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之不行,“用”何存焉?
2009-05-12黄贝贝
黄贝贝
[摘要]麦道夫基金欺诈事件在金融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仅引起了对金融大亨的质疑、对监管体制的叩问,更引发了对金融业务的基础——整个信用体系的反思。本文由这个案例入手,分析它的性质和特点,探讨了事件所反映出的金融体制监管漏洞、信用缺失等一些问题。
[关键词]庞氏骗局 金融脆弱性 信用缺失 监管不力 自由市场
一、事件背景扫描
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11日晨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检察人员指控他通过操纵一只对冲基金,使投资者损失大约至少500亿美元。《纽约时报》说,这可能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欺诈案。
现年70岁的麦道夫在华尔街可谓传奇人物。麦道夫于1960年创立“伯纳德•L•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这家公司是紧密参与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发展过程的5家证券交易公司之一。几十年来,他创立的公司对构造华尔街的金融框架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论是传统股票交易,还是股票及金融衍生品等新式电子交易系统的发展,麦道夫的公司功不可没。麦道夫曾任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董事会主席,现在仍然担任纳斯达克OMX集团提名委员会成员。
二、事件具体分析
1.主要欺诈手法——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很多非法的传销集团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
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齐的投机商人“发明”的,因而得名。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1903年移民到美国,1919年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骗人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齐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才让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清醒过来,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在中国又称“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
在这个案例里,“庞氏骗局”的表现方式,是以高资金回报率为许诺,骗取投资者投资,用后来投资者的投资偿付前期投资者的欺骗行为。
2.具体实施过程
(1)利用奢华场所,树立良好形象,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
麦道夫从事资本管理业务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美国达拉斯、芝加哥、波士顿和明尼阿波利斯等城市编织关系网,利用高尔夫球会所、鸡尾酒会等奢华场所接触投资者,树立起档次上乘、诚实可靠的品牌形象。麦道夫在犹太人的慈善业也积累了好名声。他曾向博物馆捐赠600万美元,还和妻子成立慈善基金会,捐助医院和剧场,以慈善的名义组织各种聚会。广泛的人脉资源,为麦道夫吸收资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树立安全、稳赚的口碑,并设定合理的回报率,使之显得真实可信
根据其公布的统计数据,麦道夫管理的基金公司,自1996年至今144个月份中,仅有5个月份出现负投资回报率;总体来说,平均每月能带来1%的持续回报。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麦道夫操作的股票没有大跌;今年市场如此不景气,他的基金公司还可以获得超过11%的年利率。甚至一直到今年11月底,还在公布投资盈利率。因此,麦道夫的公司一直享有良好的声誉。有人感叹:“如果不是突然有人要求赎回70亿美元,他的神话还可以继续下去。”?
一般骗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合理的高额回报。而精明的麦道夫向客户保证回报只有约10%,且几乎每年如此。他对客户说,他采用十分普通的期权交易策略,20多年来获得了小幅但稳定的收益。这样便令许多存有疑心的客户也不虞有诈。麦道夫每月都向客户提交投资报告,以显示他非常进取;而客户也能随时在数日内赎回投资。麦道夫除了交易佣金外,不收取任何其它费用,这几乎是天上掉馅饼;但由于麦道夫长期以来建立的良好信誉,投资者并不生疑。于是,“人们知道将钱投到麦道夫那里准没错,他一向以安全投资和稳定回报著称。”
(3)发展“金字塔型下线”
类似于我们熟悉的传销活动,麦道夫利用朋友、家人和生意伙伴发展“下线”;而成功“引资”的人,可以获取佣金。一些“下线”又继续发展新的“下线”。比如,调查显示:一位证券分析师斯普林曾向麦氏基金投资1100万美元,占个人净资产的95%。他还为麦氏公司吸引数十位“下线”,其中既有投资5万美元的普通教师,又有一掷百万美元的企业家。
三、我的看法
1.金融市场本身非常脆弱
金融市场之所以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最大的魅力在于其高收益性。然而与高收益如影随形的,是高风险。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加以消除的系统性风险,受到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反映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脆弱性。虽然麦道夫事件本身并不是系统性风险,是个人钻了制度和人性的空子,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正是由于金融系统十分脆弱性,才使得哪怕一个小问题的发生,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影响的波及面远远超过事发范围。事件发生后,其他基金的投资者也纷纷要求赎回资金,原本就元气大伤的金融市场进一步遭受打击。同时,许多国家股市大跌,市场动荡。
2.当今社会的信用缺失问题严重
如果说,美国五大投行的惨痛下场严重打击的是人们的“信心”,麦道夫事件则猛烈地撞击了金融市场的关键支柱——“信用”。人们已经不知道该相信谁,和能相信谁。以往,“权威”和“品牌”的发言、表态是可信度非常高的,然而近来的一系列事件,却让人们不得不对此产生怀疑:安然公司的报表造假丑闻;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虚报利润38亿美元;所罗门美邦银行的分析师杰克•格鲁布曼内幕交易事件……层出不穷。同时,其他行业也纷纷出现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金融体系的运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股票、债券、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杠杆交易等等之所以能发展繁荣,正是信用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的结果。而这些事件大大打击了信用基础,可以预见将对金融市场发展造成很大伤害。麦道夫骗局将会加重这一行业的信任危机。很多对冲基金都有一些流动性很差的资产,而投资者不愿意成为最后一个庞氏结构中的持有者。事件发生后,恐慌的投资者可能会担心,他们自己投资的基金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向基金经理们发出取款要求,从而将本已陷入困境的对冲基金进一步推向深渊。
3.信用监管制度存在缺陷
市场的监管包括两部分:对市场的监管,和对监管人的监管。然而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把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市场方面,却往往忽视了“监守自盗”的可能性。麦道夫事件的发生,为当前的监管体制敲响了警钟。
麦道夫骗局得以成立的一个关键条件是,缺乏对投资者的透明度,即投资者无法核实麦道夫所声称的那些证券交易是否真的发生了;而监管机构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麦道夫的这支基金属于封闭式的私募基金,的确没有义务对公众披露其交易记录;而其采用对投资者保密的政策,不汇报其交易细节和投资组合的做法,也是合法的。但是,投资者也不全都是毫无安全防范意识的,如何使投资者们相信自己的钱(可能以股票、债券或现金的形式)确实还在账户上呢?麦道夫利用他既是基金管理人、又是券商的便利身份,进行了暗箱操作——身为基金管理者,可以方便地聘用外部资产托管人,或者在其他券商那里开设账户进行交易,或者聘用大会计行定期出具报表。
但是,麦道夫的骗术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对冲基金通常把投资组合托管在银行或者经纪商那里,外部审计师完全可以通过核查确认这些基金是否真实存在。调查发现,麦道夫有好几套账本和伪造文书,并且还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有关其咨询活动的虚假信息。美国证券业交易委员会(简称SEC)主席考克斯坦言:“SEC手里对麦道夫生意的可信而具体的指控,至少可以追溯到1999年,但是工作人员并没有深入挖掘。”SEC仅仅依靠麦道夫自愿提供的报表和报告,从未发出要求提交更多信息的传票,可见严重失职。
4.自由和监管均需适当
麦道夫事件发生后,人们纷纷对美国号称完善的监管体制提出质疑。其实,美国监管体制的漏洞早已存在,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招商银行纽约分行行长方辉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在招行纽约分行的工作,让他深感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扭曲。“他们有非常多的监管机构,监管体系非常复杂、繁琐。但是,他们的工作重点,并不是监管金融机构的行为是否合法,而把很多精力放在反洗钱等反恐活动上。不像我们国内的金融监管机构,虽然单一,就是银监会,但是它会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确保金融机构的安全性。”
麦道夫的操作中早已出现诸多疑点,而且其涉及面广,不管是向麦道夫投资的机构、个人投资者,还是监管机构美国证交会,只要有关的任何一方能提出坚决的质疑,进行调查,就能更早地阻止这场所谓“击鼓传花”游戏。
以往,上至专家、学者,下至普通民众,存在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时间尚短,存在诸多不完善、不合理之处,尤其是监管过死,主张在更深程度上向西方体制学习,让市场更自由,认为市场自能找到合理平衡的发展道路。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完美的市场假设。实际上,历史早已证明,“纯自由”、无监管调控的市场也存在很多缺陷。即使在市场体制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也因此出现而过很多次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在恢复经济的努力中,调控和监管也已经被证明是不可或缺的。自由还是监管?关键在于适度。
参考文献:
[1]袁元.麦道夫黑洞套牢欧美大亨.证券日报,2008-12-21.
[2]周飙.麦道夫案并非系统性风险.金融时报,2008-12-18.
[3]袁朝晖,程明霞.麦道夫的神秘生意.经济观察报,2008-12-20.
[4]张楠.麦道夫:拆东墙补西墙的华尔街大骗子.中国证券报,200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