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育心,着眼学生的一生发展
2016-10-25尤迎九
尤迎九
摘要:基于学生心理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无锡市羊尖中学在“育人育心,发展为主,着眼一生”核心理念的引领下,明确建设思路,落实经费投入,完善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造了集心理课程研究、心理教学资源开发、心理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心理课程基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地;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88-04
无锡市羊尖中学在“育人育心,发展为主,着眼一生”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借助专业的心理软硬件建设,打造了集心理课程研究、心理教学资源开发、心理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心理课程基地。它通过积极心理环境的营造,心理课程的研发和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真诚分享,感受心理之美,体验心理魅力,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学习动力,并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同时,通过专业的体验式培训,提升教师的心理资本,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心理支持和技术指导。
一、心理课程基地建设动因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0%以上,且比例还在逐年提高。由于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风俗习惯、学习基础等方面差异较大,给我们的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一是这些学生流动性较大,给班级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也让学生缺少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二是这部分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或内地农村,基础薄弱,加上学习和行为习惯差,导致他们中的大多数学习成绩相对落后,没有成就感。三是这些学生家庭学习环境较差,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孩子的学习动力。四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生存压力,平时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导致孩子心理营养不良,埋下了心理问题的祸根。解决好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健康发展和心理潜能的激发,还能为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当时,学校只有专职心理老师1人,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需要吸引更多老师投身心理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在多年的学校发展中,学校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本潜能型课堂”教学模式等特色项目,建设心理课程基地,对于深化学校特色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它适合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出了“从教学管理走向课程管理”的理念,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已形成了排入课表的固定课程(摄影、航模、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课题研究等)和主要利用课余时间的非固定课程(心理剧本创作比赛、课题研究、剪纸、小制作、撕贴画、锡剧等),真正做到了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推向“常态化”和“一体化”。
2.“生本潜能型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学习的有效促进,提出“教学育心”主张,倡导“生本潜能型课堂”,这样的课堂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人本关爱、以生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人的发展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二是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学科教学活动是师生主要的精神生活,教师的师德水准、教学态度、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没有师生心理相融、互动的和谐人际关系,就不会有高效的教与学质量。我们践行“重视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化解学习心理障碍,创设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教学“育心”新主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宰课堂。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
基于以上情况,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培养,积极开展心理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当时我校稳定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首要事情。2013年江苏课程基地项目启动,我校果敢抓住机遇,申报江苏省心理课程基地,2013年8月成功通过审批。
二、心理课程基地建设目标
(一)构筑多种平台,营造“人本关爱”的积极心理氛围
一是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通过打造“人本关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课堂“育心”文化,优化学习心理环境,展开学习心理辅导与训练。二是创新课堂教学,孕育教学“育心”文化,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激发学生潜能。三是突出建设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年级文化、班级文化,如绿地、房屋及各种温馨寄语,赋予建筑物、橱窗、板报等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四是创办《羊中心育报》,编写学生《心理辅导手册》、《心路》读本等。五是建设心理微型剧场,让学生在欣赏积极心理影视剧中吸收积极心理能量,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六是引入心理室内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抗挫力和合作意识,进一步唤醒学生的心理能量。
(二)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打造“生本潜能型课堂”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教师虽然在理念上已经有所更新,但还存在着课堂开放性较差、创新意识不强、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重形式少活动、学生缺乏相应的心理体验等问题,更谈不上潜能的激发。因此,实施本课程基地建设,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拓展水平。我们将以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和开发学生潜能为目标,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心理素养,更要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能量,拓展学生的心理视野。我们秉承“人本关爱、以生为本”和“发展为主,激发潜能”的新理念,倡导体验式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的同时激发内在的心理潜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力求实现从“知识传授型课堂”向“生本潜能型课堂”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