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务视角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2016-10-26孙慧
孙慧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内部控制一直都是企业的关注重点,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度并不高。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都开始探索和研究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事业单位的运营发展中实施内部管控,这对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事业单位,试围绕内部控制展开论述。通过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不足,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现状改革
一、引言
一直以来,内部控制机制都是我国企业的关注重点,事业单位对此关注度并不高,执行也不到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进展,内部控制逐渐被引入事业单位的运营管理之中。2012年11月29日,我国财政部对外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下称《规范》)。从控制方法、风险评估、评价与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施行。目前,该《规范》已执行了两年有余。在执行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事业单位对制度的把握并不到位,实际执行力度不高,信息沟通与传递并不畅通。针对这些现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制亟待健全与完善。
二、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事业单位承担着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经济建设的重任,目前,我国的大量资源都掌握在事业单位手中。正因为此,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政策实施,事业单位都备受关注。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事业单位信息的透明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我国事业单位唯有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控效率与效果,才能使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更加完善与规范。而内部控制,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事业单位加强预算执行效果
现阶段,虽然我国事业单位已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力度,但是重视并不代表就能很好的执行。我国事业单位只有建立健全而有效的内控制度,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贯彻与执行,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果。而且,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体制,能够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效果,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也能够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强化其执行力,不仅能够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大大加强,还能有效强化预算指标的落实,从而达成事业单位的各项预算目标。
(二)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对单位资产进行有效、细化的分类。并且能够对资产的采购过程进行严格控制,资产报废、处置等程序也能得到严格规范。总之,通过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能够获得有效提升,资源浪费现象得以被杜绝,资产配置得以优化。
(三)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事业单位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可以及时找出单位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漏洞,有助于单位工作的稳定和高效。但内审工作要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如果不能将内审与内部控制有效的结合,其工作的开展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工作的权威性也无法得到必要的保障。因此,实施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三、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事业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
如今,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行内部控制管理,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以指导和规范,但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规范却十分有限。2012年11月,国家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向前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在具体执行中便可以有章可循。但即便如此,部分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仍不甚理想。这是由于部分单位的领导者对于内部控制了解的并不深入,对内控的重视程度不足。缺少了领导的支持,内控在单位中的推行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
(二)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完备的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首要任务,更是内控管理的基础。基础打不好,执行的效果就可见一斑了。如今,很多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管理,主要参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这一国家统一推行的制度,而缺乏单位自己的内控制度。这种“拿来主义”无法保证现成的制度一定能够适合各种单位内控的实行。而且,很多事业单位生搬硬套制度里的条文规定,实际的实行效果十分有限。更有甚者,将内部控制全部推给了财务部门,使单位内控变成了财务控制,内控管理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三)内控机构的建设不理想
如今,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不仅制度不健全,机构的构建也不甚合理。大部分事业单位将财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合并在一起,管理中也不分彼此。这就使得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被大大削减,内部审计对于单位财务管理毫无制约性,财务部门更是作为内部控制管理的核心部门,其管理权限被过分扩大,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管理的失衡。另外,很多单位并未建立内部控制小组,缺乏必要的内控牵头部门,使各部门在内控管理中缺乏及时的沟通和联系,管理缺乏一致性,内控效果大受影响。
(四)缺乏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单位内部的机构设置应减少纵向的层次,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和及时。但如今,我国部分事业单位设置的部门和层级都较为复杂和繁琐,每条信息都需要经多部门层层上报,下达指令更是如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甚至偶尔还会出现信息传递失真的情况。从另一角度来说,事业单位缺乏一个必要的信息交流平台,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缺乏一个较为高效的媒介,这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执行力受到影响。
四、关于改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改善内控管理环境
事业单位推行内部控制管理,首先应当构建一个适合内控生长的环境,即一个内部人人了解内控、人人认可并愿意参与内控的环境。要构建这种环境,第一步便是要提高单位领导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单位领导应加强内控管理的学习,切实了解内部控制的积极方面,带头参与内部控制管理,并大力推行内控宣传和培训,使更多的职工学习和了解内控,降低员工对于内控的排斥感,使员工从愿意接触到积极投身其中,最终实现人人参与内控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内控管理才能够得到顺利的推行,内控效果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二)完善财务规范,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核心。任何性质的单位在推行内控的同时,都不能忽视对于财务控制的重视。在财务管理中,单位要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岗位责任划分要明确,不同岗位间要相互监督和制约,使财务风险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再从财务管理出发,通过预算制度将各部门串联在一起,建立涉及各个职能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要尽可能的细化到每个管理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员工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同时,内控制度的建立要符合单位的特点,强调制度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在不打击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下极可能的挖掘每名员工的潜力,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三)构建信息化管理,建立内控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可以适当借助一定的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建立适合自身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公司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员工都可以通过自己设定的密码登陆该平台进行信息上传、下载和交流,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同时,平台根据每个登陆者的职务设定好每个人的权限,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权限内的信息以及审批权限内的管理流程,从而保证了管理的有序性,避免了信息的外泄。
(四)强化内控监督和考核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好的制度需要好的执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效保证内控的执行力。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内控监督和考核机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内外部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做好内控监督管理不仅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对内控细节的不定期审查,还要通过聘请有资质的外部审计机构对单位进行权威客观的审查和指导。内审部门应切实的承担起审计的责任,客观独立的查找内控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另外,内审部门应加强与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与联系,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保证工作的专业性。
2、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事业单位的内控考核可以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在每个会计期间终了,对每一名员工进行综合评定。考核依据不仅局限于其工作业绩,还要包括员工内部控制管理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最终通过以奖金的形式对内控和工作效率都较出色的员工加以现金奖励,从而提升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内控并作出成效,使内控的效果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瑞霞. COSO框架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金融经济. 2015(20)
[2]刘娜.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路[J].财经界. 2014(04)
[3]罗明清.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探析[J].现代商业. 2015(14)
[4]王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及设计[J].财经界(学术版). 2013(09)
[5]陈建红.基于内部控制的会计制度设计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 2015(01)
[6]袁登荣.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政策建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