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素集聚动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

2016-10-27郭元源王泽丹张宓之池仁勇

关键词:开放度要素区域

郭元源,王泽丹,张宓之, 池仁勇

(1.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工业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3.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上海200235)



要素集聚动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

郭元源1,王泽丹2,张宓之3, 池仁勇1

(1.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工业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3.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上海200235)

要素集聚程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区域的要素集聚情况各不相同。基于浙江省11地市的统计数据,通过梳理已有关于要素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引入空间经济学的观点,从空间的视角对影响要素集聚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区域内要素的集聚不仅受到区域环境以及自身内部属性的影响,也受到相邻区域的要素集聚情况的影响。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改善区域内部属性及其经济环境,另一方面也要与其他区域进行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要素集聚,改善区域经济发展轨迹。

空间效应;影响因素;区域要素集聚

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与其要素集聚程度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要素集聚的影响因素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Scahs和Warner(1999)较早发现了资源禀赋和要素集聚之间的联系,指出自然资源匮乏地区反而比资源丰富地区更快吸引要素集聚,存在 “资源诅咒”现象[1]。张幼文(2007)也认为制度环境和政策激励是要素集聚的关键[2]。除此之外,部分学者以某些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提出技术进步、产业分工、城市化进程等因素都是影响集群形成或瓦解的原因所在[3]。但这些研究大部分都基于空间事物无关联及空间均质性的假定,忽视了资源的流动性和集聚的动态性,使得研究结果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此,从空间视角对要素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一方面能够补充拓展现有关于要素集聚理论的实证研究结论,另一方面通过辨析影响因素,便于职能部门确定调整区域要素集聚程度、集聚结构的工作重点,进而改善区域经济发展轨迹。

一、研究命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却一直处于不均衡状态,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素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随着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合理的要素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要素集聚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其变迁原因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如有学者发现区域内的核心企业通过提高自身凝聚力而吸引大量的资本、劳动力集聚[4];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技术领先能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引起区域内资本、创新要素的不断聚集;也有学者指出区域内的城市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人才和资本的吸引程度存在差异[5]。但现有研究大都将焦点集中于单一因素对于某种要素集聚的影响,而对其他因素引发的共同作用有所忽视。此外,在空间经济学的观点下,由于相邻区域间的空间关联性,周边地区对于当地的要素集聚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基于空间关联的视角,研究各类不同因素对于区域内要素集聚的共同影响作用。

假设1:核心企业群的发展正向影响要素集聚

一方面,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核心企业往往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从而产生其与配套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分工合作、弹性专精的生产模式,以可靠信任关系为基础的技术溢出逐渐成为常态。而且随着核心企业的成长,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定位更为明晰[6],每条产业链都会形成更细分的垂直分工协作,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分工需求,吸引大量企业、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的进入。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往往位于包含客户在内的供应网络中心,具备选择和吸收优秀伙伴的能力,拥有更大机会获取优质资源,而其对于共享、信任、互利的示范也将更有利于各类要素向其所在区域集中[4]。

假设2:区域技术变革程度正向影响要素集聚

技术变革是指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取代,通常能够提升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7],能够促进资源要素的进一步集聚。首先,技术变革是一个知识储备及运用的过程,企业从外部引进的技术和知识经过消化吸收后在内部储备,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对其进行重新“激活”便可诱发技术创新的产生[8]。在此过程中,各种资源流动交织成网络,形成便于技术知识分享与合作的外部环境,从而对网络外企业产生吸引力。其次,技术变革会导致固有知识框架的重构,使生产网络出现空隙或者断层,为新生企业融入区域产业体系提供机会窗口。第三,具有更高效率等优点的新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各类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处于趋利性,将进一步向产业集中。

假设3:区域所处的经济环境正向影响要素集聚

经济环境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环境变化过快而区域内企业等机构因其单调性无法迅速调整时,区域发展就会受到损害,同样,要素集聚亦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王爱虎(2006)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中九省市的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表明,地区宏观环境和工业环境的变化同时能够对要素产生显著的吸引作用,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以及工业经济效益等环境因素都是影响要素集聚的关键所在[5]。在经济环境较好的区域,企业相对集中,能够吸引大量劳动力。而且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边界得到拓展,会有更多不满足现状和有抱负的人才流向经济相对发达区域,使集聚程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此外,经济环境较好的区域,竞争压力较大,企业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也促进了区域内技术创新等要素的集聚。

假设4:区域开放度正向影响要素集聚

区域开放度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其他地区交往的频率与便利程度[9]。一方面,其体现了区域内企业与国内外其他企业的贸易情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地区的政府政策、文化交流、旅游开发的国际化程度。首先,Grossman和Helpman(1991)认为开放度的提高能够优化国内资源在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要素配置,促进区域内要素集聚[10]。其次,区域的开放性保持了区域内企业间的多样性,构建了跨地区的发展联系机制,为外来企业进入区域营造良好氛围,从而便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也同时跟随企业进入。

假设5:政府政策效用正向促进要素集聚

我国市场机制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尚未完善,使地方政府成为促进要素集聚的重要角色,其参与度和积极性的影响力远甚于西方国家。首先,在产业政策上,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拨款、投资等措施给予区域内企业一定程度的优惠,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拓市场,从而吸引劳动力、创新要素的集聚[11]。此外,政府通过加强在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投资,加快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促进技术人才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可以使要素在区域内进一步集中[12]。另一方面,企业自身通过市场来优化要素的配置往往需要一段较为漫长的时间,若政府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对要素流动进行引导,可以有效加速集聚的进程。

假设6:周边地区的要素集聚情况正向影响当地的要素集聚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新生要素均倾向于向要素集聚程度高的区域集聚,通过区域内完善的发展体系激发自身的潜在效用,以提高价值及边际效益。但区域内所能容纳的要素往往具有一定的极限,过多的要素集聚后产生“拥挤效应”,使要素的边际效益减少,此时,新生要素会集聚在其周边地区,通过空间邻近来获得溢出效应,从而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因此,本文认为,在空间效应的作用下,周边地区的要素集聚情况对当地的要素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

二、变量设计与数据说明

为保证整体研究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中要素集聚的影响因素的测度数据均来自《浙江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科技统计年鉴》以及浙江各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统计年份从2003年起至2014年为止。

(一)因变量

由于技术及资金等水平的限制,我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主要以劳动力、自然资源为主,缺乏技术性以及流动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环境得到优化,政府通过财政扶持等措施来促进企业发展,国内外企业得到更多交流,经济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此时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已经向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综合要素的形式转化。与此同时,创新要素作用日显,其集聚与扩散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般情况下,其主要通过研发投入、研发人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指标来体现[13]。因此,本文参考已有学者的研究,将基础要素集聚程度与创新要素集聚程度合并,以2003年为基期,通过对各地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FDI、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及科技机构数抽取公因子(总解释变量为86.76%)形成区域要素集聚综合指数,用来表征当地要素集聚总体情况。

(二)自变量

核心企业群指标:核心企业群往往由各地企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或技术领先的企业所组成,其掌握前沿技术且具有一定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参考汤临佳(2011)等学者的研究,将各区域内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的占比来表征各区域内核心企业群的发展情况[14]。

技术变革指标:当企业从外界引进新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应用于生产时,其往往能够带动某一生产环节技术的跨越与突破,从而引发区域技术格局的变化[8]。而企业自身研发有较强积累性,对区域技术变革的影响反而是渐进的,幅度较小。因此,本文利用各区域内企业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经费,来度量各地技术变革程度。

经济环境指标:在一般研究中,经济环境通常用经济规模(GDP)、经济运行稳定性(GDP增长率)、基础设施、城市化水平以及汇率等一系列指标来反映[15]。为便于分析以及控制自变量的研究规模,本文将各区域内GDP变化率作为区域内经济环境的度量指标。

开放度指标:区域开放度指的是一个区域一定时期内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交流、生产要素流动和国际化生产等方面的参与程度[16]。因此有学者认为,可通过贸易开放度、资本开放度、生产开放度这三个单项指标来构成各地区的经济开放度,以此来客观、准确地反映各地区的经济开放水平[17]。区域内的对外开放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且资本开放度与生产开放度均较难度量,因此本文采用各区域进出口贸易额占GDP百分比来度量区域开放度。

政策因素指标:目前,较少有学者对政策因素对于区域发展的作用进行量化研究,其中Barbieri等人(2001)用政府设立专业化城镇、重点发展区域、创新中心等来度量政策力度,并且同时考虑了政府对于研发投入的补贴和对公共设施的建设[18]。政府通过采用减免税的办法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使企业获取技术优势,实现长久发展。因此,本文利用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减免额来度量地区政府对区域企业发展的政策力度。

最后,为了消除各变量之间的量纲差距,所有的自变量数据都进行了最大最小标准化处理。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基于本文所提出的六个假设,我们采用了以下函数形式的实证模型:

yit=ρWyit+β1CGit+β2TCit+β3EMit+β4OPit+β5PEit+εit

模型中,y代表地区内要素集聚程度的综合指数,CG、TC、EM、OP、PE分别代表自变量核心企业群、技术变革、经济环境、开放度和政策因素,i、t代表地区和时间,ε为误差项,β、ρ分别为自变量和空间变量的回归系数,W为空间权重。经检验,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低于5.0,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除去空间变量的模型Hausman检验W统计值为36.241,故拒绝随机效应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而由于要素集群是一个时间上的动态过程,同时各地区间存在地理位置、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所以最终加入空间变量的回归模型采用固定地区而不固定时间的方法。

(一)模型估计结果

如表1所示为各动因与要素集聚的回归结果,其中被解释变量分别为要素集聚程度的综合指数(y)、资本要素(k)、劳动力要素(l)、研发投入(rdk)、研发人员(rdl)、科技机构(rdo)以及FDI投入(fdi)。

表1 变迁诱因对要素集聚的回归结果

注:()内为系数的t统计量,***、**、*代表回归结果分别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二)实证结果分析

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核心企业群等五个变量对要素集聚均有正向的影响,但各个要素受到不同变量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要素集聚影响因素对要素的集聚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从总体上看,核心企业群、技术变革、经济环境、开放度以及政策因素都对区域内的要素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调整后的R2为0.95,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度。同时,不同的因素对于要素集聚程度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其中,区域内的经济环境对于区域要素集聚程度的影响作用最大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发展机制正在逐渐形成。其它因素对要素集聚程度的影响作用的大小依次为技术变革、核心企业群、开放度以及政策效用,说明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在要素的集聚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持续影响着区域内的要素集聚情况。

2.各影响因素对单项集聚因子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第一,区域内的经济环境对各单项要素的集聚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区域内良好的经济环境能够为企业提供发展的信心,增强其从事产品研发的意愿,促进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科研机构等研发相关因子的集聚。同时,良好的经济环境所展示的经济繁荣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产业,促进资本、FDI、劳动力等相关因子的集聚。第二,开放度对除研发投入以外的所有单项要素都具有促进作用且差别不大,因为开放的经济能促进区域与外界的技术交流,能比较容易的获得外界的高新技术,从而减少对区域内企业的研发投入的依赖。第三,核心企业群仅对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以及FDI的集聚有显著作用,原因是核心企业群是由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龙头企业组成,但核心企业群想要维持企业自身领头羊的地位,必须进行持续不断的研发活动,因此,会产生更多的研发需求和研发投入;另外,相对于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群具有更大的优势,从而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第四,技术变革对于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以及研发投入的影响较为显著,说明技术变革能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从而使得外部资本向区域内流动,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增大。第五,政策因素仅对研发投入与FDI要素集聚具有显著的影响,说明政府在促进研发投入和吸引外资进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某一地区的要素集聚程度受到周边地区要素集聚的显著影响

表2的回归结果反映了从空间视角出发,周边地区要素集聚程度对当地要素集聚的影响情况。

表2 要素集聚影响因素的空间回归结果

注:()内为系数的t统计量,***、**、*代表回归结果分别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如表2所示,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度。在空间邻接权重和地理距离权重下,空间回归系数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空间邻接权重矩阵下的ρ系数为0.19,且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的ρ系数为0.86,回归系数不显著。由此可见,在空间视角下,周边邻近地区要素集聚程度对当地要素集聚情况确实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研究基于对浙江省的实证分析发现,由于自身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优势,杭州地区内的要素集聚程度较高,同时吸引新生要素不断向杭州地区集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内要素出现过度集聚的现象,新生要素为了发挥自身价值,开始向周边的绍兴、海宁、永康等空间邻近区域集聚,此时,新生要素在这些邻近区域在降低营运成本的同时还能依靠溢出效应提升边际效益,从而打造出了诸如绍兴纺织业、海宁皮革城、永康五金城等知名产业集聚区域。

另外,与前面的结论不相同的是,在空间视角下,核心企业群与技术变革对于要素集聚综合指数的影响情况不显著。这是因为在空间关联性的作用下,随着技术发展,地理距离限制逐渐降低,区域内的核心企业与区域外的其他加工性企业合作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核心企业本身对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相对淡化。此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条件下,技术变革也不再仅限于区域内,信息化带来的技术共享也会造成某个区域的技术变革对要素的吸引能力下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市的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核心企业群、技术变革、经济环境、开放度和政策等因素对区域要素集聚的影响,并从空间视角对周边地区对于当地要素集聚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认为:核心企业群、技术变革、经济环境、开放度及政策因素对要素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从单项要素集聚来看,不同类型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要素存在不同的影响。从空间视角来看,周边邻近地区的要素集聚程度对当地的要素集聚情况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为此,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可以从如下方面提升要素集聚水平,进而促进区域发展:(1)对企业进行梯队培育,发挥龙头企业、领先企业的示范作用,吸引要素向区域内聚集;(2)在加快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鼓励区域内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提升区域技术水平;(3)加大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投资,吸引外来人员的同时培养区域内的技术人才;(4)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结合“引进来、走出去”两方面共同促进企业向外拓展业务;(5)树立协同发展、共同提升的理念,增强全局观念,引导区域企业进行跨地域合作交流,建立跨产业联盟、跨地域研发机构。

本文目前还存在如下局限:要素的集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在不同区域的影响因素也会略有差异,因此还需要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此外,每个地区由于其自身要素禀赋的差异,要素集聚情况也有一定的差异,本文的研究样本仅限于浙江一地,运用本研究结果推广至其他省市进行要素集聚情况分析时,可能会有一定差异。

[1]SACHSJD,WARNERAM.Thebigpush,naturalresourchboomsandgrowth[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9(1):43-76.

[2] 张幼文,梁军. 要素集聚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J]. 学术月刊,2007(3):74-82.

[3] 李超,覃成林. 要素禀赋、资源环境约束与中国现代产业空间分布[J]. 南开经济研究,2011(4):123-136.

[4]SIMONAI,PHILIPM.Thestructureandevolutionofindustrialclusters:Transactions,technologyandknowledgespillovers[J].Researchpolicy,2006(7): 1018-1036.

[5] 王爱虎,钟雨晨. 中国吸引跨国外包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研究 [J]. 经济研究,2006(8):81-92.

[6] 项后军.核心企业视角的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重新研究[J].科研管理,2010(4):173-180.

[7] 黄晖,金凤君.技术要素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1(8):1341-1344.

[8] 许庆瑞,魏江.企业技术变革能力形成的前提与过程[J].管理工程学报,1997(S1):66-70.

[9] 范良.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基于VAR方法对中国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11):13-20.

[10]GROSSMAN,HELPMAN.InnovationandGrowthintheGlobalEconomy[M].Cambridge:MITpress, 1991.

[11] 张战仁. 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实证分析[J]. 软科学,2013(6):64-68.

[12] 胡晨光,程惠芳,俞斌. “有为政府”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一个基于长三角集聚经济圈的分析框架[J]. 管理世界,2011(2):61-69, 80.

[13] 吴玉鸣,徐建华.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6):654-659.

[14] 汤临佳,池仁勇.产业集群结构、适应能力与升级路径研究 [J]. 科研管理,2012(1):1-9.

[15]GROSSMANG,HELPMANE.OutsourcinginaGlobalEconomy[J].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4(1):135-159.

[16] 曲如晓. 经济开放度指标新探[J]. 经济学家,1997(5):75-81.

[17] 罗汉,艾燕琳,毛锦云.经济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9-62.

[18]BARBIERIE,TOMMASOMR,BONNINIS.IndustrialdevelopmentpoliciesandperformancesinSouthernChina:Beyondthespecialisedindustrialclusterprogram[J].Chinaeconomicreview,2012(3):613-625.

(责任编辑:金一超)

Theinfluencingfactorsandspatialeffectofagglomeration——anempiricalstudybasedonZhejiangprovince

GUOYuanyuan1,WANGZedan2,ZHANGMizhi3,CHIRenyong1

(1.ChinaInstitutefor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310023,China;2.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310023,China;3.ShanghaiInstituteforScienceofScience,Shanghai200235,China)

Thereisanimportanteffectofagglomerationontheeconomicdevelopment,butagglomerationvariesindifferentregions.Theexistingresearchoftheinfluencingfactorsofagglomerationisdescribed,theviewofspatialeconomicsisintroducedandthenobservedfromaspatialperspective,andtheinfluencingfactorsofagglomerationisdiscussedonthebasisofthestatisticaldataof11citiesinZhejiangprovince.Theresultsshowthattheagglomerationintheregionisnotonlyinfluencedbytheregionalenvironmentanditsowninternalattributes,butalsobytheagglomerationconditionofthesurroundingregions.So,ontheonehand,localgovernmentsneedtoimprovetheirregions’internalattributesandeconomicenvironment;ontheotherhand,theyshouldcoordinatetheirdevelopmentwithotherregions,soastopromotetheregionalagglomerationandimprovethedevelopmenttrackoftheregionaleconomy.

spatialeffect;influencingfactors;agglomerationintheregion

2016-05-0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GL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194、71402168);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13JDJS01Z)

郭元源(1981—),男,浙江金华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技术管理研究;王泽丹(1994—),男,江西抚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技术管理研究;张宓之(1985—),男,上海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技术政策研究;池仁勇(1959—),男,浙江温州人,教授,博导,博士,从事技术创新研究。

F207

A

1006-4303(2016)03-0281-06

猜你喜欢

开放度要素区域
分割区域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推 手
区域发展篇
经济开放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