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参与

2016-10-27周佛婷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

周佛婷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慧根所在。达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伟大理想,就是让非遗不局限躺在展馆中等待人们去欣赏,更有意义的是有群众积极参与,置身到非遗传承的相关事件中,让非遗的精神美貌焕发力量。

关键词: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30-01

一、 文化发展与建设

文化是一个名族的灵魂和血脉,体现着一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意志品德和内在凝聚力。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不论是学术界、理论界逐渐在人们的眼球晃动的热点话题是关于探讨文化发展及相关问题。文化上的振兴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化石”的一般存在,它更是各民族特色的活动经济方式的深刻复写,同样也是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精品浓缩。它常常被成为“活化石”的文化和遗产传承中最脆弱的部分,与它的生存生长离不开“人”息息相关,如果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再需要那么它消亡的可能性极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怎么样传承文化、建设文化,就显得更加重要。数据统计中,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名录中数量为37项,同时光荣的成为世界上“非遗”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缺始终在经济发展的后面,这就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两者的发展关系缺一不可。要說谁还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在大众人群中大概只有相关学术研究者和一些文化爱好者,而在街边卖货小摊贩、行色匆匆的路人的眼中,那些只是被隐藏模糊的记忆,和他们并没有什么关联。而我们被从小教育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那种“历史悠久”“文明古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真的要写进历史书中被人淡忘吗?回答当然是相当否定的。不得不说,通过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领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组建苏醒”。一方面,各地方政府急需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努力,呵护世世代代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特点等,各个行业的人认知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二、非遗址文化遗产群众保护问题

从人群结构中来看,中年龄结构是我国的非遗建设中的主干力量,其中包括了原文化的传承人、研究深入的专家学者,从年龄结构上来说创新方式能力呈先弱势,而这个问题全国普遍。就拿目前东莞市统计的数据,其中老年率高达67%。老一代传承人身体衰老体弱,实施活动困难大且创新能力远远不及年轻一代,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得到市场鼓动的“非遗文化”只能是一滩死水,“人亡技绝”的窘境该如何突破?就拿今年上半年火热的电影《百鸟朝凤》来说,其中的情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境遇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老一代的技人更多的是悲哀、叹息。其次,难以激起市场活力的非遗项目都难以生存,传承活力匮乏。想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只是走进联合国的世界非遗名录,更是要想方设法走进具有消费价值的商品。有时候因为稀缺的制作原料,即使有那么一门手艺,同样让非遗的传承者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无可奈何、叹息不已。有时候因为稀缺的资金,难以上想从事这类行业的人望而却步,更让本来具有艺伎的人不得转行求生。目前,即使有政府前来补救建设,但是大多政府主导保护模式是否真的可行?能存在多久?这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应该强调主动,主动参与、主动建设、主动维护。提高非遗生存活力,坚决不让非遗项目就逐步沉睡放在展馆里做欣赏。

三、让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中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建立“人类活珍宝”制度的指导性意见》中说到:“尽管生产工艺品的技艺都可以写下来,但是创造行为实际上是没有物质形式的。表演与创造行为是无形的,其技巧仅仅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续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是那些储备着娴熟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技术和丰富知识的卓越继承人。让这些人全力把自身掌握的手艺发扬给后人、在社会中进献,人民群众还应当赋予其必有的发展与创新元素,如此逐渐繁荣昌盛。前文谈到太多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个接一个走向濒危,关乎成败的原因就是那行“吃老祖宗饭”的传承人们可惜后继无人却无何奈何,可想而知断掉的“血脉”何谈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呢,在新的历史银河中,我们应该不断吸收新的“血液”到文化保护中去,对症下药才能有所突破,才能让非遗项目万世传承。如何挖掘培养新的艺技传承人,既然是从群众中来,那么就应该回到群众中去,在群众之中挑选那些具有强烈爱好、具有传承能力的人。比较常见形式有定期举办习传活动、做好文化宣传工作,还可以简历各种形式群众体验区,让他们先体验、再爱好、再传承。只有拉动非遗传承的群众基数力量,扩充传承面,提高传承人的收入、社会地位,才能谈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群众参与。

世代相传至今的这些非遗项目,除了历史悠久,它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在每个时代也有自己的特性变化趋势,在文化传承的方法思维中以适应市场经济、人们发展需求为导向,参考各国的成功案例,逐渐找到突破口。这些关于文化传承的教训告诉我们,脱离了群众的实际生活的文化是难以发展的、脱离了群众的创造智慧的文化传承是难以长久的,让人们的切实生活需要文化、紧密跟随市场,“活态传承”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实际探寻了解群众生活需求与趋向,那么能创作出同时留有项目的原滋原味精华又同时包涵了时代动向的新产品。

首先要建立群众自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态度,积极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甚至可以培养成为非遗的文化继承人,逐渐形成良好的气氛环境、切身参与的文化自觉。不仅仅是我国存在的非遗保护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面临同样的窘境,实施出来的政策中仍然是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的被动形式。而做好非遗文化保护建设的根本是社会群众如何参与、如何保护的职责、文化自觉性、态度。从思想方面来诠释文化工作的方向意义,这才是工作得重中之重。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容光焕发,切实有力的可行之路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寻常百姓家,走向群众怀抱中去;群众参与的力度和广度越大,非遗的光芒斑斓才会更炫目,这才是使非遗经久不息,薪火传承的正确路途。

参考文献:

[1]《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郝晓蔚

[2]《中国连环画,不仅仅是申遗》——李川

猜你喜欢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