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节令玩具衰落和价值流失成因探析

2016-10-25田映霞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手工艺

田映霞

(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南京 320000)



中国传统节令玩具衰落和价值流失成因探析

田映霞

(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南京 320000)

摘 要:中国传统节令玩具作为一种民间习俗的物化代表,深深地植根于传统的农耕手工文明。玩物情怀的演绎,折射的是中国民众独有的情感、智慧和审美理想。面对以科技、工业、市场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腐蚀,传统的节令玩具将何去何从。传统节日的式微、传统手工艺的陨落以及心灵慰藉和精神归宿功能的泯灭,综合导致了传统节令玩具衰落和价值流失的悲剧,从而使其由一个表征传统的“审美意象”渐变为现代视野下的一个独特的“反思意象”。

关键词:节令玩具;节日习俗;手工艺;价值流失

节令玩具是指在特定节日里的应时玩具,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令玩具承载的是民俗文化的记忆,它不仅蕴含着浓厚的节日意蕴,而且有些还成为了某一地区、某一时代的传统节日的象征。从工艺角度出发对传统节令玩具的“造型实体”进行表象层面的研究是一条线索,然而从它的背后或边缘去探究驱动这种“实物模式”的历史境域,并对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做出合理的逻辑判断已成为研究的另一条重要的线索,文章将着重从后者出发来探析中国传统节令玩具逐渐衰落和价值流失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节令玩具之根—农耕文明的瓦解,传统节日的衰微

中国传统的节日民俗是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族群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经验积累,自然的神性造就了四时的季节转换,它虽不可侵犯不可亵渎,但古人却可以用独有的智慧去解读它,并从中得到馈赠。中国传统节日的设置体现出了中国独特的时间生活法则,它与农业耕作和自然季候节令完美契合,体现的是人类群体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所谓“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也。虹霓彗星者,天之忌也”。每个时令的关节点对应着不同的气候,“圣人与四时合其序”则意味着古人能实时调整农耕的生活内容、生产方式以及日常的生活。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既具有自然性,同时又具有人为的主观性、社会性、经验性。法国的克洛德·拉尔也认为,中国人具有异常丰富的时间表达方式和某种渗透其语言及整个生活的时间概念和时间体系的逻辑。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在总体的现实语境中,传统节日的文化环境出现了根本的改变,民众对传统节日文化出现了无意识的忽略和冷漠。加之节日经济和西方节日的冲击,使得民众对节日文化的深层情感体验出现了断裂。这必然导致与传统节日民俗有关的“实物模式”,如传统道具、法器、乐器、工具、玩具、饰品等相关器物面临着濒危的险境。

传统的节令玩具作为节日民俗里屡见不鲜的艺术形式和象征符号,与节日文化的深层关联导致了其对传统节日的深度依赖,传统节日衰微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传统节令玩具的保护和传承。以宋代七夕节(或称乞巧节)盛行的泥玩偶“磨喝乐”为例,是一种依附于乞巧民俗的节令玩具。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时,每年的七月初七,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有用“磨喝乐”供奉牛郎织女的习俗,以此来寄托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情感,祭祀完成之后,会把“磨喝乐”分给儿童作为玩具。由此可见,宋代出现的“磨喝乐”玩偶最初是以乞巧仪式中的乞巧物出现的,它凝结着古代妇女对智慧和灵巧的期盼,是“巧”文化的直接表象,能够在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现实社会生活中实现价值回归。虽然后来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磨喝乐”逐渐演变成一种小型的泥塑玩具,并出现了专门的作坊区集中制作,但其文化内涵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近些年,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衰微和对其文化内核的扭曲解读对传统节令玩具的传承和创新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源于农耕手工文明经验下的乞巧文化的核心主题“巧”已经淡出了现代人的视野,乞巧节日的文化本质可以说并没有在现实社会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传播,甚至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质疑;另一方面,节日商业化传播的步伐比文化传播的步伐要快得多,且更加的深入人心,只有很少民众会追溯节日的渊源。时代的转变可能导致节日传统被冠以新的内涵,但理清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脉络和核心精神,才是提升节日文化的价值所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以中国传统特色实物模式来烘托节日的气氛,以表现节日的内涵为主旨的节令玩具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节日符号,应该被重新界定。

二、中国传统节令玩具之柱—传统手工技艺的陨落

中国的传统节令玩具大多是寄托在传统手工技艺的技术框架之下,如中秋节令玩具的兔儿爷的泥塑和彩绘工艺、春节节令玩具空竹的竹木空竹制作工艺等都非常的严谨繁琐。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有过对北京地区兔儿爷的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老舍生动的描写反应了民间传统艺人丰富的想象和工艺的精巧。另外空竹制作传人张国良制作的空竹就有17个步骤(截板、锯竹筒、内粘、修活、锯竹片、外粘、磨口、扣盖、车活、修口、缠麻、车轴、上轴、灌胶、找平衡、打磨刷漆、装饰)。对于传统节令玩具而言,艺人的手工技艺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实物的品质高低。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的生存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传统手工技艺的陨落成为了合理的历史必然,更何况是在对手艺一直存在着蔑视的中国。一方面,大工业使得手艺人的生存空间急剧变小,现代产品物美价廉,数字产品的细致入微、人性设计更是俘获人心。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来的“匠作制度”,手艺人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是在当代,也存在着被人轻视的境遇。纵使“非遗”政策的出台,挽救了一部分传统手工技艺,似乎还呈现出了表面繁荣的迹象,然而却远不及历史的高度,由于传统生活的丧失而逐渐衰落的势态并没有根本的改善,加之传承的断裂、商业利益的驱使、文化修养的缺失、文化自觉的不自信等综合因素的制约,使得手工技艺不能实现本质的嬗变以适应中国目前文明发展的实际境遇。

对技术的图腾崇拜愈显,人的灵性就愈弱;物的价值愈显,人的价值就愈弱,现代文明情境中呈现着普遍的二律背反。另外以理性为特征的技术文明对人的存在价值的挑战,使得很多的现代人被无形的焦虑所笼罩,人们将实现“人性复归”的希望寄托于艺术。这种寄望突出体现在对手工技艺支持下的艺术的关注,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以著名的节令玩具北京的兔儿爷和济南的兔子王为例:2010 年9月15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吴冠英" 吴冠英设计的崭新兔儿爷形象发布并推广为“北京中秋形象大使”,其原因一则它是极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号,可以为节日增添喜庆祥和的气氛,二则它具备玩赏趣味的特性,且承载着京城百姓的独特信仰和浪漫心性;2010年10月,“周氏兔子王”被列入济南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4年济南兔子王成为第三届非遗博览会吉祥物,其原因是它蕴含着济南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中秋信仰。但这些相对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令性玩具,都只是杯水车薪,它们总体面临的机遇相对很狭小。在前工业时代,人们凭借双手实现与自然的互动。而现代“机械手”的介入使手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动摇,对工业文明的反感与对手工文明的眷恋的相互交织,始终是人们解不开的心结。手工技艺的现代境遇决定着其不可能再反向穿越到手工业时代,犹如当初的威廉·莫里斯对冰岛传说时代或手工业行会的无尽眷恋依然不能摆脱以技术理性主导的文明框架一般,对此,人们应当有理性的认知和判断。然而,手工技艺作为人类文化的调节力量,需要被重新唤醒以照射工业文明的暗区。

三、中国传统节令玩具之魂——心灵慰藉和精神归宿功能的泯灭

“民俗艺术描述了民间文化及其创造者的生活图景,展示出人们在历史上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愿望和实践,它给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认识价值,更重要的是活的人生、活的理想、活的历史。”这一阐述恰恰展示了整个民俗艺术的核心精神,节令玩具作为民俗艺术的一种实物形态,自然脱离不出总体的民俗精神,它无形中体现的正是下层民众积极乐观、尚美向善的主流意识、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至善至美的精神旨归。与此同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象征符号和烘托节日氛围、创新节日的有效物质载体,它还蕴含着人们对于生命健康追求的人本精神;对自然神性的崇拜心理;以及民间的独特的信仰体系,这些文化内涵作为传统节令玩具的灵魂和精神价值核心,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以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端午节应时玩具布老虎为例,起源于古人对于虎图腾的崇拜。著名的民族学家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提到,虎图腾源自伏羲且早于龙图腾。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期,自然灾害强大与人自身的脆弱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虎却是自然界中的强者,它勇敢无敌且极度护崽,遂人们将其视为生命的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到了先秦还出现了关于虎的神话传说,《山海经》里便有神荼、郁垒驯服虎群,制服恶鬼,保护东海渡朔山上桃树的故事记载,于是虎便成为坚强、勇敢的象征,同时被祖先视为了神兽。由此可以看出,由布老虎这一节令玩具折射出古人对于虎的独特信仰是以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于自然和疾病等的非理性认识为基础的,这种信仰无形中成为了古人的一种心灵慰藉和精神归宿。然而伴随着农耕文明的瓦解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和生命机理的理性认知和解构阐释,使得这种信仰文化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始的本真信仰失去了现实生活层面的映像。有些人甚至不将这种传统视为一种民俗文化,而将其看为是一种迷信的行为。信仰体系的崩溃、心灵慰藉和精神归宿功能的泯灭使传统节令玩具如同失去了自己的魂魄。另外,新生代因为新的时代特性无法体会节令玩具原始的精神价值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结语

历史的发展不可能是单纯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充满着偶然、非理性和衰变。因此,文明进化中充斥的反叛性力量对传统事物的腐蚀性不可避免的发生,腐蚀程度的深化意味着传统事物消失的进程。然而传统作为一种权威形式,在历史的变迁中需要被不断的保存、肯定和培养。艺术的基本品质,即是对现实的控诉,对美的解放形象的乞灵,正是基于这样一些方面,艺术在这里超越了它的社会限定,摆脱了既定的言行领域,同时又保持其势不可挡的存在风貌。鉴于此,中国传统的节令玩具作为传统节日民俗的象征符号,其艺术品质和艺术精神不应当被时间和空间所消蚀,而是应当在新的时代美学话语构成的新模式、新力量和新的审美态度下,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新的姿态展示新的文明成果和文化价值。

注释:

① [法] 克洛德·拉尔﹒《中国人思维中的时间经验知觉和历史观》﹒载加里·莫迪《文化与时间》[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1﹒

② 张紫晨﹒《张紫晨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论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17﹒

③ 马尔库塞﹒现代美学疑析[M]﹒绿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7﹒

参考文献:

[1] 吕品田.动手有功——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手工劳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 李松、张士闪.节日研究特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3] 陶思炎.民俗艺术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4] 马尔库塞.现代美学疑析[M].绿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5] 张紫晨.张紫晨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论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 加里·莫迪.文化与时间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 张安.当代传统节日精神内涵流失成因探析[J].文史博览,2014﹒

[8] 孙发成.宋代的“磨喝乐”信仰及其形象——兼论宋孩儿枕与“磨喝乐”的渊源[J].民俗研究,2014﹒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An Analysis about the Decline and the Lost of Valu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easonal Toys

TIAN Ying-xia (School of Fine Arts,Nan 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320000,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easonal toys,as physical representatives of folk customs,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nd handcraft civilization。The connotation of the playthings reflect unique emotion,wisdom and aesthetic ideal of Chinese people。Facing the corrosion by modern civilization which takes technology,industry,market as its core,where will the traditional seasonal toys finally go?The reasons including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handcraft,and the lost of spiritual function,may account for their fading and even less value。Meanwhile,it gradually becomes a introspection image under the modernity vision from a aesthetic image representing tradition.

Key words :seasonal toy; festival customs; traditional handicraft; the loss of value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3-0121-03

猜你喜欢

手工艺
产业化下非遗手工艺文化创新生态研究与实践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临夏市牡丹元素手工艺作品选登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嘎玛:扎曲河畔的手工艺之乡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