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挑花传承与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10-25黄敏黄扣凤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敏,黄扣凤

(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武汉 430072)



黄梅挑花传承与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敏,黄扣凤

(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武汉 430072)

摘 要: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民间流传的一种刺绣工艺,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与开发对我们认识历史、传承文明、保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开发民间工艺等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文章通过调查黄梅挑花传承和开发的现状,分析了现存的问题,如保护措施比较单一乏力、手工艺人的严重缺乏、原材料短缺、缺乏文化品牌形象、开发主体还比较单一等,探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如政府政策支持、在当地发起活态保护园、以家族传承为基础保护和开发、在高校、研究机构进行数字化保护、文化创意设计开发、行业与企业方面进行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运作等等。

关键词:黄梅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文化创意

挑花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湖北黄梅县的黄梅挑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黄梅挑花以元青布为底,使用五彩棉线在经线和纬线交叉的底布上挑制,形成色彩绚烂、立体感强烈的团。据传,黄梅挑花最早起源于唐代末年,与明末清初发展成熟,一代又一代中国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使得这门技艺日臻完善。黄梅挑花色彩组合明快、图案构想精巧,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使其具有浓郁的民俗以为和强烈的地方特色。1938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以及1956年波兰“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上,黄梅挑花先后获得金奖。凭借其良好的装饰效果,1967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也选用黄梅挑花作为窗帘、沙发布装饰。

黄梅挑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采取保护措施是我们正确认识历史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来展现其历史价值的。”通过黄梅挑花的图案,我们可以了解到黄梅当地人民过去的生活方式,研究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生活,传统信仰,思维习惯,风土民情等,进而丰富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一、黄梅挑花现状

黄梅挑花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近年来,这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又被人们重识。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保护传承继而被开发利用,成为颇具潜力的文化品牌。但手工技艺与现代工业社会的矛盾同样也影响了黄梅挑花的传承与发展。由于黄梅地区学习挑花工艺的年轻人日趋减少,使得这门技艺濒临失传。

2012年,武汉市“高龙博古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在汉阳区正式开园,包括黄梅挑花在内的几十种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此集中展示。黄梅挑花的国家级传承人石九梅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一边传播非遗文化,一边开发新的样式,除了已有的挑花服饰、壁挂等载体之外,还紧跟潮流,在手机套、电脑包、挂饰上加入了黄梅挑花的元素。

利用传承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推广,能够吸引各界的关注与扶持,但也使得传承人脱离原地,处于全新的环境,受到各方面的干扰。传承人忙于开发,但囿于种种局限,往往力不从心。非遗保护与开发在现实层面问题重重。

二、黄梅挑花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因此在保护过程中不能做封闭式的圈护,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而离开保护的开发,也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中失去原真性,失去它的价值。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一)保护和传承中的问题

1.官方对黄梅挑花的发展非常重视,但保护措施还比较单一乏力

近年来国家对非遗领域已经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投入很大,黄梅挑花传承地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些诸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放代表性传承人政府津贴等有效措施。但从总体上来说,由于缺乏科学详细的保护规划以及全面系统的遗产保护措施,黄梅挑花的保护与传承仅仅局限于理论宣传与号召,着重于发放代表性传承人政府津贴,这种单一而乏力的保护措施,虽然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但相对于保护的实际需求,只能说是九牛一毛。

2.手工艺人的流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关键还是在于传承人的传承与保护。但是在工业社会,传统的手工艺在生产效率上完全不占优势,完成一件大幅成品至少需要耗时几个月,即使能售出,艺人收益也很低,生产也就难以维持。石九梅母子曾经收了50多名学徒,但不到几年,徒弟们纷纷离开外出打工。黄梅挑花的传承虽然不到后继无人的地步,但是传承人的数量确实严重缺乏。

3.原材料短缺

作为优质棉产地,发达的手工纺织业生产的土布,给挑花工艺提供了大量原材料。而如今,由于农业结构的变化,造成了原材料的严重不足。手工织布、染料以及棉线的短缺严重影响再生产,可谓“一布难求”,而普通的布和线带来的不同质感将严重影响挑花的效果。

(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文化品牌形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跟其它物质产品的经营一样需要进行高层次的市场运作,要有“商业包装”,树立品牌意识,与时代结合进行创新。最初的黄梅挑花以农家女自产自用为主,使黄梅挑花跨越自用物产转向商品,需要各种因素的推动。目前市面上的黄梅挑花产品主要集中在对原有的非遗产品的简单复制或者进行体量变化的基本层面,还在初始的尝试阶段,略显粗糙,又没有强有力的文化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与附加价值,因此黄梅挑花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相当的竞争力和效益性。

2.传统图案、花色与现代流行文化缺乏对接

黄梅挑花的图案主要来自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戏曲小说人物、花卉动物、文字诗词、日常生活,寄托着过去底层民众的情感。在色彩上,一般而言,黄梅挑花采用深蓝色、黑色作为底色,基本骨架为白色,主色则是大红、桃红、和粉红,配以橘黄和淡黄,整体色调比较深沉。由于文化断层和西方文化的冲击,现阶段我国普通民众对传统图案色彩的审美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文化重构的过程中需要现代设计的引导,与流行文化对接。

3.开发主体还比较单一

目前黄梅挑花的开发主要是传承人及其家族在孤军奋战,企业、行业参与度很低。这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的“异人”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必须由不同的主体分头进行,传承人负责原汁原味地传承,开发商负责新产品的开发。当然,一些高校也已经参与到开发的过程中,湖北多所高校对传承人在理论研究、品牌形象、原料提供等方面都提供了很多帮助,但市场开发的主体——开发商没有大力参与进来,缺乏企业的资金支持,黄梅挑花的产品不能大量生产,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黄梅挑花文化传承与开发的对策研究

(一)政府政策支持

黄梅挑花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利用行政手段,从根本上为黄梅挑花的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

第一,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把握黄梅挑花文化,制定文化保护的科学规划,再拟定全面详细而具体的保护措施,把工作落实到细微之处。同时,成立相关机构,研究黄梅挑花文化深层次的内涵和精髓, 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的理论保护体系。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强化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文化自觉度,从而使黄梅挑花的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提升,如将黄梅挑花优秀作品进行巡回展览,利用国家、省举办的各种节会进行展示、销售。

第二,不能反客为主、越俎代庖,政府机构只有推动、鼓励、扶持、监管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而无直接处置这些遗产的权力。就黄梅挑花的传承而言,作为传承主体的挑花传承人应该在这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结合当地各种文化资源,建立活态保护园

活态保护,有别于主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用文字、音像、视频等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式保护,强调在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文化环境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民众生产生活过程相融合。

以家族为基础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有效的保护方式。以家族为中心,依靠家族传承、自然传承和师徒传承,使黄梅挑花的形式与精神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黄梅挑花能否世代相传,关键在于教育培养一代代的黄梅传承人。传承人将技艺传给家族的后代,让其自小耳濡目染,长大后再进入高校学习文化经营管理相关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黄梅挑花文化才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

当地政府应发起活态保护园,建立黄梅挑花文化保护基地。从棉花种植、纺纱到织布、刺绣,活态保护园从源头上保证每个环节的原生态。除了全国闻名的黄梅戏之外,黄梅县还拥有黄梅禅宗祖师传说、文曲戏、岳家拳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可以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开展农耕文化、宗教戏曲文化的人文体验式旅游。

(三)高校、研究机构投入科研、培养专业人才

随着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等新技术的兴起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有了新的途径和方法。[9]高校及研究机构也可以研究黄梅挑花图案、针法等数字化保护,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利用新兴的交互技术实现跨越时空的交互,在还原挑花技艺、产品、环境原貌的同时,多角度展示黄梅挑花艺术。

高校还可以介入文化创意设计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以及艺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对于黄梅挑花我们可以进行:一是挑花图案的创意开发, 除了对体现了黄梅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图案进行再设计,还应该结合流行文化,为当代人设计出时尚、有文化底蕴的图案。二是挑花品种、体量、式样的创意开发, 创造出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挑花产品。

(四)行业、企业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运作

黄梅挑花进入市场,开发的关键,是对当前文化现象及文化内涵的把握和发现。因此,开发黄梅挑花文化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刻揭示和传统文化的宣传很重要。黄梅挑花的内涵相当丰富,但迄今为止,其产品并没有大规模地走入市场。

我们可以借鉴重庆壹秋堂夏布坊的营销案例。重庆壹秋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为载体,创办“壹秋堂”夏布艺术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集研发、生产、制造、营销为一体。“壹秋堂”设计的夏布产品,题材丰富,产品种类涉及艺术品、工艺品、家居饰品等方面,在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不失别致而新颖的时尚品味与价值,被广大追求个性、崇尚品味的消费者所接受。

在黄梅挑花产品的开发,也应该进行更高梯度的挖掘。如在保留挑花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对其材质(挑花的布料)与量(挑花的面幅)进行同步改造。也可以“去粗取精”,在保留黄梅挑花精华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开发,如对挑花图案进行重新配色设计等。而最高的境界则是挖掘黄梅挑花的文化内涵及文化性格,对产品进行更深程度的开发。例如以挑花的针法为主题开发智能手机游戏,利用当下流行的人机交互方式让大家更能领略到黄梅挑花以及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美。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祖辈的生活方式,并将其传承、延续,这不仅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避免“文化断流”,还有利于唤起民族的文化自信,让我们真正摆脱西方的“舶来品”控制。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黄梅人民的辛勤努力、传承人家族的精心传授与发展、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科研保障、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运作,黄梅挑花文化一定能够发扬光大,更加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曹刚,李海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下的旅游开发——以湖北“黄梅挑花”文化旅游为例[J].中国商贸,2011(13).

[2]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黄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黄梅挑花[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8.

[5]评论员.活态传承 活在当下[N].中国文化报,2012.06.11.

DESIGN AND EDUCATION
设计艺术教育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Huangmei Open-work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HUANG Min, HUANG Kou-feng (School of Urban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folk craft, etc,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uangmei hand-stitch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protection is weak, serious lack of craftsmen, shortage of raw materials, lack of culture brand image, development main body is relatively single, etc., discusses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he government's policy support, in living condition to protect local by garden, on the basis of family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digital prote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cultural creative design development,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rket oper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huangmei edi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ving state protection; cultural creativity

基金项目:2013年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3225);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黄梅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2014年武汉大学自主科研学科交叉类资助项目(2042014kf0255);2015年武汉大学教学改革建设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实践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3-0124-03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州传统糕点的视觉审美及其文化创意研究
文化创意与街区营造的互动发展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