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治疗中重度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2016-10-26潘先明段艳丽刘迎春重庆市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重庆合川401520

关键词:合川舌质失眠症

潘先明,张 礼,杨 洋,段艳丽,刘迎春,张 毅(重庆市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重庆 合川 401520)

电针治疗中重度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潘先明,张 礼,杨 洋,段艳丽,刘迎春,张 毅
(重庆市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重庆 合川 401520)

目的 观察并探讨电针治疗中重度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4月到2015年10月期间在重庆市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进行诊断治疗的中重度失眠症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排除治疗中脱落7例,最终纳入观察对比122例,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122例患者分为电针组62例与常规针刺组60例,采用电针治疗中重度失眠症的为电针组,采用常规针刺的中重度失眠症的为常规针刺组,两组均取四神聪、风池、神门等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天,连续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与PSQI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三个疗程后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电针组PSQI(5.90±3.10)分远远低于常规针刺组(10.63±3.65)分,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电针组总有效率90.32%远远高于常规针刺组75.00%,差异明显。结论 电针与常规针刺四神聪、风池、神门等特定腧穴可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提高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且电针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

中重度失眠症;针刺疗法;电针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失眠症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据WHO研究全球失眠状况显示,约占比27%存在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满足的现象[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应用于临床的镇静催眠药或诱导睡眠剂多种多样,如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它们具有作用强与起效快等优点,同时易引发成瘾等不良反应[2]。考虑到中医治疗能有效减低副反应,因此,本研究选择2014年4月到2015年10月期间在重庆市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进行诊断治疗的中重度失眠症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针灸予以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4年4月到2015年10月期间在重庆市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进行诊断治疗的中重度失眠症患者129例为调查研究对象,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合并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躯体或器质性疾病,使用心脏起搏器,滥用药物或酗酒者,妊娠、哺乳期妇女,晕针或其它不能耐受针灸刺以及因任何原因未完成实验患者,治疗过程中脱落7例,最终纳入观察对比122例,其年龄介于18岁到79岁之间,每周三次以上且连续失眠超过一个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评分介于11~21分之间,均符合中重度失眠症标准,在征求患者意愿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122例患者分为电针组62例与常规针刺组60例,采用电针治疗中重度失眠症的为电针组,其中男16例,女46例,比例为0.35:1;年龄最小25岁,年龄最大76岁,平均年龄(47.32±3.70)岁;病程1个月月到12年,平均(2.63±0.62)年;采用常规针刺的中重度失眠症的为常规针刺组,其中男15例,女45例,比例为0.33:1;年龄最小26岁,年龄最大75岁,平均年龄(48.13±3.85)岁;病程2个月到13年,平均(2.79±0.71)年。经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不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s)

分组 n  性别(例)  年龄(岁)  病程(月)男女最小  最大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电针组 62 16 46 25 76 47.32±3.70 1 144 2.6±0.6年常规针刺组 60 15 45 26 75 48.13±3.85 2 156 2.8±0.7 年

2 治疗方法

电针组:按照《腧穴名称与定位》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定位并电针四神聪四穴,风池与神门双侧,共8穴。具体电针操作方法如下:患者采取端坐位或俯伏坐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苏州产东邦牌0.25×25 mm(或40 mm)一次性无菌毫针,插入时保障头皮与针身约15度倾斜,定位并采用1.0寸毫针对准四神聪穴,快速插入至下层的帽状腱膜,同时针尖沿着百会穴方向水平刺入约0.65寸。待到达目标穴位后,以每分钟150次到200次的频率捻转针体,使患者有局部紧胀感;风池穴用1.5寸毫针,向下颌尖方向刺入l.0~1.2寸,手法宜轻柔和缓,局部出现紧、麻、胀、重为度;神门1.0寸毫针直刺0.3~0.4寸,以得气为度。采用英迪KWD-808-Ⅰ电子针灸治疗仪,四神聪导两组(前后左右正负交叉),同侧风池(连正极)与神门(连负极)导一组,总共4组腧穴;选择等幅连续波,频率2~4次/秒,刺激量以患者有明显感觉但无不适为宜,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常规针刺组取穴及治疗方法同电针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三个疗程,每个疗程治疗十次并相隔两日完成。

3 疗效判定标准

3.1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一天与治疗后第二天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评分,按照(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计算减分率。同时结合1993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判定失眠症状的标准,将减分率大于等于75%且临床表现为夜间深沉睡眠至少6小时或达到正常时间,醒后精力充沛的判定为治愈;将减分率介于50%到75%之间且临床表现为睡眠深度增加,睡眠时间增加至少三小时的判定为显效;将减分率介于25%到50%之间且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睡眠时间增加不到三小时的判定为有效;将减分率低于25%且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失眠加重的判定为无效。

3.2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数据并以百分数表示,研究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三个疗程后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电针组PSQI(5.90±3.10)分远远低于常规针刺组(10.63±3.65)分,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电针组总有效率90.32%远远高于常规针刺组75.00%,差异明显,详见表2、表3。

表2 电针组、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值比较(±s分)

表2 电针组、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值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电针组 62 15.81±2.76 5.90±3.10  <0.05常规针刺组 60 16.12±2.83 10.63±3.65  <0.05 P>0.05  <0.01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 论

失眠症在中医学中属“不寐”、“失寐”、“不得卧”范畴,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据《景岳全书》记载:“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即是说纵使导致患者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但若调整安神,定能转不寐为寐。中医认为,与失眠相关的穴位主要有经外奇穴神聪、足少阳胆经腧穴风池、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三大穴。神聪紧邻膀胱经或位于素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络肾贯心,中医通过针刺四神聪穴,起到开窍醒脑与安神益智等功效;风池穴连通脑与阳跷脉,古文《奇经八脉考》与《难经二十八难》均有记载。同时,现代医学指出颈上交感神经节交通于与风池穴相连的颈神经后支、枕大神经分支以及枕小神经分支,中医通过针刺风池穴,兴奋相关神经,最终调整颈上交感神经节,起到疏风通络与清利头目的功效。颈上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与松果体细胞联系密切,可通过作用于松果体细胞治疗患者失眠症状[3];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又心主神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鄢”《索问·灵兰秘典论》。故针刺神门穴具有宁心安神、开郁散结之效。现代医学研究:针刺神门穴能通过调节中缝背核组织中5-HT和5-HIAA含量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4]。

据病理学诊断,大脑异常兴奋或抑制,存在调节功能失调时均会引起失眠症状。电针代替手法运针,能够进一步加强针刺效应。据有关研究报道:去甲肾

按患者为年轻男性,事业家庭工作繁重,每每借酒麻醉自己,压力大,肝气不舒,肝郁化火,患者本属属于痰湿型体质,长期饮酒,就能助湿生热,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湿从热化,形成了湿热阻滞的状况,故舌质红,代表内热重,苔黄厚腻也是内生湿热的表现,在这个案例当中,只要紧紧抓住舌脉,即可辩证,每获良效。

咳嗽 患者韩某,女,92岁,2014-11-12日就诊,刻下:咳嗽,吐白色泡沫痰,咳嗽时腰酸背痛,舌质红,苔黄腻,辩证为痰热型咳嗽,方药:炙麻黄10克、地龙20克、瓜蒌皮20克、法半夏10克、黄连6克、干姜5克、五味子6克、细辛3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补骨脂20克、千年健20克,7付水煎服,日一付,每天两次饭前30分钟口服,7剂患者舌苔好转,白色泡沫痰好转。

按患者为老年女性,年势已高,每到天气变化,情绪波动时感冒,并且立即演变为以咳嗽为主,咳重时致使小便出,不能自控,本案患者因受凉而感冒,但随着病情的演变,入里化热,舌质红,苔黄,痰仍以白色泡沫为主,故用小陷胸汤去其舌苔,用小青龙汤温化蠲饮,效果显著。

心悸 患者汤某,女,58岁,有风心病史,二尖瓣重度狭窄,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三尖瓣反流,刻下:心悸,上楼爬坡明显气促、气累,口唇发绀,舌质红,苔黄腻,口服地高辛片、螺内酯片、呋塞米维持,为缓解不适症状以及西药的并发症,患者欲用中药改善生存质量和逐步调整利尿剂带来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辩证为:心阳不足夹痰热,方药:锻珍珠母20克、瓜蒌皮20克、法半夏10克、黄连6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生熟枣仁20克、百合20克、远志10克、桂枝10克、桃仁20克、炙甘草30克,7付,水煎服,日一付,每天两次饭前30分钟服用,7剂后患者心悸症状明显缓解,舌苔转正常,患者要求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以便少用西药。

按患者中老年,过去有风心病病史,长期为疾病所困,口服西药并发症多,为求生存适量和避免西药的副作用转而求助中医,不想效果良好,本案患者心阳不足外加病理性产物痰热,同样只要我们抓住舌质红、苔黄腻即可用小陷胸汤,去除痰热,这同样也使得心阳得以尽快的恢复,达到血脉通利,紫绀消失改善缺血缺氧情况。

呃逆 患者张某,女,39岁,有8+年溃疡病史,曾查出HP+,刻下:呃逆,耳鸣、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辩证:痰热阻滞中焦证,方药:瓜蒌皮20克、法半夏10克、黄连6克、磁石20克、朱茯苓20克、神曲10克、旋复花10克、竹茹10克、白芨20克、蒲公英20克。7付水煎服,日一付,饭后30分钟服用,每天两次。

按患者中年女性,长期溃疡病史,脾胃运化转输吸收功能较差,致使中阳虚损,脾虚助湿生热,日久郁而化热,逐渐促成了目前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的结局,最终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出现呃逆、耳鸣的临床表现。患者口服7付后,呃逆大减,去掉旋复花、竹茹,加枳壳,继服14付后患者耳鸣消失。

R256.23

B

ISSN.2095-6681.2016.12.051.03

[项目名称] 重庆市合川区科技项目

猜你喜欢

合川舌质失眠症
合川脱险
他笑了
神门、三阴交配伍对失眠症睡眠质量和血清GABA、5-HT的影响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针刺治疗失眠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红肉蜜柚在合川引种的表现及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