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如何做到“气”、“声”、“情”
2016-10-27管成峰栾珍珍
管成峰+栾珍珍
摘 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古诗词艺术。随着歌唱艺术的不断变化,古诗词艺术歌曲开始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然而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中与一般的歌曲相比要求更高。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是先有词然后再谱曲,极尽高雅和精致,实现了古今对话以及中西结合的目的。要想将古诗词艺术歌曲很好地表现出来就要把握好“气”、“声”、“情”,体现出其审美和情趣。
关键词:我国古诗词 艺术歌曲 演唱 “气”、“声”、“情”
艺术歌曲最早发源于欧洲,是一种将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音乐载体。在西方发展的时期是在西方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在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时期这种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达到了整个音乐创作的高峰,并且开始形成以音乐会的形式在大庭广众下展现,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作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曾将艺术歌曲带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后来这种歌曲艺术被带入到我国,实现了中国诗词艺术歌曲和西方艺术歌曲形式相互结合,这样的融合真正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最先将中国古诗词带入到歌曲中,其中经典曲目是根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出了《大江东去》这首歌曲。之后白居易的《花非花》、郑震的《采桑曲》、孟浩然的《春晓》等。这些作品在当时一直到现在又在不断的给人以审美体验,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
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由于歌词本身就是诗词其艺术价值是不用质疑的,事实上在实际演唱中要想真正的通过声音来讲古诗词中的艺术传达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般情况下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都是曲调优美、已经深邃。由于中国古诗词的独特的特点使得艺术歌曲是现有词在出现曲子。由于将中国的古诗词作为歌词在曲目的创作中,要跟着古诗词的一字一音进行填词,对于歌曲得到结构、调试变化等要求是都是非常高的。中国的古诗词自古以来都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使得整个艺术歌曲变得高雅、精致提高了歌曲的整体艺术水平。为了达到古诗词的艺术高度在曲目上,也要做到曲目和歌词完美结合,由于各期语言凝练,使得曲调更加优美和细腻,特别是音乐的节奏和节拍要与古诗词的韵律密不可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语言美和音乐美相互结合。中国的古诗词很多都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很高的审美感受。特别是儒家的积极进取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人和诗词歌赋 ,将诗词作为重要的感情抒发工具和载体,在中国的古代有着“诗乐舞”的艺术娱乐方式,使得诗词的吟诵又多了一种展现的形式。
1. 先有词,后有曲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其有很多优秀的文化被传承,特别是一些诗词歌赋代表了一个时间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怀。同时中国的古诗词也是非常具有韵味和内涵的,其关键原因是古诗词具有简洁精练的特点,一个字一个词技能传达出诗人当时的感情,真正的做到了“我手写我心”的目的。当后人以古诗词作为歌词时,其谱曲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作曲要求是非常高的,为了能体现出诗词的意境曲目创作人员,必须要一字一音的填词。在作曲时,曲目的结构安排、和声的具体运用等都需要与诗词的意境相匹配,只有这样音乐才能与诗歌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在实际创作中首先创作人员要对诗词进行深入的了解,知道诗词的内在含义,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诗歌新的生命力,将诗词的内涵形象生动的刻画出来。在《点绛唇》中其音乐的风格是气势磅礴、恢弘大气,音乐的风格明朗而乐观,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民族风格的曲调。《南乡子》的音乐给人一种豪壮的感觉和气魄,热情澎湃,将爱国激情抒发的淋漓尽致。而《花非花》、《卜算子》曲调用素雅的笔调,给人一种深情优美的感觉,细腻而又新颖同时以和声进行谱曲,为听众勾画出一幅中国式的恬淡安静的生活方式。在宋代词调音乐的创作过程是现有曲目再有歌词,这些曲调广泛来自民间,在生活中已经流行起来,诗人在根据曲调来谱写出对应的歌词。事实上不管是在哪个时代在歌曲创作中词曲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自然统一,进而出打出音乐与诗词之美。
2. 高雅、精致
对于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一个最大的共同特点是高雅、精致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可以说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就是艺术和文学的有机结合,这样的方式在中国古代歌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于一般歌曲不同的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创作中,曲作家在选择歌词时一般都会选择意境高远、寓意深刻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美感的诗歌,这些诗词具有很深刻的文化底蕴。在歌词与曲调的结合中,诗词的语言极尽凝练,就需要曲调的创作也是优美细腻,保证曲调的节拍与诗词的韵律相互协调、统一。古诗词由于在节奏上有长短起伏,语气上也会有各种停顿、平仄、升降抑扬,所以曲调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各种吟诵的调子。对曲调的极高要求加上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极高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世界音乐艺术的珍品,是音乐界的“阳春白雪”“高山流水”。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歌词具有的文学价值是难以超越的,所以中国的古诗词歌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传达出来。
3. 古今对话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是中国文人的诗文定位,可以看出诗文不仅具有很够的审美价值同时还要起到一定的道德教育意义。中国传统的文人大多都受到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使得其诗词基本上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激励而不仅仅是消遣和娱乐。中国的古诗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丰富的情感、有深刻的道德价值观和政治寓意。事实上古代的诗词不仅仅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同时可以吟唱,但是我们现在人以及无法将过去的声音和曲调再次演绎,只能通过各种想象以及对诗歌的理解加以推测尽可能的接近和还原当时的歌唱场景和现场氛围。但是不敢是哪个时代都会有离愁别绪,都会有历史沉沦。于是古诗词变成了现代人传达自己感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借助古人的诗词来表达出现代人的离乱、相思、怀恋,借古喻今,可以表达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慨叹可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等,采取古今对话的方式将自己的现实生活巧妙的借助于古代的诗词表达出来。于是现代的作曲家与古代的诗词作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通过这种结合形成现在的艺术歌曲被更多的人接受和理解,又再一次将古人今人的思想感情传达给更多的人,真正的做到了古今对话。
二、 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把握好“气”、“声”、“情” 的方法
1. 用气
在歌曲的演唱中最基本要求就是需要有稳定的而且有着很轻力度的气息来支持,这部分的支持需要通畅、自然、放松但是又不显得歌曲无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中一定要做到气流通道顺畅,在气息的应用中不能够吸入太浅但是也不可以太多。当气息被呼出时同样需要管道通畅,整个呼吸系统一定要做到轻松柔软将声音自然的流露出来,只有这样歌唱才能保证自然、清晰和明亮。中古的古诗词其内涵和意境是非常深的要想很好地展示出来甚至需要将呼吸的声音也要合理的切合到音乐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显示出诗词的韵味所在。
2. 用声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仅是“古今交融”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外结合”的产物,在艺术的表达上古诗词艺术歌曲基本上需要用声音来完成。大部分的艺术歌词就是我国的古诗词,歌词就是诗词其包含了唯美、幽静、细致和浪漫等各种情怀,这些美好的情怀都是通过声音来传达的,需要轻声、半声同时还需要高音区的弱音进行适当处理。对于唱法来说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唱法主要为民歌、美声以及戏曲演唱相互融合,在演唱中声音必须做到明亮、柔美、连贯和含蓄。在追求歌曲的高雅和艺术的品味上,歌唱者的口腔不能有太大的扩张,所以声音的感觉不能往后靠的太狠。在歌唱中需要将声音从硬口盖上送出,保证声音的自然流畅,口齿清楚,还要注意声音的柔美和气质。具体的演唱是演唱者的高音不能太强,需要深呼吸,高位置,给人一种叹息,但同时要有着柔中带刚和刚中带柔的韵味和感觉;在低音部分时,胸部喉部要做到放松,使得声音自然而流畅但是有一定的结实度,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歌曲要表达的深沉魅力,总体上需要做到含蓄,将感情娓娓道来,婉转流动。
3. 用情
歌曲一般用演唱那么对于歌唱者的“表情”要求是非常高的,也是歌曲的内容表达需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文化的韵味和魅力的表达,对演唱者的“表情”要求就会更高。只有这样才能将“古今交流”完美的展现出来,用现在的人展示出古人的魅力和意境。在演唱中要求演唱者要有诗人、词人的情感、思想同时还要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融入其中。也就是说古诗词艺术的演唱者本人也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具备了这个素质才能对古诗词的意境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进而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创作人的思想感情和心境,在演唱中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当中,进而将整个音乐的艺术和审美体现出来。不敢有多好的歌词和曲调,没有感情的歌唱都是艺术的干瘪体,是一个骨架可空壳,自由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将曲调和歌词的内涵展现出来,体现出其艺术价值。
结语
中国古诗词具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而古诗词艺术歌曲在诗词的基础上引入了音乐的艺术表达形式。这种以词作曲,完美结合的过程,使得整个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变得优美而传神,将中国的民族文化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实现了古今对话和中西交融的过程,在演唱中需要演唱者声情并茂,表达到位。要想做到以上就必须要将“气”、“声”、“情” 把握好,这样传达出来的歌曲才是美好而意境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李芳屹. 阳春白雪高山流水——试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及演唱[J]. 乐府新声, 2010.
[2]李秀敏.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专业中的教学研究[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4).
[3]梁彩云. 中国艺术歌曲中古诗词艺术歌曲和现代创作艺术歌曲演唱[D]. 中国音乐学院, 2012.
[4]刘蓓璇. 依宏观视角析古代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以罗忠镕的声乐套曲《秋之歌》为例[J]. 北方音乐, 2014(1).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胶州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