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死板制度约束科学研究
2016-10-27方竹兰
方竹兰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最近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要给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更大自主权;要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多一些时间去自由探索。
粗略看,当前科研领域面临着三大命题:
第一,怎样让科学家在自主科研中有决定权,科研不再是外行领导内行。
第二,怎样健全财务制度,经费监管既不损伤科研人员积极性,又可防范经费挪用和基金诈骗乱象。
第三,怎样让科学家与企业家密切配合完成市场导向的科研任务,甚或培养出一批科学家型企业家。
以上命题的核心问题是科学家的主体性问题,有了科学家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就能提纲挈领地解决诸多困扰难题。
科研主体性纲举目张,只有这样,才能“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要建立相应责任制和问责制度,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一哄而起、搞大拼盘等问题”。只有这样,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才能腾出手来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
树立科研人员的主体性、自动性、积极性,建立以科学家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学术生态,改变单一的指令式行政组织惯性。有了基础的学术生态,才能“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不仅不干涉,而且要维护这种热带雨林式的科研创新生态。
可惜目前行政干预明显过多,习总书记提出解决好实际存在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等问题。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李克强总理则提出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依托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客等创新主体协同,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科技创新协同以及区域创新协同。
当前,中国各科研领域之所以出现以拿项目、要经费、跑关系等诸多乱象,主要就在于没有解决科研人员主体性问题,一句话,科学家说了不算,让科研陷入旁门左道,因而很难打造出以他们为核心的科研发明的“热带雨林”。从政府科研机构到大企业研发中心,浮躁气息浓重,这样不利于原始型创新的培育。表面上我们在科技水平上与欧美似乎同步推进,但实际上,在基础科研方面,在原始型创新方面,在培养企业杀手级科研成果方面,尚有较大的差距。如果不警醒、不自知,我们将在新一轮科技竞赛浪潮中被无情甩在后面。
当下尤其要警惕的是所谓“科技大跃进”现象,即某些人打着“科技创新”招牌大举揽项目、占资源、拿基金,让真正需要资源支持、踏踏实实做科研的科学家得不到必要的扶持,更唱不了主角,这个现象漫延下去后果堪忧。
如何推动“双创”热潮实现经济战略转型,又要规范其中不良倾向以保障科研有序开展,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规范科研经费使用,使其运行在阳光之下。据统计,2015年全国科技研发投入经费不会低于1.5万亿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和美国相当。但全国科研经费浪费严重,不少用于开会出差,还发生某些教授通过造假骗取大量科研经费等案件。近日,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修订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负责人职责,强调了依托单位是项目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并要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是让科研向企业倾斜,让企业和市场起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培养一批科技型企业家。防范科技泡沫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企业和市场来预警,这就要把研发机构建立在企业上,或科研项目按企业化来运行,这方面急需一系列制度创新和税收激励。
三是用免税或奖励等财税政策,吸引社会有识之士建立科学研究基金,与政府基金一起扶持基础科学研究。为此习总书记提出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围着经费转。
总之,中国经济正经历关键性转型,这期间科技创新将扮演关键角色。这既需要制度保障,又需要制度创新,以发挥好科学家这个关键角色的积极性。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