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铜的对话

2016-10-27杨难得

收藏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兽面礼器长江流域

□杨难得

青铜的对话

□杨难得

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

Culture of Shang Dynasty that dominated the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Yellow River expanded southward and broke the native independent cultures there in 16 century B.C. Native cultures in the Yangtze River absorbed and made a innovation of bronze techniques and ritual ideas from the north to serve themselves. The subsequent bronze cultures in the Yangtze River also impacted the Central Plain in turn,so that the between of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was finished which ushered into a new period in both areas and accelerated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黄河与长江,两条对中华文明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河流,在漫长的流淌中孕育出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公元前16世纪,雄踞黄河中下游的商王朝强势南下,直达长江中游今武汉地区。这是一次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它影响了此后数千年间中国社会的基本格局。出土文物,见证了这一事件。

商人南下

早在史前时期,黄河与长江流域就分别发展出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以两大流域为代表的南、北方文化,虽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但仍然保持着各自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及精神信仰。

两大流域之间的这种独立发展的文化生态,在公元前16世纪商王朝的一次重大决定中,受到了强烈冲击。黄河流域的商文化一路向南扩张,先在地处长江流域江汉平原的盘龙城(今湖北武汉东部)建立据点,随后将其势力影响范围深入江南腹地。

在商人将南方铜矿资源北运的同时,随商人南下的,是其业已发展起来的辉煌青铜文化。南下商人带来的发达青铜冶铸技术和复杂而成体系的礼器制度(以青铜容礼器为核心),作为商王朝的文化代表和势力先锋,在南下影响长江中游之后,沿溯长江继续西进,进而影响到了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

黄河流域的商文化自商代早期已经进入长江流域,但此时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面貌基本与黄河流域的青铜文化面貌保持一致。如以盘龙城遗址为代表的早商文化与黄河流域早商文化基本保持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南下的北方商文化逐渐融合地方土著文化因素。至商王朝中期,商文化的势力进一步向西、向南扩大。如江西、安徽等地的商代中期青铜器,风格与中原同期的青铜器保持一致。不过与早、中商时期相比,晚商时期商文化的分布范围及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黄河流域的商文化开始自长江以南向北急剧收缩,同时长江流域的地方土著文化逐渐发展并壮大,约至晚商早期时,长江流域各地区基本被土著考古学文化统治。

商王朝迁都殷墟(今河南安阳)后,继续延续中原的文化传统,黄河流域的青铜文化发展至鼎盛阶段,其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等级秩序范围,开始辐射到更广阔的地区。以盘龙城为契机发展起来的江西瑞昌铜岭遗址、吴城遗址、牛城遗址,湖南宁乡炭河里遗址,以及四川三星堆、金沙等遗址,在商王朝势力在当地回撤消弭之际,发展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长江上游的三星堆文化和长江中游的湖南宁乡青铜器群即为杰出代表。长江流域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器,绝大部分即出现于这一阶段。

对于商人南下带来的文化的刺激,长江流域的地方文化基于自身积淀下来的强大文化基因,并未对其全盘接受,而是基于本土精神信仰、生活传统和审美旨趣,吸收了能服务于自身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礼制思想,并对其进行了独特的选择、改造与创新。

一方面,长江流域汲取了黄河流域的冶铜与铸造技术;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的人们在制度上接纳了黄河流域将青铜器作为礼器的思想,但又有所改变,使其更能服务于自身文化。他们放弃了中原青铜器类中的常见礼器组合觚、爵、斝,而选择了尊和罍,并对其体量及纹饰进行了改造(有学者称此类青铜器为“混合型”青铜器,即文化面貌中既有中原青铜器传统,又带有明显地方特点)。此外,长江流域还出现了大量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和信仰而产生的青铜器类(有学者称此类青铜器为“地方型”青铜器,即文化面貌为地方特有,不见或罕见于中原或其他地区)。如纹饰风格(总体而言,南方青铜器纹饰更为写实,易于辨认,而北方传统上较为神秘紧凑的兽面纹,在南方青铜器上的分布方式渐趋离散、简化或变形)、造型更为写实的动物形器(象、豕、蛇、蛙、虎、鸟、鱼、爬虫等),大铙及其他特色乐器,人面(像)等。

这些特色鲜明的青铜器,正是长江流域对中原青铜文化进行选择与创新的例证。这种技术与文化的选择同时进行,共同体现了长江流域对青铜的态度。长江流域在此技术与文化选择的基础上,结合本土铜矿资源发展起来的青铜文明,尤其是青铜技术,又反向传回黄河流域,反哺中原,实现了南、北方的“青铜对话”。当然,长江上、中、下游的地方青铜文化相互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但整体而言,仍同属于长江流域文化系统,与黄河流域的青铜文化差别显著。

展览概况

为纪念三星堆大型商代祭祀坑发掘三十周年而举办的大型展览“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展”,便是基于商代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而举办。这是全国首次以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的对话为专题的展览,格局宏大,规格极高。展览以黄河、长江流域两大青铜文明的对话为主线,关注商代地方文明的特色及其内在文化关系,展现出两大流域青铜文明间的接纳、融合、创新及反哺的历程。

图1 商代晚期 司母辛方鼎长64、高80.5厘米,重117.5公斤

展览于7月18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一楼开幕,并将持续至10月18日。展览选取黄河流域的殷墟遗址,以及长江中游的湖北盘龙城遗址、湖南宁乡青铜器群和长江上游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最具代表性的商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精品文物,其中尤以河南殷墟、四川三星堆、湖南宁乡三地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礼器为主,向观众集中展示了构成中华文明重要支柱的黄河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和特色青铜器,勾勒出商代晚期黄河与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基本概貌和格局。

参展的135件文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博物馆、岳阳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文博考古机构,珍品荟萃,其中一级文物约占八成。

展览分为三大部分,其中,“殷商青铜文明”部分共54件文物,主要展示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以酒器(最核心的为觚、爵、斝、尊、罍等)和食器(最核心的为鼎、簋等)为核心的典型青铜礼器,辅以玉器及陶器;“商文化之南传”部分共14件文物,主要展示长江中游的湖北盘龙城遗址和湖南宁乡青铜器群中的代表性器物;“古蜀青铜文明”部分共77件文物,主要展示长江上游三星堆文化的古蜀代表性器物。

青铜对话

从夏代开始,青铜器便被赋予特殊政治寓意和宗教文化内涵,至商代已经发展出一套系统完整的礼器制度,用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可以“明尊卑,别贵贱”。那么,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究竟是如何反映黄河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间的“对话”呢,又如何反映两者之间的接纳、选择、融合、改造、创新、反哺等过程,最终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南、北方文化的大融合,推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的呢?本文重点通过展出的青铜礼器来进行具体分析。

图4 商代晚期 牛尊长40、高22.5厘米,重7.1公斤

图2 商代晚期 大禾人面纹鼎长29.3、宽23.7、高38.5厘米

鼎是中原地区青铜礼器中十分重要的一类,方鼎规格更高,多为高级贵族使用。展出的司母辛方鼎出自殷墟妇好墓(图1),是商代武丁时期的断代标准器,是目前所见的仅次于后母戊鼎的商代第二大鼎。器型端庄稳重,腹壁两侧及下部饰三周乳钉纹,上部饰两条夔纹,圆柱足上部饰虎头。墓主及器物主人为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内壁中部铭有“司母辛”三字,“母辛”与妇好为同一人,“辛”为妇好庙号,而“司”为祭祀之意。铭文表明该鼎是妇好之子在妇好离世后铸造,目的是为了献祭母亲,反映的是黄河流域商文化中流行的祖先崇拜信仰。该鼎造型在长江流域目前虽未见完全相同者,但类似造型的鼎在长江流域可见。

湖南宁乡出土的大禾人面纹鼎(图2),其长体、立耳、柱足的整体造型与司母辛鼎相似,是商代晚期常见的鼎样式,但尺寸尚不足司母辛鼎一半,圆柱足上部的装饰及腹壁折角处出扉棱的制法亦不同于司母辛鼎。更为重要的是主题纹饰方面的改变,腹壁四面均饰一张浮雕人面,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人面为装饰的例证。人物面部较为写实,但双耳异常肥大,耳上部有勾云状角,下有爪形饰。这种奇特的表现方式表明此人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人,而应是具有特殊神力的神祇,反映的是一种对自然神祇(可能是某位主宰作物生长、丰收的神祇。腹壁内壁近口沿处铭“大禾”二字,推测其用途可能与祈求丰收有关)的崇拜。此鼎在造型、铸造工艺上与中原地区的鼎类似,但在主题纹饰及细部造型上加以改变,表明其对中原青铜器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以使之更适宜服务于自身的社会及生活。

商代早期体现礼制的青铜容器即已多达十余种,其中最常使用者为爵,其次是斝,至商代晚期时,觚、爵、斝的组合已经成为青铜礼器组合中最常见、最核心的组合,等级较高者通常还随葬多套。盘龙城商城中发现了这种典型的商文化觚、爵、斝组合,表明这一礼制组合理念确是从北方传到南方,它们可能是从北方铸好以后带到南方,也可能是北方工匠在到达南方后再铸造的。盘龙城地处长江流域中心地带,从地理位置上而言,其文化辐射面及影响力广泛,这一点可从长江上、中、下游所发现的造型、纹饰特征基本一致的青铜尊得到证实。但长江流域却并未流行这套酒器组合,唯一的原因只能是本土文化主观上主导的文化选择。

斝多为圆体,方斝少见,展出的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的方斝(图3),高大厚重,以云雷纹为地,纹饰繁缛,主纹是商代晚期流行的兽面纹和三角形蕉叶纹,口沿内侧铭“亚长”二字。与方斝同墓出土的牛尊仿水牛制成(图4),器表满饰花纹,整体形态生动逼真,盖上起一桥形钮。

湖南醴陵狮形山出土的象尊整体作象形(图5),生动逼真。象鼻呈“S”形,流口有虎、鸟饰组合,象身满饰蛇纹、凤纹、夔纹、兽面纹等多种纹饰,线条流畅。器盖缺失,但通过对比其他象尊可知,该尊器盖上应立有一与大象形体类似的小象。湖南湘潭船形山出土的豕尊(图6),从嘴侧露出的獠牙判断,是一头野生公猪,但从头部大小及其与身躯的比例来看,又带有家猪的特点。猪身饰圆角方格状鳞纹、兽面纹等,前、后腿饰夔龙纹,腿上部各开有一通孔,便于穿绳或插棍抬运。背部开椭圆形口,盖上设一立鸟。这种立鸟或其他动物的装饰技法和铸造工艺,在同处长江中游的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中的若干铜器上亦可见到,表明两地之间存在着交流与联系。

图5 商代晚期 象尊高22.8、长26.5厘米

图3 商代晚期 方斝高66.6、宽28.2厘米,重约22.15公斤

另一类具有浓郁南方特色的大口折肩尊,更能反映长江流域内部之间及其与黄河流域青铜文化之间的“对话”。湖南岳阳华容出土的牺首兽面纹尊(图7),大敞口,颈部饰三道凸弦纹,肩部饰三只圆雕牺首,牺首之间设三只立鸟,牺首为后铸(殷墟的同类器多为浑铸),腹部起“C”形扉棱,高圈足微鼓,有十字形镂孔,腹部及圈足饰离散式兽面纹。整体造型为典型的南方大口尊风格。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兽面纹牛首尊与该尊风格极为类似(图8),不排除其为长江中游铸造后流散过去的可能性,长江下游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尊(图9),亦有类似的造型特征,但圈足较低,纹饰的差异性更为明显,表明长江流域各青铜文化之间联系密切,但也略有差别。

图6 商代晚期 豕尊高40、长72厘米

图7 商代晚期 牺首兽面纹尊高73.2、口径61厘米

南方大口尊虽然仍作为祭祀礼器使用,但若将其与盘龙城的商文化尊对比(图10)(此尊与龙虎尊未参展,仅供对比参考),则差异一目了然,前者器型明显变得更为高大,铸造工艺更为复杂,表明其已经脱离了中原尊原始的宗教内涵和使用方式,而是根据本土信仰及技术对其进行了改造。我们知道,北方青铜时代多盛行祖先崇拜,而南方则盛行以太阳、风雨雷电、山川湖泊等为代表的各类自然神崇拜,两种信仰截然不同。器型的加大,应是为了适应南方信仰中信奉对象的不同,或更加拉近与神灵的沟通。类似的造型变化在湖南岳阳出土的牺首兽面鱼纹罍(图11)、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四羊首兽面纹罍(图12)上也可见到。这类器型高大、纹饰繁复、工艺复杂的青铜器的铸造,表明长江流域商代晚期的青铜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种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在反向传播的过程中也影响了黄河流域的青铜文化。

图8 商代晚期 兽面纹牛首尊高52.6、口径47厘米

图10 商代中期 兽面纹尊高28、口径20.8厘米

展出的顶尊跪坐人像(图13),通高不足16厘米,器型小巧,却值得特别关注。从前面的讨论可知,尊是青铜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类礼器,但人们始终无法明确其具体如何使用。这件跪坐人像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线索。人像出土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由镂空的山形底座和跪坐人像组成。跪坐人头顶器物,双手护住器物底部,仔细观察,可知其所顶器物正是前文提及的南方典型的大口折肩尊。尊上有盖,盖上粘附有一小块金属,据测金属上原应有一株小树。镂空底座圈足上有三枚小支起,表明跪坐人像原应固定在其他器物上。从跪坐人像的面部特征来看,其表现的可能是一位巫师,正顶尊进行祭祀活动。这尊跪坐人像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尊在古代祭祀过程中的一种具体使用方式。考虑到尊与罍在造型及功用上的相似性,罍可能也曾有类似的使用方式。

图11 商代晚期 牺首兽面鱼纹罍高50、口径26.2厘米,重10.75公斤

图12 商代晚期 四羊首兽面纹罍高54、口径26.5、足径26厘米

图14 商代晚期 象纹兽面纹铙高103.5、宽69.5厘米,重221.5公斤

乐器是南方,尤其是湖南青铜礼器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类,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大铙,最能说明南、北方礼仪不同的器物。展出的殷墟出土的一组三件铜铙,形体较小,可以手执使用,是服务于商王朝祖先的礼器。南方青铜铙形体巨大,如湖南宁乡出土的象纹兽面纹铜铙(图14),高逾100厘米,重达221公斤,必须立于地面或其他桩柱上才能使用。该铙主体纹饰为粗阳线简化兽面纹,隧部饰一组相向而立的连鼻小象。湖南出土的青铜礼器中,铙的数量最多,大多形体巨大(与之相应而来的则是敲击声音更为洪亮绵长,能传至更远的地方)。根据考古发现,湖南铙的出土地点多为山顶或河湖边,这种特殊的出土环境是否与其是服务于山神或河湖神直接相关仍需考证,但可以肯定,其信仰内涵及功用已不同于中原的小铙。

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相对闭塞的地理因素,对古代居民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古代的四川盆地不仅在地理上是独立的单元,文化发展上也相对独立。但四川盆地并非与外界完全隔绝,通过山间谷道及河流,人们仍与外界保持了一定联系。进入商代以后,川西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中出现了中原文化因素,但截至目前,中原地区的商文化中尚未发现典型的三星堆文化因素,说明当时的交流主要是中原影响三星堆文化,反向的文化传播极少。

三星堆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中原商文化因素主要是礼器,如尊、罍、璧、琮等均为礼器。这表明三星堆文化主要接受的是中原的礼制思想,这与当时其他文化受中原商文化的辐射影响是一致的,但三星堆文化也进行了自己的独特选择与创造。据考古发现可知,三星堆文化的青铜礼器不见中原地区盛行的酒器觚、爵、斝和食器鼎、簋等,主要盛行的是尊、罍;同时,三星堆文化中出现了大量均不见于中原的极具地域特色和巫神色彩的青铜人像、面具、神坛、神树等。这些证据表明三星堆文化在接受中原的礼制思想后,融入了自己的地方文化传统。

图15 商代晚期 纵目人面具高66、宽138厘米

图13 商代晚期 顶尊跪坐人像高15.6、底座直径10、座高5.3厘米

三星堆的器物器型高大,结构复杂,生动奇特。如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件纵目人面具(图15),与人面鼎写实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双目纵射而出,耳、鼻、口极度夸张变形,可能寓意其具备超常感官能力,表现的或是传说中古蜀王“蚕丛”的形象。面具两侧有穿孔,推测原为大型建筑上的偶像装饰,是川西地区神巫政权的一种反映。此外还有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图16),在近60件人头像中仅有4件戴金面罩,意义非凡。另一件大型青铜立人像裸足立于台座之上(图17),双手巨大,手掌环抱呈圆形,有学者推测其手中原来应握有某类器物,而且很可能就是祭祀坑大量出土的象牙。同样高大的还有一株高近4米的桐树(图18),主干上伸出9条树枝,3条一组,每条树枝弧顶处皆有花或果实,上立一鸟,极富特色。展出的大鸟头是三星堆文化特有的鸟形象之一(图19)。鸟喙及眼珠周围有涂朱痕迹,鸟在古代与太阳联系密切,这件鸟头应与古蜀先民的太阳崇拜有关。

三星堆文化通过独特的造型艺术手法来表现本土的精神信仰,硕大威严的器物表现主要神祇,如前文提及的纵目人面具表现的是祖先神,立人像表现的可能是通神的巫师,而各种造型的树、鸟等动植物表现的可能是一种原始的自然或图腾崇拜。三星堆本土居民接纳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结合自身的本土信仰进行了选择和创新,完成了长江上游与中原的“青铜对话”。

铜矿在青铜时代是一种稀缺资源,加之铸造工艺的复杂,青铜器成为了一种珍贵器物进入社会层面,被赋予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信仰,成为服务礼制、规范社会的物质载体。南下的商人将自身的青铜文化带到长江流域,而长江流域的土著文化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及精神信仰,对中原青铜文化中的器类、铸造技术及礼制思想进行了适合自身的文化选择与改造创新,由此,同样的青铜材质和器类,传递出了不一样的信仰及内涵。

这场“青铜对话”改变了长江流域的文化生态,开启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新时代,使各地方区域的青铜文明开始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完成了大规模的南、北方文化融合。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共同汇成中华文明之主体,在历史进程中共同作用,互为发展,最终与古代中国其他区域文明融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图17 商代晚期 立人像高260.8厘米

图16 商代晚期 戴金面罩人头像高42.5、头横径12.5厘米

图片来源:

①图9采自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卷 夏 商1》,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17页,(图版117)。

②图11采自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第4卷 商4》,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92页,(图版93)。

③图12采自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60页,(图版86)。

④图17采自《美成在久》第8期第7页(图111)。

⑤图18采自《美成在久》第8期第14页(图13-1)。

本文其余图片均由展览主办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郭彤)

图18 商代晚期 神树高396、底座直径93厘米

图19 商代晚期 大鸟头高40.3、横径19.6、纵径38.3厘米

猜你喜欢

兽面礼器长江流域
清代以来《礼器碑》接受研究探略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蕝”部小议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试行)》
浅析殷周时期复合兽面纹饰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
长江流域园区的府际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