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青之约

2016-10-27寇研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文青苟且原型

寇研

据说现今的社交平台,上到陌陌、微信,下到知乎、百度贴吧,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说得书面一点,即创造挥发荷尔蒙的艳遇机会,简单粗暴地讲,只要你想,一键,一摇,均有无数机会。

经某时尚杂志的调查,现有这些社交平台中,人们玩得最嗨、约会成功率最高、用户体验效果最好的,是国内一个著名的文艺青年的集结地,哦,你猜着了,就是豆瓣。至于缘由,该文章称“文艺青年和文艺青年,看对眼的几率非常高”,也许在这里,颜值和情怀最容易一拍即合,文章还称,“这还是全国唯一一个不看物质条件就能约的地界”,以至坊间一直都有“上豆瓣,小心腰”的说法。

貌似这又一次印证了人们对文青从来就有的观点或说偏见,即文艺青年重精神轻物质。俩文艺青年挤一块,吃地摊烧烤,喝几块钱的啤酒,聊起卡尔维诺、马尔克斯就像老熟人,云南让他们想起的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洒脱而不是当地接地气的特产腊排骨,总之,在诗和远方的衬托下,眼前的苟且、明天的苟且都显得有诗意了。

这就是文艺传统中的“以文会友”了,似乎,古往今来的男女文青们都爱这个调调,又似乎,世人虽然偶也觉得酸、作,到底又还是接受文青的这个调调的,所以,以文会友的那些故事才没有最终沦为传统舆论所厌弃的酒肉朋友之间纯粹的吃喝。

但要说文青真不爱谈钱,肯定也不是真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写过一个叫《葱》的短篇。小说里,女主“活像是从竹久梦二的画里走出来的人”,男主“既会作诗,又会拉小提琴,也擅长于画油画,兼任演员,并擅长玩纸牌,还会弹萨摩琵琶”,总之一对妙人。只是有一次,两人前往旅馆浪漫约会时,路过一家小蔬菜店,女主猛地看见店里的葱大减价的招牌,4分钱一把,倏忽间,她忘了约会这件更重要的事,飞奔冲进人群,抢葱去了……结果可想而知。

据说该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女主原型是日本女作家宇野千代,男主原型是日本僧侣作家今东光。两人情事也跟小说里的那对妙人一样,没有下文,因为4分钱一把的葱。由此可知,文青不爱谈钱,不是不爱钱,也许只是没有找到谈钱的正确姿势。为避免遭遇《葱》里男女的尴尬,还是不谈罢了。

猜你喜欢

文青苟且原型
一起来探案
包裹的一切
别让苟且 成为习惯
试为“文青”“辩诬”
苟且的人生,想想就泪奔
Killer App
贵刊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我的语文老师是文青
信奉苟且,到了远方还是一样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