,HuanggangCentralHospital,Huanggang,Hubei438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of peripheral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the clinical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Seven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were chosen as study group,the other 70 cases of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1,healthy persons selected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as control group 2.Peripheral blood erythrocyte width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oints of the peripheral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were assigned into the width increase subgroup and normal subgroup and the prognosis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ipheral blood erythrocyte width among three groups(P<0.05),the study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2(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emoglobin level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5).Heart failure,arrhythmia,myocardial infarction incidence in the width increase sub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al subgroup(P<0.05),and the mortality rat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P>0.05).ConclusionsChanges of peripheral blood erythrocyte distribution width is closely linked with clinical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the distribution width of red cells can be used for judging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Erythrocyte indices;Hemoglobinometry;Hematocrit;Prognosis
10.3969/j.issn.1009-6469.2016.09.027
2016-03-11,
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