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年:笔下春秋
2016-10-25魏淑文吴亚
魏淑文 吴亚
他的长篇纪实小说《女战俘的遭遇》、长篇小说《大撤退》及与人合作的长篇小说《皇城根》、电影剧本《车水马龙》等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影视作品,他就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赵大年。
老舍先生写给他的亲笔信说的一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那就是“谁想当作家都好,那就拿出货色来!”他的长篇纪实小说《女战俘的遭遇》、长篇小说《大撤退》及与人合作的长篇小说《皇城根》、电影剧本《车水马龙》等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影视作品,他就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赵大年。
赵大年 1931年生于北京,满族,毕业于南开中学。1949年参军。历任部队文工团员、文化教员、助理员。北京农机研究所秘书,北京市农机局技术员。北京作协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成为北京市作协驻会专业作家,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职称,现任北京市作协名誉副主席。
从名门之子到“文艺学徒”
赵大年是名门之子,祖上是满清皇族的王爷爱新觉罗·肇浩,到了他的父辈,这支子孙已随祖上名字谐音,改姓为赵。赵大年幼年生不逢时,6岁沦为小难民,可幸运的是父亲在大学当教授,母亲在小学当校长,知识家庭赋予其良好的遗传基因。
日寇的侵华战争,带给中华民族巨大的灾难,也给赵大年带来苦难的童年,随父母加入百万难民潮,徒步湘桂大撤退,颠沛流离中见过饿殍当道,哀鸿遍野,吃过草根树皮,钻过山洞……未成人已跑遍大半个中国。日寇投降那年,饱经流亡的赵大年第三次回到校园。重庆的南开中学是名校,校规极严,学生一律住校,平时只能在校园里学习,只有星期天准出校门,这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推行的“校园主义”,目的是在围墙内保留一片安心读书的净土。每逢周日或节假日,赵大年和许多离家远的同学,除了到嘉陵江游泳外,就是一头扎进“三联书店”“立读”。所谓“立读”,即靠着书架一看就是大半天,忘我而不知饥渴,像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文史书籍,为他日后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赵大年天生一副好嗓子,酷爱歌咏和话剧,在校园很快崭露头角,不仅牢固占据了学校合唱团的男中音位置,而且出任“一二一(学生)剧团”的团长,演出过曹禺的名作话剧《雷雨》。
1949年重庆刚解放,南开中学两百多名高中生立志“投笔从戎”,校园里掀起一股参军热潮,满腔爱国热血的赵大年冲在前面。
参军后,赵大年在文工团任歌剧演员,所在部队先在湘西剿匪,不久跨过鸭绿江,开赴抗美援朝战场。赵大年在朝鲜战场出生入死四年,荣获四枚银质军功章。战斗之余,他和战友们还留下了“随军图书馆”“文艺学徒”等耐人寻味的故事。
朝鲜战争中敌军掌握制空权,每天出动数百架次飞机,企图破坏志愿军补给线。为躲避敌机狂轰滥炸,部队常常夜行军,白天隐蔽在山上或树林里,时有战斗间歇修整期,尤其是躲在坑道里待命出击,有时连续两三天乃至七八天……赵大年把这些可贵时间都用来读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几十万字长篇小说,仅一天就读完了。当时他每月10万元(旧币,相当10元)津贴费,除了买牙刷牙粉外,全部汇给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邮购部,专人户头,书店定期寄来新书目录,选中书名前划个勾,再寄回。部队军邮系统邮件免费,不论部队转移到什么地方,即使是无名高地的战壕,新书照样能收到。通过购新书,他随身带的书像滚雪球越来越多。书越攒越多,快背不动了,再也无法轻装,而且不光赵大年,其他学生兵也买书,几个人私下商量,干脆组织小型随军图书馆,鼓励文化低没买书的战友借阅,唯一条件,行军时大家分担书籍重量。紧张而动荡的抗美援朝战地生活,也是他重要的学习期,除了排练节目和战地慰问演出,忙里偷闲读了二百多册文学名作。书带给赵大年和年轻的战友多少憧憬与遐想,增添多少温暖与力量。
1953年冬季,以贺龙、老舍为正副团长的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来到抗美援朝前线。老舍告诉军政委:“我有个侄子是志愿军”。很快,赵大年与老舍见面了。原来,赵大年的父亲与老舍同是满族,拜把子兄弟,赵大年称老舍为二爹(即二叔)。赵大年高兴地说:“朝鲜停战了,上级动员我们这些参军前的高中生回国考大学,我想读中文系,将来当作家。”谁知,话没落地就挨了一通批评,二爹要赵大年先当好“文艺学徒”。老舍回国后给赵大年来信说:“谁想当作家都好,那就拿出货色来,我已经55岁了,不是还要到朝鲜来向志愿军学习么?大年,你还年轻,真的喜爱文学,就不要脱离火热的斗争生活。”从那天开始,22岁的赵大年决心当好“文艺学徒”。一晃儿,六十多年过去,赵大年创作了近千万字的文学作品,不乏精品,确实给国家和人民奉献了独家“好货色”。老舍先生当年质朴的一句:“拿出货色来”,对所有作家,至今依然如雷贯耳。
不畏挫折,愈战愈勇
1958年在反右派补课时,赵大年因平时喜欢独立思考和直言不讳的 “怪话”,被内定为“中右,控制使用”,被迫离开热爱的部队,作复员处理,回到原籍北京。他本想考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却因档案有“控制使用”字样,被拒之门外,想发挥所长到文化部门工作,尽管二爹老舍先生积极为之奔走呼吁,却没有单位敢于接收被定为“中右”青年作家。他指望以文学创作为生计,写了稿子因没有单位盖章,无处发表,只好以爱人的名字投稿,生活一度陷于困境,饱受一年失业之苦。万般无奈,赵大年鼓足勇气给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彭真同志写信,如实反映情况,很快得到彭真同志批示,他终于被分到地处北郊新建的市农机研究所当办公室秘书,开始自学四年农机专业的课程,文革中被下放京郊平谷县劳动,美其名曰“缩小三大差别”,其间不得已忍痛割爱,文学创作被迫停笔二十年。
赵大年的前半生虽经历曲折,却从不向命运屈服,且愈战愈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赵大年心底蛰居多年的青春梦想,1978年恢复了文学创作。当时他全家蜗居于一间住房,每当晚上从单位下班后,两个上学的女儿忙于做功课,妻子正准备考职称,仅有的一张桌子容不下八只胳膊打架,他只好让出来,把创作时间推迟到晚上十点至凌晨两三点,每天从不间断,星期天也不休息。作为满族后裔,他有感于八旗子弟后期的没落无能,发表了《公主的女儿》中篇小说,引起社会热烈反响,荣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一等奖,并搬上银屏,改编成电视剧受到观众好评。他对北京的城门,胡同,牌楼,小吃,吆喝声……感情笃厚,把挚爱融进作品,发表了一批京味浓郁的文学作品,凭着深厚的创作实力,他47岁调入北京市作家协会,51岁成为驻会专业作家。
只有饱经风霜的人,才懂得温暖的价值。专业作家赵大年不敢有丝毫懈怠,倍加珍惜焕发出的创作青春,每日伏案爬格子,笔下风生水起,写出人间悲欢离合,从夜半思考,到迎接黎明的曙光。在朝鲜战场作为文化教员下连队时,赵大年恰巧是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所在部队的团小组长,罗盛教烈士牺牲时的情景及此后系列的传奇事件都亲闻亲见。在板门店谈判交换战俘时,作为志愿军代表译员的赵大年,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斗争。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志愿军战俘们已在一次次假交换中受尽摧残,当他们再次面对不明真假的交换场合时,仍然有人会冒着再次被欺骗危险,坚定地高喊“回祖国去!”赵大年把这一切生动地描写出来,发表了在国际文坛引起轰动的长篇纪实小说《女战俘的遭遇》。
几十年厚积而薄发,他如鱼得水,一发不可收拾,且多次涉猎影视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呼声,文学作品根植于生活沃土,引起广大读者强烈共鸣。赵大年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大撤退》等6部,中篇小说《公主的女儿》《二七八团》等20部,短篇小说《女帮办》等,电影剧本《模范丈夫》《并非一个人的故事》《车水马龙》等,散文集《人生漫记》《西三旗》《青春无悔》等,各类作品脍炙人口。长篇小说《皇城根》(合作),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45周年征文佳作奖。改编成电视剧本(30集),当这部电视剧播出时,创下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日本出版的《现代世界文学全集》对中国作家赵大年单设一章,评介了其描写满族生活的多篇作品。赵大年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
赵大年古稀之年依然精力旺盛,性格开朗,有个“正、静、松”三字经调整法:举止端正,为人心正,办事公正;闹中取静,以静制动,静思已过;放松身体,松弛躁心,轻松精神。他活用这三字经,宛若一副心脑清醒剂。他还曾被中央电视台聘作兼职节目主持人,这节目是“语林趣话”,赵大年应邀拟了宣传词:“语林趣话,博古通今,雅俗共赏,妙趣丛生。成语典故,字词寻根,千古文采,智慧结晶。男女老少大家看,全球华人都喜欢。中华故事天天讲,语言宝藏共欣赏。”他认为汉语是极丰富的矿藏,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中大量成语典故,是前人智慧结晶,没有生动的历史故事,谁也编不出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成语。弘扬中华文化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赵大年对这种兼职乐此不疲。
市作协会员、海淀区作家协会理事魏淑文原与赵大年并不熟悉,2003年某天,怀着忐忑不安心情敲开赵大年的家门。进门后,她赶紧自我介绍。赵大年客气地让她坐在窄小的门厅椅子上。魏淑文紧张地连忙把自己即将出版的书稿递过去,请他为这部小说集作个序,很担心被对方婉拒。谁知,赵大年一口应允,声音洪亮地对她说“我看过你的第一本书,读过你的散文,尤其是描写修鞋匠志愿军大叔的那篇,写得很感人,你在朝鲜留学过?”两人之后的聊天中,谈到《女战虏的遭遇》。因为赵大年毕业于南开中学,会英语,当时板门店谈判的时候,他被选中做了翻译,经历了整个谈判过程,目睹了坚决要求回国的将士们,他们对祖国及人民忠诚,从而写出《女战虏的遭遇》,引起了挺大的反响。“啊——《女战俘的遭遇》是您写的?”魏淑文激动地说,太悲壮了!女战俘遭受到的非人折磨无法诉说。她们有的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大义凛然,有的不但遭受敌人的折磨,回国后还遭到亲人的精神摧残……他们聊着关于朝鲜的话题,很快就熟悉了,之后,赵大年为魏淑文这部小说集,写了一篇精彩的序。
近年北京市宣武和西城两区合并,宣武区作协也改为西城区作协,赵大年依然如故,热心参加每年举办一届的“丁香诗会”,依然重视扶持有需求的业余作家,依然在文友聚会时抖个幽默的包袱。赵大年用倾注了真诚感情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赢得了读者和观众的口碑,用无私关爱和真诚扶持,为文学需求者雪中送炭,成为北京业余作家的良师益友,深受文坛学生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