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展小学语文习作练习
2016-10-25马蔚兰
马蔚兰
【摘 要】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课程之一,运用支架式的教学理论,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在实践体会中学习作文创作。本文就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小学语文 习作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支架式的教学理论可起到十分有利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搭建和引导,激发出学生的习作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去实践和体验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引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首先,由教师搭建支架,引领学生进入到语文习作当中。所搭建的支架有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工具支架、范例支架和图表支架等。支架的建立必须要紧紧围绕着作文课的主题,且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相关。教师可先通过询问,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教师要通过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分析学生习作情况,从而更好地确定支架的建立方式。在进行支架设置时,教师要尽量做到分层设置,由浅入深,逐步推进,以保证所建立支架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生进行习作之前,教师可依据习作题目来设置支架。如在学习《春》时,教师首先可以以询问的方式来让学生表达出对春的印象,有什么特殊的标志,是否喜爱春天等。
支架式的教学方式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习作能力,教师将学生引入其中,在完成教学后,还应立即将支架撤出,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他们产生过盛的依赖心理。
二、 深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所谓让学生进入情境,即教师在建立支架后,带领学生进入到支架所营造的情境当中,将学生知识与创设情境产生互相作用,以激发出学生的习作热情和积极性。此种习作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切身的实践与体验中学习作文创作,打破传统,探索和发现新的习作方法与知识。
三、 提升,锻炼学生习作能力
通过支架教学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时,作为支架搭建者的教师便可以慢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然后发挥小学生们的无限想象与创造能力,这是学生独立习作的开始。比如在写《乐》这篇作文时,教师可提前询问学生什么让他们感到很快乐,具体是什么事,有哪些细节,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如此,可以使学生自行去留心并记录下身边让自己感受到快乐的事情,以此作文。
学生在走出课堂探秘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与同学或教师一起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思维能得到活跃,同时还能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学会分享的品质,这对整个课堂气氛的活跃都很有帮助。当然,协作学习应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地位与发言权,在某位学生的言论不被大家重视,甚至是忽略时,教师要及时做出引导,保护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看法与期望获得认可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