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 重创 参与

2016-10-25周惠琴

教育界·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预设教材同学

周惠琴

2016年4月份,我参加了江苏省2011版初中思品学科新课标培训会。通过报告会、课堂教学观摩,教学沙龙等形式的培训,我受益匪浅,也颇有感想。

情境一:《敞开心扉学会沟通》教学片段

播放视频略《委屈的不言》(因为误会,不言被同学们怀疑偷了东西,不言很受委屈)

师:你有过被误会的经历吗?

生1:被老师怀疑作业抄袭。

生2:……

生3:小学时,同桌的语文书没了被怀疑是我拿的,老师找我谈话。(学生有些难受的不想说了)

师:后来呢?

生:第二天在桌底下发现了。

师:那你是被误会了。(同时示意学生坐下)

师:不言被同学误会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生答略)

启示

课堂教学生成到底从何而来?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是教师最好的教学点。后现代教学论提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重创造反预设”,生成性教学就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学生感兴趣事物的及时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的教学形态。它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计划的执行,也不是学生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之处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如上述这个片段中的师问与生答中,我们不难发现该学生被同学和老师误会了,虽然后来知道事实了,但会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阴影?这个学生会不会因为这个事情心理产生偏差?这就是从师问生答中生成的潜在问题,教师应把握时机及时跟进疏导学生,比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与同学和教师沟通等。这样既有实效性,又围绕重点解决了问题,这也必然会成为课堂精彩的闪光点。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做了教书匠,教学一切都预设好了。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或学生答的和预设的有偏离,我们的教师也会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或还是会按照预设好的流程走下去。这种教学形式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的,不管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就得不到培养。所以我们的教师千万不要做课堂程式的搬运工,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而忽视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我们要做一个机智的教师,善于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有效。

情境二:小品《沉默的不言》

不言性格内向,不善于与老师交流,有什么问题也不主动说,老师通过这个小品引导学生分析不言与老师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之后不言考到一所新学校,远离父母,可是在与父母一起时对父母的关心不在意,还会顶撞父母;在新学校与同学相处时,不言又遇到了同学的误会,不言很委屈,他该怎么办呢?

启示

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呢?作为一个睿智的教师,教学应该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上述课的施教者明显对教材进行了重整合,再创造。本课时教材从“难以打开的心锁(心理闭锁)—寻找一把金钥匙(与父母沟通)—与朋友交往”这样一条线展开,而本节课施教者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不言这个人物,通过不言的三个片段将整个教学环节贯穿起来:《沉默的不言》着重解决师生关系交流与沟通;《思念的不言》重在突破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委屈的不言》重点帮助学生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沉默的不言》突出师生相处与沟通,教材本身没有特别强调师生沟通,而事实上如何与教师交流、沟通是目前学生急于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点源于教材,但是教学情境则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本身教材只是为了统一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规范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制定的一些实施课程的媒介。教师如果一味迷信教材,就会约束了教师的创造性以及学生的创造性。

情境三:苏教版八年级(下)《做个成熟的消费者》

活动:成熟的消费之星

第一关:消费初体验

师:你对有的同学拿饮料当水喝怎么看?

生:不好,容易长胖。

师:很好。

……

公布第一关成绩

第二关:消费再判断

视频播放(学习宝典的广告)

师:你对这则广告怎么看?对这个宝典怎么看?学生交流。(此时用时已有30分)

师:我们身边的消费陷阱有哪些?学生几人一组写在小木版上,然后各个组逐一交流。(用时近8分钟)

公布第二关成绩(此时已近下课)

第三关:消费终决选

(此时已到下课)选出每组的消费之星,然后让每个学生在其中评出班级消费之星。整节课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教学预设。

启示

学生行为上动起来了才是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了吗?从上述片段中看出,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调动学生参与,每个环节都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很想充分突出新课改的理念,但是在活动的控制与调节上明显存在问题,以至大大超出了教学时间。那么活动设计与学生参与性之间是不是一定成正比?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动起来了就表示他积极参与了。其实学生的参与有静态的和动态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比如讨论、举手发言、朗读、参与活动等,隐性的如倾听、思考、默读等,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也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必须通过显性活动习得,所以教师应该就教学内容运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迎合某些观点而走向片面。就教师来说,既要关注显性参与的学生,更要关注隐性参与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才是大多数,不要因课堂表面的喧闹迷惑了我们。

情境四:课堂教学评价

师:你对有的同学拿饮料当水喝怎么看?

生1:不好,容易长胖。

师:很好。

生2:没有营养。

师:不错。

生3:不利于健康。

师:很好。

生4:……

师:不错。

………

启示

教师对学生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什么?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既要适时、适度,又要注意评价语言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比如上述课中教师评价语言多为“好”“不错”,这样的评价语言虽也有一定的激励性,但它不可能对课堂气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听多了这样的评价,也会失去获得欲,那么这样的语言评价也会失去其激励功能,显得多余。所以教师的语言评价要多样性,用语言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抓生成、践重创、重参与是笔者参加省2011版初中思品新课标培训的主要几点感想。

●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学生成从学生的生成性问题而来,抓住生成,用心用情去教,课堂就会闪光。

● 教学不能“走”教案教材程式,不能一味完成预设,否则就会脱离学生实际。

● 生成动态性课堂势必要求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活动,重新创造性地运用好教材,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发掘素材开展教学。生成动态性课堂还离不开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不能仅以课堂表面的热闹来评定,学生除行为参与外,更为重要的是思维的参与,这样学生的思考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

● 动态的课堂教学还在于教师灵活恰当的评价,教师利用好评价语言的魅力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体会教学的艺术,构建更和谐、更具生命力的课堂。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就会少些生硬,少些程式,多些实效,多些灵动。

猜你喜欢

预设教材同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