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中的欺骗均衡
2016-10-27杨庆育
杨庆育
尽管作者将自由市场环境的种种欺骗行为描绘得淋漓尽致,
但他们依然认为市场机制是组织人类生产活动唯一可行的制度。
所不同的是,他们推崇的是被良好监管的市场,而非自由放任的市场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惑,远至193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近到2008年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等一大批国际性金融机构倒闭,经济学家们往往在分析这些现象时,把其原因归咎于经济的外部性。然而分别于2001年和201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席勒在他们所著的《钓愚》中,对这种现象给出的答案是:经济学家系统地忽略了欺骗和诈骗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
自由市场经济是组织人类生产活动的理想方式吗?近三百年来,这个命题得到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肯定。客观地说,通过自由市场来配置经济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尽管其间马克思也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构想,这个观点从东经38°线起,至易北河这一广阔的欧亚大陆上进行了一场巨大的社会实验,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其实,自由市场构想的理想一开始就低估了人性的弱点。人的非理性特征会体现在经济决策上,而自由市场会捕捉并放大这种特征,因此,社会充斥着操纵与欺骗——严酷的市场竞争压力会冲破企业的行为底线,从而充分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弱点和信息不对称获取利润,在缺乏良好监管的市场中,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将社会经济的均衡转换为市场经济的欺骗均衡。
“信誉透支”是在金融危机时代商家广泛运用的欺骗手段,这些行为在危机时被频繁运用,又同时助推了持续性的金融危机,损害了金融机构的信誉,也破坏了固定收益证券评价系统。在简单金融产品年代,投资银行认真发行优质的证券产品,评级机构也会公正对证券公司进行评级,但当整个金融系统发生变化,比如高盛公司从大部分承销证券转向开设多种业务,就转为一个“影子银行”,其负债中的优质部分每天被收回并重新投资,从拥有大量流动性资产并寻找避风港的大型投资者那里吸收存款,高盛能轻易找到潜在的交易方,并找到反方向交易的机构投资者,于是开始自营账户交易。这是潜在的利益冲突开始显现。所有客户都特别想让自己的证券产品获得高信用评级,于是投资银行将压力转嫁到评级机构,评级机构非常清楚,只要他们给出低评级就会很快出局,评级机构也开始进行欺骗,投资银行不再是评级机构的监督者,而是监督评级机构是否“尽职评级”。
欺骗像春天的花粉在自由市场中蔓延,各种欺骗行为林林总总。最常见、最纯粹的是搞营销,人们倾向于用置身故事情景的方式去思考,这种思考原则最容易使人们被操控,如果你把别人讲述的故事,以自己的风格而不是以讲述者的风格去转述,你就被他欺骗了,而这种转述正是广告和营销的主要技巧。欺骗也体现在政治上,民主政治理论与自由竞争市场理论相似,在所谓民主国家,政客们在争夺选票,这与自由市场包括卖方争夺你手中的钞票如出一辙。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技术变革和创新,但是并非所有的新想法都与技术相关,许多想法甚至连思维的核心都是关于如何利用他人的,这意味着,人们也能够想出新手段,欺骗别人做自己感兴趣而别人不感兴趣的事,这显然违反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原则。
纵观全书,尽管作者将自由市场环境的种种欺骗行为描绘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自由市场制度“忠诚的反对派”,但他们依然认为市场机制是组织人类生产活动唯一可行的制度。所不同的是,他们推崇的是被良好监管的市场,而非自由放任的市场。因为一个被良好制度监管的市场,没有人可以通过利用他人的心理弱点获利。排除其制度监管本身不可能做到绝对无漏洞这一铁律之外,两个作者所推崇的是,加强市场监管以最大的限度制止欺骗行为的发生,这对我们今天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还是有所启发的。
《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
作者:[美]乔治·阿克洛夫 罗伯特·席勒
译者:张军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5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