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两学一做”重在破解“五不为”

2016-10-26姜昊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干事两学一做问责

姜昊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当前,部分党员在工作中存在的“不想为、不能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等“五不为”现象,如何破解“五不为”现象,关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成效。

一、强化党性修养,根除“不想为”

不想为在工作中的表现就是精神懈怠、动力不足,干事没激情、工作标准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甚至推了也不动;有的混天度日,消极怠工,不思进取,对工作不负责任,满足于过得去、一般化;有的见问题就躲,见责任就推,形成“中梗阻”等,这些都是“不想为”的表现。党员干部只有把想为当作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境界,踏踏实实干事,才能体现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做到不负党心、不违民心、不愧良心,让人生价值闪光,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崭新工作局面。解决好不想为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真正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这样才能警示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宗旨,不存侥幸心理,尽心尽力、尽职尽能多做事、做好事、做成事。

二、强化能力提升,剪除“不能为”

不能为顾名思义就是干部履职能力“退化”。当前,有的干部缺乏看齐意识,平时不读书、不学习,不研究政策,对上级部署一知半解,有的学了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对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无所适从,出现本领恐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的缺乏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会上讲一套、会下做一套,对本单位部署的重点工作合意就执行、不合意就变通等。根除“不能为”,关键在于加强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能力不会与生俱来、从天而降,只能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深入结合实践,把学习培养成一项兴趣,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积细流以成江海,积跬步以至千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注重总结,注重对活动和工作的分析,对失败教训、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提炼,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在历练中总结提升。

三、强化跟踪问责,铲除“不作为”

“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不作为的干部安于现状,看摊子、守位子,推着干、看着干,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有的习惯于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研究具体工作、具体问题少;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干部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自己工作办法不多、思路不宽,有的甚至束手无策,还对别人工作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习近平同志在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干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干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铲除“不作为”现象,要严肃问责,督促必须作为。对虽干事但不干净的要处理,对虽干净但不干事的也要问责。此外,解决“不作为”问题,除了要用问责机制,也需通过教育,从心理上解决问题,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要树立正确导向,要着力引导干部行有所循、行有所止。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提出突出选用“四种类型”干部,即突出选用党性强的干部、敢担当的干部、有本事的干部、有实绩的干部,引导干部改进作风、崇尚实干。

四、强化担当精神,破除“不敢为”

不敢为表现在有的干部不敢担当、怕担风险,在大胆试、大胆闯方面考虑自己多,明哲保身,事事先为自己打算,缺乏干事创业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有的遇到难题绕着走,碰到问题往后拖,稍微担当就能办成的事也不干;有的不敢较真碰硬,本该管好的事情没有管好;有的习惯于当太平官,做老好人,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导致“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不办”的新衙门作风滋生蔓延。能否担当,担当大小,体现了干部的胸怀、勇气和格调。“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形象地说明做官就要履行职责,为民办事,否则就失去了做官的起码资格。古人尚且如此,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担当,在任一天就要负责一天,真正为人民群众作贡献、谋福利。解决好不敢为的问题,就要强化干部的担当精神。只有敢担当,才能视责任重于泰山,把公司党委的部署、本职的责任放在心上,挑在肩上,日夜谋之,全力行之;才能遇到矛盾不上交,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不退缩,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要严格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及时提拔重用那些在工作上敢于担当、敢于负责、能干成事的干部,树立“有为才有位,有位就要有为”的用人导向。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保护那些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

五、强化制度创新,消除“不善为”

“不善为”不同于主观上“不想为”。很多党员干部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但在新形势下,仍习惯沿用老思路老套路工作。许多“不善为”的干部也有干劲,做了大量工作,还把自己搞得很辛苦,但由于不对路子,往往陷于蛮干盲干,最后事与愿违。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就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批示,对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重温这篇著作提出明确要求。其深刻用意,就是要让领导干部在学习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学习掌握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下功夫,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真正解决好“不善为”的问题。制度创新是解决“不善为”问题的关键,而科学的理论指导则是前提和保证。一些干部“不善为”正是因为忽视了党长期以来积累的工作方法和政治规矩,需要重新“回炉”,重温著作、重学讲话,对照改进工作方法。面对新问题,只有坚持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增强领导和决策中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从而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要建立长效机制、竞争机制、监督机制,完善选拔制度,大胆使用能为、想为、敢为的优秀干部,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使不想为者失去市场,无处藏身。

猜你喜欢

干事两学一做问责
问责不缺位也不越位
什么样的人“爱上了开会”
要为干事而为“官”
关键词:督察问责
筠连县:联动问责整治基层干部顽疾
如何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
打前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