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长征”主题书画创作述评
2016-10-26李文秋
□ 李文秋
1949年以来“长征”主题书画创作述评
□ 李文秋
毛泽东 忆秦娥·娄山关释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长征”无疑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1934年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共2980余人,退出苏区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了战略转移。此后,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和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红六军团也先后退出苏区,也开始战略转移。红军经过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陕西、甘肃约十一个省,通过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并击溃数十万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围追堵截,翻越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崇山峻岭,跨过险象环生、沼泽遍野的茫茫草地,直到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至此,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战略大转移,行程约两万五千里,史学家们将这段历史称为“长征”。
长征的意义不言而喻。“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不畏艰险、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谱写的团结战斗的光辉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它既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产物,又是铸造这种精神的熔炉,生动地揭示了人类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这样一个道理。它所表现出的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已经突破了时空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伟大丰碑。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①无怪乎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对长征做出了十分精辟的总结和评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的。”②
由于长征的重大意义及其特殊历史地位。1949年以来,长征这个神奇的题材吸引了很多书画家不遗馀力地表现。创作手段不仅涵盖中国画、油画、连环画、版画,而且还包括书法等。
一
众所周知,具有浓重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毛泽东在长征这个无比艰辛的历程中创作了许多抒豪情、言壮志的诗词。1934年至1935年间,他创作了《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1935年2月,创作《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935年10月,创作《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他在长征即将结束时创作了大约两首诗词,一首为《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另外一首为《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些诗词的宏大气概和独特魅力触动着成千上万的书画家,从而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反复表现之,其中不乏有很多佳作和杰作产生。
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 纸本释文:《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
的确,1949年以来的“长征”主题书画创作与毛主席的诗词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有学者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术创作中的长征题材,毛泽东长征诗词中的每一句都成为表现长征历史事件或表现长征精神的重要题材或内容,几乎每一句都成为这一时期美术创作中的画题,点明了作品的内容和与之相应的历史事件。”③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国画家、油画家、书法家都或多或少创作过毛泽东“长征”诗词书画作品。据史料记载,傅抱石在1950年(庚寅)47岁时便“开始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的国画创作,作品在‘南京市第一届美术展览会’上展出”④。傅抱石成为了1949年以来最早表现毛泽东诗意的中国画家,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新风,形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绘画潮流。在傅抱石的带领和影响下,很多国画家甚至油画家纷纷开始创作以毛泽东诗词为表现内容的作品。
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1950年,傅抱石便根据毛泽东长征时最后一首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创作了中国画《〈清平乐·六盘山〉词意》,从而成为了1949年以来最早表现毛泽东“长征”诗意的中国画家。自此直至傅抱石1965年去世,他从未间断毛泽东诗意的中国画创作,其中尤以毛泽东“长征”诗意创作居多。譬如,1951年,创作中国画《强渡大渡河》,这幅画虽然没有直接言明表现毛泽东诗意,然而显然受到了毛泽东《长征》的启发和影响。1953年,他直接根据毛泽东《长征》诗意创作中国画《更喜岷山千里雪》(又名《过雪山》)。1958年,创作中国画《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1959年,又创作中国画《清平乐·六盘山》,以及《清平乐·会昌》《长征》《忆秦娥·娄山关》等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他还创作有中国画《更喜岷山千里雪》。1964年,根据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创作中国画《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南京博物院藏)。1965年又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在60年代,他还创作了《毛泽东〈十六字令〉词意》。傅抱石自1949年以来先后大约创作了近20幅毛泽东诗意作品,对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等长征题材诗词,他更是喜爱有加,反复创作表现。
关于毛泽东诗意山水画的创作,傅抱石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他说:“据我个人浅薄的体会,画诗词常见的有三种方法:1.深刻体会作者的原意,不拘于迹象,自然合拍。这是最好的画法,但最难,不多见。2.其次,把全文的意思,全面画出来,句句扣紧,而画面与主题一致。3.再次,全文包涵太多、太杂,不易在一幅之中联系起来。这种情况下,是允许画其中主要的一句、一联,或一部分(孤立的画一句、一联、一部分也可以)。”⑤据此,他1950年创作的《〈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应该属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相结合的方法,作品即“把全文的意思,全面画出来,句句扣紧,而画面与主题一致”,又与毛泽东词意“自然合拍”,这种情况可遇不可求。这幅作品虽然尺寸不大(28.2×20.2cm),但给人以场面宏大、气势开阔、意境深远的感觉。作品中傅抱石所惯常采取的“散锋用笔”所形成的“抱石皴”得到了尽兴发挥,墨色淋漓,构图完整,技法、形式、内容、笔墨语言、情感、意境等实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这幅作品不仅是傅抱石本人关于毛泽东诗意创作中最优秀、最完美的作品之一,也是1949年以来“长征”主题书画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作品。傅抱石在1959年创作的中国画《清平乐·会昌》和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中国画《毛泽东词意〈十六字令〉》可能更多地属于第二种方法。他的大部分毛泽东诗意作品都采取了第三种方法,选取一句、一联、一部分、半阙作为重点,集中表现主题,比如他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两幅中国画《更喜岷山千里雪》和1964年创作的中国画《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很多作品都采用了这种办法。这也是1949年以来大部分中国画家甚至油画家所惯常采取的方法,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傅抱石绝大部分作品都采取了扩大画面中山、天空、水、云等所占的面积和体量,缩小人物的构图形式,运用了烘染气氛,强调虚实对比,突出画面意境或者画面诗意等的艺术手法。从绘画技法上看,染法多于皴法,墨法多于笔法。傅抱石的创作不仅起到了很大的带头作用,而且他所创造出的样式,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绘画方法,所积累的经验,都成为了其他画家的范式和借鉴。
沈尧伊 遵义会议 184×504cm 油画 1994-1997年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期间(19 49-1966),除傅抱石之外,很多中国画画家都创作了“长征”主题作品,其中许多画家的“长征诗意画”创作或多或少受到了傅抱石的启发和影响。比如,1957年,吴镜汀、颜地创作中国画《大渡河铁索桥》,关松房、周元亮、溥松窗、金协中、马晋创作中国画《雪山进军》,董寿平创作中国画《娄山关》。1958年,陶一清创作中国画《二郎山雄姿》。1950年代,徐燕孙等32人创作中国画《长征图》。这些作品均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1959年,宗其香创作中国画《巧渡金沙江》,李可染创作中国画《六盘山》,这两件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61年,溥松窗创作中国画《大渡桥横铁索寒》。1962年,以花鸟画著称的郭味蕖在本年度至少创作了三幅表现毛泽东诗意的山水画,分别是《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和《沁园春·雪》,前两幅是表现毛泽东“长征”诗意的山水画。同年,陶一清创作中国画《红军过雪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1963年,关山月创作中国画《快马加鞭未下鞍》。1965年,钱松嵒创作中国画《瑞金云石山》、《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宋文治创作中国画《长征第一关》,黎雄才创作中国画《红军桥》。1966年,钱松嵒又创作了中国画《长征第一桥》和《瑞金罗汉岩》。1960年代,陆俨少根据毛泽东“长征”诗意创作了中国画《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十六字令》等。同年代,应野平创作中国画《娄山关》。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诗词书法创作也开始流行。相对于“毛泽东诗意画”创作,毛泽东诗词书法的创作无疑更为便利。十分有意思的是,毛泽东诗词书法的创作最早开始于那些有较高政治背景和地位的书法家们。曾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红军书法家舒同在1964年创作了书法作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舒同在长征期间曾任红二师政治部主任,亲历了长征的千辛万苦,所以他对长征有着十分真切的感受。舒同书法得力于颜真卿,同时潜心于秦篆,取其中锋行笔的通畅之势和转折舒缓、结构圆备之法。尔后又吸收何绍基等大家、名家书帖,融诸家为一炉,终成自家面目。其风格气象浑穆,宽博端庄,凝重而洒脱,醇雅而开放,端严中寓动势、丰媚处见遒劲。舒同这幅书法作品行气通畅,浑然天成,大气磅礴,有“横扫千军、一泻千里”之势。1965年8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郭沫若书毛泽东诗词37首》,成为1949年以来最早以书法的形式书写毛泽东诗词的出版物。郭沫若出版的这些书法作品中包括很多书写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创作。一方面,这说明郭沫若至少在1965年以前就开始创作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了。另一方面,这本书法集的出版在书法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以郭沫若的显赫地位和学术影响,自此逐渐有更多的书法家创作毛泽东诗词,一直持续到当下。
新中国成立后17年期间的“长征”主题油画作品主要有三点值得研究和思索:其一,大部分作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油画民族化”的影响,有的成为了“油画民族化”探索的成果。其二,作品都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毛泽东诗词的影响。其三,很多作品是为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而创作。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每个画家都有这种创作机会,当时在全国挑选有较强创作能力和较大影响的画家参与创作,由国家提供和配备创作材料。超强的创作团队加上优越的国家资源配备,自然产生了一些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力作。1950年,冯法祀创作油画《红军过夹金山》。1951年,吴作人创作油画《过雪山》(中国国家博物馆藏)。1957年,艾中信创作油画《红军过雪山》,刘国枢创作油画《飞夺泸定桥》《红军到川北》,这三件作品都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同年,董希文创作油画《红军不怕远征难》(又名《红军过草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尹戎生创作油画《告别》。1959年,李宗津创作油画《抢夺泸定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胡一川创作油画《红军过雪山》,魏传义创作油画《强渡乌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1964年,靳尚谊创作油画《踏遍青山》,彭彬创作油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里面吴作人的《过雪山》、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以及董希文的《红军不怕远征难》可为代表。《红军过雪山》是艾中信为195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展览”而创作的作品,集中体现了毛泽东《长征》诗意。油画《红军过雪山》创造性地运用了“全景式风景”这个独特的革命历史画样式,作品宏大的气势、完整的构图、感人的色调都促使这件作品成为这种革命历史画样式的典型代表,也更表现出了艾中信个人所独具的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的“长征”主题版画作品主要有李桦的套色木刻《过草地》(20世纪50年代),关夫生的《劈雪前进》(1952)和《红军过草地》(1960)等作品。李桦的《过草地》可能是1949年以来最早表现“长征”主题的版画作品之一。
李宗津 抢夺泸定桥 210×300cm 油画 195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三
“文革”时期的“长征”主题绘画创作总体上强调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指导方针,绘画效果上追求“红、光、亮”的审美趋向。这种特点在油画、年画、水粉画中体现得更为显著。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画家还在继续着“毛泽东诗意画”创作,很多作品也直接以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命名,反映了一个特殊时代的革命热情和对毛泽东的崇拜。“文革”时期“长征”主题绘画创作的中国画方面主要有:黎雄才的《长征第一山》(1971),刘文西的《奠基礼—欢庆直罗大捷》(1971),陶一清的《雄关漫道真如铁》(1972)和《大渡桥横铁索寒》(1977),钱松嵒的《遵义》(1978),1970年代,陶一清还创作了中国画《金沙水拍云崖暖》,李可染创作了中国画《长征》。连环画方面主要有沈尧伊的《毛主席在长征途中》(1975)等。油画方面主要有:彭彬的《走向胜利》(1972),沈尧伊的《革命理想高于天》(1975,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和《而今迈步从头越》(1975),申根源、梅肖青、孙向阳、王天任《四渡赤水》(1976),全山石的《娄山关》(1978,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林岗、庞涛的《峥嵘岁月》(1979,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需要指出的是,1977年是“文革”以来“长征”主题油画创作的高峰或高产年度。这一年艾轩创作了《三军过后尽开颜》,林岗、庞涛创作了《万里征程诗不尽》,郭绍刚创作了《雄关漫道》,陈宁尔、王方雄创作了《更喜岷山千里雪》,吴云华、宋福成创作了《长征路上》,张文源创作了《红军过草地》,雷坦创作了《飞夺泸定桥》,蔡亮、张自薿夫妇创作了《三大红军主力会师》。
“文革”期间的书法家们,几乎清一色地选择毛泽东诗词作为创作题材,就连作为画家的李可染、潘天寿等在书写书法作品时,也基本上以毛泽东诗词为主。比如,1966年,林散之创作书法作品《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1967年,创作《毛泽东词〈十六字令〉》。1975年,创作《毛泽东词〈十六字令〉》。1977年,李可染创作书法作品《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下阙》。同年,启功创作书法作品《毛泽东〈长征〉》。1978年,费新我创作《毛泽东词〈十六字令〉》。1979年,林散之创作《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其他书法家和国画家的此类书法作品不再枚举。事实上,这些书法家和国画家们在“文革”期间对毛泽东长征诗词曾经反复书写,有的出版过,有的尚流散在民间。总体上看,毛泽东长征诗词书法创作在“文革”期间达到一个高潮。
崔开玺 长征途中的贺龙与任弼时 63.5×71cm 油画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四
1978年12月下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美术界的思想也逐步解放。“1979年6月,吴冠中在《美术》第5期上发表《绘画的形式美》,引起争论。1980年1月,《美术》第1期发表张平杰、王炯、王向明的文章《“主题性”创作可以借鉴“现代派”》。同时,《美术》杂志召开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部分研究生参加的座谈会,会上有人明确提出:‘不要只抱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放’。7月,《美术》第7期发表笔名奇棘的文章《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质疑。同一期发表胡德智《任何一条通往真理的途径都不应该忽视》,首次提出“现实主义流派”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区分问题。10月,《美术》第10期发表吴冠中的文章《关于抽象美》,认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抽象派在一定社会条件中的诞生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可怕,从而引发美术界对抽象艺术和抽象美的讨论。”⑥
这些观点和思潮对主题性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创作手法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逐步转向写实主义甚至表现主义。其二,画面构图上逐步体现形式美,甚或运用抽象元素。其三,主要人物形象的英雄主义情结逐步淡化,逐步走向平民化,走向生活。很多创作中的主要人物甚至不再以领袖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而是以普通的战士或普通人物为歌颂对象,逐步体现人性化关怀。
林岗、庞涛 峥嵘岁月 166×296cm 油画 1979年
由于油画在表现主题性创作中的独特优势,20世纪80年代的“长征”主题绘画创作基本上以油画居多。1980年,陈坚创作油画《罗荣桓在长征途中》,何孔德、张文源创作油画《会师北上》,两幅作品均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1981年,沈尧伊创作油画《长征之路》。1982年,白仁海创作油画《一袋干粮》。1984年,张文源创作油画《草地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同年,崔开玺创作油画《长征途中的贺龙与任弼时》(中国美术馆藏)。1987年,沈嘉蔚创作油画《红星照耀中国》(中国美术馆藏),同年,蔡景楷创作油画《祁连英魂》。1988年,邵增虎创作油画《任弼时》(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画方面,主要有刘仑《红军渡激流》(1980),方济众《横空出世》(1982),刘向平《遵义会议》(1983),黄天虎《挥军长征路》(1985)等。版画方面主要有邹达清《送别》(1980),沈北雁《祁连英魂》(1984,国国家博物馆藏)等。沈尧伊的《长征之路》创造性地运用“蒙太奇”手法,将湘江之战、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发生的故事,通过绘画的剪辑和合成巧妙地统一在一个画面上,叙述情节,刻画人物。画面中由于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圈和泸定桥铁索所形成的放射性粗线大大增加了画面的形式美感。张文源的《草地情》,蔡景楷的《祁连英魂》等作品不再表现领袖人物,而是歌颂普通战士。沈嘉蔚的《红星照耀中国》将那些对国运时局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领袖被还原成了本真的、实在的、有个性的人,没有宏大的情节叙事来图解,也没有高、大、全的构图和红、光、亮的色彩来衬托,他们和周围的将士们一样,距离感消失了。在沈嘉蔚的这件作品里,伟大成了一种人格,崇高成了一种人性。画面中生气勃勃、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朝气蓬勃的人物精神面貌、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磅礴恢弘的整体气势,都使得《红星照耀中国》成为一个时代的力作。
研究1949年以来的“长征”主题绘画创作,我们怎么也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画家就是沈尧伊,他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北京画院藏)最具代表性。由王素改编魏巍原著、沈尧伊绘制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创作历时6年(文字改编:1987.8-1993年初;美术创作:1988—1993),共5集,926幅(前163幅为58×60cm,164-926幅为39×60cm,其中近一半为双联画:39×120cm),人物表8幅(作品中历史真实人物出现77名,虚构人物23名,人物表中主要人物为64名)。该作品于1989年出版第1册,迄今已有近10个版本。自问世以来,它先后获得多项全国大奖,成为连环画有史以来获奖最多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杰作。
笔者认为,该作品在艺术创作上实现了六个统一:其一,基于文献的历史真实性与基于独特艺术技巧的艺术真实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其二,宏观的整体线索上的连续性与微观的单幅作品的独立欣赏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其三,复杂的外在叙事结构与有机的内在情节联系之间的辩证统一。其四,全面庞杂的故事内容与多样统一的绘画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其五,坚毅乐观的人物形象与严峻恶劣的环境态势之间的辩证统一。其六,在艺术技巧上,将木刻、石版画、素描等手法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也使作品实现了表现性的艺术真实。
20世纪90年代,中国油画界的长征题材创作,好像只有沈尧伊的《遵义会议》可以算作一枝独秀。油画《遵义会议》的创作历时四年(1994-1997),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作品根据其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第137幅作品创作。与其它主题绘画作品相比,油画《遵义会议》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对领袖人物复杂的心理描绘和表现上,将历史的大转折时刻不同的领袖人物的内在心理和精神面貌刻画得淋漓尽致。气势磅礴的构图、扎实严谨的造型、富有强烈历史感的绘画色调、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都使这件作品成为新中国“长征”主题绘画创作中的杰作。
1990年代的“长征”主题中国画方面主要有亚明的《岷山雪》、方楚乔的《重访娄山关》、秦岭云的《长征》、关山月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这些作品均创作于1996年,均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版画方面主要有王德源、周国斌的《1935·红军》(1991)等。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长征”诗意画的创作在本年代依然在进行着。这一时期的毛泽东“长征”诗词书法创作也在继续着。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书法创作一直没有间断,今后也还会有人创作,但已远没有“文革”期间那么火热了。
全山石 娄山关 188×338cm 油画 1978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赵域 毛主席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150×335cm 油画 1975年
五
2000年以来,由于国家重大主题性展览的举行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逐步启动以及个别重要画家的长期坚持,使得这一时期的“长征”主题绘画作品增多。
在油画方面,2001年,罗工柳创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朱乃正创作《长征壮曲—让革命骑上骏马前进》,王庆裕创作《三军过后尽开颜》,蓝剑创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完成长征的红军》。2002年孙立新创作《走过岷山》。2005年,李如创作《雷声远去》。2006年,骆根兴创作《腥风凄雨—红军二十五军团鏖战独树镇》,孙立新创作《我们一定会回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张大中创作《宣言》,秦文清、张庆涛创作《血色残阳》。2007年,白展望创作《信念》,李蕾创作《祁连魂》,高钟炎创作《长征—红二、六军团过云南》。
在中国画方面,2001年,刘文西创作《更喜岷山千里雪》,谢志高创作《清气满乾坤》。2006年,江汉城创作《万水千山只等闲》,梁镇雄创作《雄关漫道真如铁》。2007年,赵华胜创作《长征·穿越夹金山》,刘国辉创作《红军女战士》。2008年,李宝林、周顺恺创作《大会师》。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一,无论是在国画还是油画方面,仍然有很多画家在坚持着毛泽东“长征”诗意画的创作,说明自傅抱石开始,这种类型的创作一直没有间断,也充分证明了毛泽东诗词的魅力和影响力。其二,老一辈画家基本上还保持着自己的创作水平,有的还有所突破,比如罗工柳的《山,刺破青天锷未残》运用了平面化、构成性等艺术手法,增强了画面的现代感,体现了画家的创新和突破。其三,在中青年画家中,作品的量是增加了,然而质未必全达标。这之中秦文清、张庆涛的《血色残阳》和李蕾的《祁连魂》比较优秀。《祁连魂》中的主要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符号化的领袖形象,而是一个手拿步枪警觉欲起的红军女战士,作品在虚与实、映衬与突出等方面都做出了成功的探索。问题在于,大部分中青年画家的油画或中国画作品都基本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概念性、图解性、模特化、照片化等倾向。很多作品中的人物直直地站着,多个人物的像集体照,单个人物的像个人照。有的作品可能是模特穿上红军服装后的写生,很多作品在服装和造型上都明显受到了影视剧照的影响,缺乏历史的真实性、时代感和艺术的感染力。其四,与老一辈画家相比,中青年画家的造型能力和构图能力在集体性下滑。
在2000年以来的“长征”主题绘画创作中,沈尧伊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个案,他一辈子都在心无旁骛地画“长征”。2000年以来,他在这类主题绘画创作中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0-2004年,他根据自己沿着当年长征路线的写生创作《长征之路》风景画一百余幅,并于2004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长征之路—沈尧伊风景画展”。2006年,他又创作一幅大型油画《遵义会议》(中国美术馆藏),这件作品比前一幅《遵义会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在色彩和用光上都有了较大突破。同年,他还创作了油画《湘江之战》和《娄山关大捷》以及木刻版画《毛泽东在遵义会议》。2008-2010年,他用了3年时间创作了大型油画作品《彝海结盟》(中国美术馆藏),作品创造性地将几个连续性的情节围绕着画面中心的刘伯承和小叶丹统一在了一个大画面上,在人物刻画、运动感和节奏感,以及材料、肌理的运用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作品气势恢宏,真切感人,成为21世纪之初难以再现的油画力作,也是“彝海结盟”这个绘画题材的创作中难以再有的绘画巨制和经典力作。2011年,创作油画《大渡河十七勇士》,2012年,创作油画《泸定铁锁》。2012-2014年,他用了3年时间创作了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的姊妹篇《长征·1936》,共600多幅。2013年,他创作油画《走出泥沼》和《长征是宣传书、宣传队、播种机》。2014年,他创作油画《夹金风雪》《瓦窑堡会议》和《回旋乌蒙》。2015年,他创作油画《战袍裹婴踏乌蒙》和《大渡河船》,这一年他又画了一幅油画《遵义会议》。对于1949年以来的“长征”主题绘画创作来讲,沈尧伊的坚韧不舍和忠诚如一简直铸就了他一个人的“长征”。他的“长征”主题绘画创作还在进行中。
综上所述,当我们回顾历史时,红军那种排除万难、不怕牺牲、战胜敌人、战胜恶劣环境、夺取胜利的大无畏的“长征精神”如一座丰碑,“长征”主题也成为1949年以来中国主题书画创作中最重要的表现题材之一。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郑寒白
陈逸飞 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 90×99cm 油画 1977年 中国美术馆藏说明:题目是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时鲁迅致毛泽东函中语。
注释: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②毛泽东《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载《人民论坛》1996年第10期。
③陈履生《红旗飘飘:20世纪主题绘画创作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129页。
④叶宗镐《傅抱石年表》,载《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傅抱石》,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
⑤转引自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250页。
⑥参见斯舜威《中国当代美术30年(1978-2008)》,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284、285页。
毛泽东 十六字令·山(三首) 纸本释文: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搅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舒同 毛泽东《长征》诗句 40×128cm 纸本 1978年释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主席诗句。邹瑜同志留念。舒同。一九七八年五月。钤印:舒同(朱)
来楚生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 30×70cm 纸本释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安处。钤印:初升(白)
舒同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纸本 20世纪60年代初释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旄头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书应刘惠民同志。舒同。钤印:舒同之印(朱)说明:毛泽东此词原作﹁旄头﹂,后改为﹁红旗﹂。
傅抱石 抢渡大渡河 62.7×193cm 纸本设色 1951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辛卯秋,抱石拟稿。钤印:抱石之印(白)
傅抱石 过雪山 62.7×107.5cm 纸本设色 1953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癸巳夏,抱石拟稿。钤印:抱石之印(白)
赵以雄 长征路上的宣传员 190×150cm 油画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田友庄 老兵 134×90cm 油画 1982年 中国美术馆藏
张文源 野菜 108×80cm 油画 1982年 中国美术馆藏
沈尧伊 《地球的红飘带》选页(之一) 连环画 1988-1993年
沈尧伊 《地球的红飘带》选页(之二) 连环画 1988-1993年
沈尧伊 《地球的红飘带》选页(之三) 连环画 1988-1993年
沈尧伊 而今迈步从头越 180×338cm 油画 1975年
沈尧伊 革命理想高于天 185×375cm 油画 1975年
应野平、汪观清 《万水千山》之瑞金纸本设色
应野平、汪观清 《万水千山》之遵义纸本设色
应野平、汪观清 《万水千山》之金沙江纸本设色
应野平、汪观清 《万水千山》之泸定桥纸本设色
王希奇 长征 110×500cm 纸本设色 2009年
应野平、汪观清 《万水千山》之雪山纸本设色
应野平、汪观清 《万水千山》之草地纸本设色
应野平、汪观清 《万水千山》之腊子口纸本设色
应野平、汪观清 《万水千山》之陕北纸本设色
董希文 夜憩水草地 油画
关山月 快马加鞭未下鞍 80×100cm 纸本设色 1963年款识:山月画。钤印:关山月印(白)
周昌穀 毛主席在六盘山 纸本设色 1961年款识:一九六一年,周昌穀画。钤印:周昌穀印(白)
刘文西 毛主席到陕北 素描淡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