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体制全面改革创新的“武侯模式”
2016-10-27刘婷汤雁
刘婷+汤雁
要敢于从“问题管理”的角度解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痛点、难点,改革才有突破的可能,才能在全国推广
2008年,武侯区开启了行政审批改革领域的“破冰之举”,如今,“武侯政务”被国家认可。
改革没有经验可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侯区都是这个领域的孤独者,他们有过怀疑、有过动摇,但最终坚持下来,并且成绩斐然。
重审批轻监管、以审代管、忙闲不均、暗箱操作……困难显而易见。经过8年的摸索和试验,武侯区总结出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大厅管服务”“一套标准管规范”“一套机制管长效”的运行机制,成功地将自己从“地方试验”上升为“国家样本”。
中国新闻周刊:武侯区为什么在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一直处于“挑大梁”的位置?
谢存亮:从大环境来说,成都市要发展经济,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就必须要营造一个好的营商环境,所以提出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武侯区作为成都市的一个重要中心城区,也是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辖区内市民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素养较高,对政府加强行政效率建设的期望比较高。
借助当时四川省实施“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契机,我们提出了把区本级的审批职能全部划到行政审批局,由行政审批局作为政府组成部门,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就有了“审管分离”。
就是因为这样的大环境,再加上领导团队敢于从“问题管理”的角度解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痛点、难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有了突破,现在才能在全国推广开来。
中国新闻周刊: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较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谢存亮:我们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直是在探索中前行的,没有经验可循。公共服务专家和法律专家对“审管分离”一直持相反的意见。公共专家认为,“审管分离”能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并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关于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审管分离”是没有问题的。但法律专家认为,我们把行政审批职能和行政监管服务职能分开了,这跟很多相关部门法起了冲突。这项改革,注定是一场“伤筋动骨”的改革。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武侯区在行政审批领域的“破冰”,是否有那么一些时刻让你感受到孤独?
谢存亮:在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全国来考察、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但从2008年到2014年这5年内,没有第二家政务中心实行“审管分离”。大家不愿意去试这个水,认为把其他部门的权利取走,然后集中起来行使,风险很大。
当时我们也有同志都动摇了,不知道这项改革的方向对不对,能坚持多久。所以那5年时间,我个人的状态也是比较煎熬的,有很多人对我们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生了误会。但我始终认为,这种相互制衡互为监督的行政管理新模式,只需要相对人满意,就不会有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行政审批制度比较成熟和特色的模式还有天津市滨海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和贵州省贵安新区等,武侯模式与这些模式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谢存亮:我们毕竟有一个逐步推进、逐渐积累的过程。当初经历了很多煎熬,但现在各个部门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如果没有这种铺垫的过程,或者说累积经验和教训的过程,有些事情处理起来就不那么顺当。
你看我们除了有体制创新,行政服务标准化也做得很扎实。现在我们将智能化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支撑,让信息数据多跑路,企业群众少跑腿,从线上到线下,一套机制管长效。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及未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向“深水区”迈进,还要注意哪些关键点?
谢存亮:下一步深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点,就是国家要来规范它。行政许可标准化要形成一种规范,一种体制,从国家层面去推进和规范,包括一些审管分离以后的协调机制。
武侯区未来将以《行政许可标准化指引》为方向,逐步建成涵盖行政许可“全事项、全过程、各环节”相互配套的标准体系,建立有效的行政许可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