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虎威钢琴作品和声结构形态探究

2016-10-27陈国威

艺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钢琴作品

陈国威

摘 要:黄虎威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也是著名的和声学专家。他的作品深深地扎根民族五声调式基础,追求和声色彩性和纵向音响的融合性。大胆吸收和借鉴近现代技法为自己作品服务。本文旨在探讨作曲家钢琴作品中和声结构形态运用以及由此形成的音乐语言风格与创作审美意趣。

关键词:黄虎威 钢琴作品 和声结构

黄虎威创作的钢琴曲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气息和民族特性,他将自己的音乐深深地扎根于民间音乐土壤,从而使他的作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音响效果与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比如以四川民间音调为基础创作的《巴蜀之画》、《嘉陵江幻想曲》;采用云南民歌《跳花灯》素材创作的《乡村的节日》;采用新疆哈萨克民歌素材创作的《欢乐的牧童》;采用四川民歌音调改编的《四川民歌十二首》等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犹如山间一股清泉,清新、优雅。也正因为此,黄虎威的钢琴曲得到钢琴演奏家以及同行的喜爱而广为流传。本文旨在探究作品中和弦结构形态,特别是五度和声结构、二度和声结构、五声性纵合化和声、复合和声、线性和声等对形成作品和声民族风格和音响特色的重要成因以及作用。

一、五度和声结构

三度叠置和弦是建立在大小调七声音阶基础上的。强调和弦之间的功能性连接与声部倾向性。而这种和声共性规则有时是与五声音调在风格上有一定矛盾性的。因此,为了使五声性的民间音调与和声协调统一,作曲家除了使用传统三度叠置和弦结构外,还使用五度和声结构。这里的五度和声结构,包括了单一的五度音程结构和五度叠置和弦结构,突出和声的民族色彩与地域特色。

例1 黄虎威《巴蜀之画》之2《空谷回声》

例1的和声由单一的五度和声音程结构于作品的下方。同时作曲家采用连续五度和声音程平行的写法,和声进行服从于线性逻辑的需要。在黄虎威《四川民歌十二首》之2《花鼓调》中,整首作品伴奏部分也是由平行五度单一和声音程结构而成。

例2 黄虎威《嘉陵江幻想曲》

例2旋律是五声性风格的,这种调式特点必然要求和声结构有所调整和改变,以适应这种调式色彩。作曲家在它的左手伴奏部分,采用分解织体写法,用五度叠置的五度结构四音和弦表现空旷、清淡而纯净的和声色彩,起到很好的和声风格协调作用。在《嘉陵江幻想曲》的第1、第4、第6、第9、第10、第11小节等处也有这种和弦结构运用。另外在黄虎威《四川民歌十二首》之1《山歌》中,整首作品左手伴奏部分全由五度叠置的五度结构四音和弦构成。

例1、例2都是单层次的五度和声结构表达。下面例3是作曲家分上、下两层对不同五度和声结构采用不同的表现织体。上层是纵向五度音程与三度音程的交替进行,在空灵、飘逸的和声背景下有三度饱满音响的衬托,下层是五度和声音程的分解进行。

例3 黄虎威《f小调小奏鸣曲》

五度的平行写法还可以作为固定音型织体形态用于左手伴奏声部层次,起到背景衬托的作用。如例4的写法,在极富跳跃性的顿音演奏下,通过平行五度和声音程表达欢快、热情的气氛。

例4 黄虎威《巴蜀之画》之6《阿坝夜会》

五度和声音程结构还常在其上方五度音上加四度音,形成五度加四度的混合结构和弦,具有空旷的音响特点。例5左手伴奏部分三个连续的五度加四度的混合结构和弦表达出清新、空逸的特点。这种五度、四度混合结构在黄虎威钢琴作品中还有很多。

例5 黄虎威《复调小奏鸣曲》

在一个八度范围内,由两个纯五度音程交叉叠合(或者理解为两个纯四度音程叠加)构成的“琵琶和弦”也属五度和声结构范畴。这种“琵琶和弦”常常作为整体性运用于作品中。

例6 黄虎威《嘉陵江幻想曲》

例6的两个纯五度音程的交叉叠合构成两组不同的“琵琶和弦”交替演奏,然后上纯四度模进一次,在下一小节整体提高八度重复。上下两层“琵琶和弦”营造了江水激越澎湃的特点。这类五度交叉叠合和弦在作品中是很常见的。

二、二度和声结构

二度和声结构是以大、小二度音程构成。可以分为单一的二度和声音程结构和由二度叠置构成的二度和弦结构形态两种。由于五声调式中大二度是其基本音程,因此二度和声结构主要以大二度为主。

例7 黄虎威《f小调小奏鸣曲》

例7在上声部五度、四度混合结构和弦分解下,下方声部作大二度和声音程节奏性填充。这个片段音程关系都在五声调式音程关系范围内,调式色彩鲜明。

大二度有时会由一倚音与旋律音来构成,装饰主旋律,形成二度的色彩性碰撞。例8在快板速度与中弱力度下,通过顿音演奏,同时通过倚音与旋律音构成的大二度和声音程,表达出童趣、俏皮、欢快的音响感受。

例8 黄虎威《简易变奏曲》

例9 黄虎威《嘉陵江幻想曲》

例9是作品开始第三小节。上方声部五声音阶级进下行,下方声部由小二度断奏构成,表现了嘉陵江水波涤荡的场景,富有鲜明色彩。很明显,这个小二度和声音程属于独立的和声层,是衬托上方主旋律的。但由于小二度音响尖锐,不协和强烈,作为五声性音调衬托使用本来是不大协调的,作曲家运用于此却表现出江水激流荡漾的“喧嚣”之声,很好的模拟出这种音响意境。

例10 黄虎威《复调小奏鸣曲》(缩略谱)

例10为作品中出现的二度叠置构成的二度和弦结构。这些二度和弦结构都由大二度叠置构成,分别出现在作品中的高声部或者低声部作节奏性和声填充使用,同时也迎合了五声性风格统一的需要。这种二度和弦结构在二重变奏曲《我爱雪莲花》中也有。

三、五声性纵合化和声结构

以五声调式中的各种音程纵合而形成的和弦结构即五声纵合化和声。这种和声是为了保持与五声性旋律音调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而采用的一种和声方法。但在创作中并不会完全拘泥于这样的和声结合。

例11 黄虎威《复调小奏鸣曲》

例11是五声性纵合化的三音和弦与四音和弦结构。三音和弦在这里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由小三度加大二度构成;另一种是由大二度加小三度构成。而谱例中的最后一个四音和弦则由小三度、大二度、纯四度构成。这些音程构成的和弦与五声调式风格是一致的。

例12 黄虎威《四川民歌十二首》之9《哭调》

例12的三音和弦是在五度音程内,第一个三音和弦由增四度和小二度构成;第二个三音和弦是由纯四度和大二度构成。这种五度内的三音和弦也可以理解为是替代音和弦。特别是第一个三音和弦很有特色,作曲家在此是为了表达一种游离于五声之外的悲凄、痛哭的声调而故意设计的。

例13 黄虎威《巴蜀之画》之2《空谷回声》

例13先通过横向的五声和弦运动,最后转化为纵向的五声性四音和弦。这个四音和弦实际上是通过替代音和附加音的方式改变的五声性纵合化和弦结构,以达到作曲家所要追求的缥缈、空旷的“回声”效果。

四、复合和声结构

由于多声部音乐创作的需要以及多层次的声部运动,在纵向结构上作复合性的处理而构成的复合和声结构。这种结构包括复合音程结构和复合和弦结构两种。它们的特点在于,复合结构层次清晰,音响具有立体感和不协和性。复合的和弦结构可以是三和弦的复合或七和弦以及非三度结构音程与和弦的复合。可以是不同音级或同音级,也可以是同结构或不同结构的复合。

例14 黄虎威《巴蜀之画》之4《弦子舞》(缩略谱)

例14为作品中第10小节和第20小节出现的复合和弦结构。上层是五声性纵合化三音结构和弦,替代了和弦的三音。下层是省略了三音的四音七和弦,两个和弦都是五声性的小小七和弦。上下两层属于不同结构和弦的复合。

例15 黄虎威《f小调小奏鸣曲》(缩略谱)

例15的复合和弦结构出现在作品第125小节至137小节。上下两层和弦以节奏错位的形式出现。上层分别为小三和弦、小三和弦、五声性纵合化四音和弦结构,下层七和弦分别为增大七和弦、增大七和弦、大大七和弦结构。前两组都是根音相差半音的三和弦和七和弦的交错复合,最后一组是同根音的不同结构和弦的复合。而在《儿童小奏鸣曲》之Ⅲ最后结束处倒数第四小节,上层#G、#B、#D大三和弦和下层bB、D、F大三和弦则是两个根音相距二度且和弦结构相同的复合和弦结构。

例16 黄虎威《嘉陵江幻想曲》(缩略谱)

例16为该作品中不同小节处出现的不同结构的复合和声,上层是五声性和弦结构,下层是纯四度音程结构以及五度、四度混合结构和弦。这种五声性和弦结构加音程结构的复合,音响独特而新颖,和声具有丰富的色彩。

例17 黄虎威《四川民歌十二首》之6《苦麻叶儿苦茵茵》(缩略谱)

例17是作品中第一至第三小节、第八至第十小节、第十五小节的复合和声运用缩影。缩略谱中第一小节是五度、四度和弦与减小七和弦复合,属于两层的复合和声结构;第二小节是五度、四度和弦与减三和弦、小三和弦复合,属于三层次的复合和声结构;第三小节是八度和声、小三四六和弦、五声性纵合化和声复合,也是三层次的复合和声结构。缩略谱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的复合和声的旋律基本是一样的,作曲家只是作了和声的变奏处理,使和弦结构多样化组合,伴奏和声声部层次增加,音响多样化而复杂多变。

五、线性和声结构

在和声的纵横向运动中,以强调横向声部运动线条为逻辑依据出发点,形成有别于传统功能和声的和声思维方法即线性和声的结构方法。在五声性调式和声中,依然可以运用线性和声的方法来组织音乐的横向结构联系,体现音乐的线条结构,力度变化以及色调变化等。在近现代音乐中,这种和声结构方法得到很大的发展,由于不受大小调和声逻辑限制,在和声材料、调式基础、织体层次等方面使用更加广泛和复杂。

例18 黄虎威《《四川民歌十二首》之5《薅草山歌》

例18上方为五声性旋律,总体走向是往下进行的;下方声部是连续一系列省略三音的往下平行进行的七和弦,这些七和弦结构主要由小小七和大小七构成。而小小七本身是具有五声性的,这与旋律的五声性风格相吻合。大小七和弦省略三音后也可以理解为五声性纵合化和弦。这个片段上、下声部的平行进行线性和声手法,形象地表达出农村繁忙季节“薅草”这一劳动场面。

例19 黄虎威《《四川民歌十二首》之11《石工号子》

例19是在号子型节奏的重复下,上下两层声部呈反向的线性和声运动,通过横向的反向张力运动,同时兼顾和声调式色彩来获得五声性和声结构。上层为五声性纵合化和弦,下层为五度、四度混合结构和弦。

除了以上所讲的和声结构外,黄虎威钢琴作品中还有四度和声结构、附加音和弦结构、多音聚集和弦结构等等五声性和声结构运用。这些和声结构通过不同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时值、织体、音区组织,在多声部的纵横向运动中,通过不同的和声组织手段与方法,展现出作曲家在创作构思与和声形态设计上的严谨和智慧。

以上是对黄虎威钢琴作品中的和声语言与风格特点进行的一些探讨。他的钢琴作品风格鲜明而独特,带给人新颖、清新的感受。究其原因,除了以鲜活的民间五声性旋律作为基本素材外,作曲家在和声语言及和声结构上的思考运用,可以说是其作品呈现“民族风格”魅力的最重要因素。作为立足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扎根民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黄虎威,非常赞赏巴托克把农民的音乐语汇作为自己的母语来创作的音乐观点。因此,作曲家在创作中,一直很强调音乐的“中国风格“元素,同时并与西方的作曲技法相结合,按照自己的美学观点、写作目的和兴趣爱好去创作。

参考文献:

[1]童道锦,王秦雁.黄虎威钢琴作品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钢琴作品
浅析查理德曼钢琴抒情方式的表达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钢琴作品中对情绪情感的巧妙运用
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的二元性探究
试论学生对钢琴作品音乐内涵感受的教育
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探究
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研究
从《夕阳箫鼓》和《梅花三弄》看情绪情感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和声手法研究
浅析巴赫钢琴作品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