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对青年政治思想的影响

2016-10-25张永红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新丝路(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政治

张永红(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对青年政治思想的影响

张永红(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学术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论点、新问题、新观念,进一步丰富了民族主义的内容,拓展了专家学者研究的领域,对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有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之效,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青年的政治思想状况结合起来认真加以研究和分析,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思想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强大,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国际社会已经坚持把中国当成一个现在的超级大国来看待。中国人民个体的主体意识与整个社会的主体意识也都变得越来越强。回答“我是谁?中国、中华民族是谁?”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个主体身份问题的关键就是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以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与忠诚为基础,围绕着中国如何尽快现代化而展开的思想情结或政治思潮。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现代性”增强,选择合适的民族主义建设“明智的民族主义”,或者说在中国打造成熟的“政治民族”才是最重要的。

民族主义;政治思想;机制构建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已经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不仅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而且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思想建设具有很强现实指导意义。理论上,研究中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提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论点、新问题、新观念,进一步丰富了民族主义的内容,拓展了专家学者研究的领域。实践上,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青年的政治思想状况结合起来认真加以研究并对青年政治观念变化情况的剖析,这对引导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1-2]

一、国内外关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概况

1.国内研究述评

观国内论著,特点有:(1)从内容上看,研究多集中在对当代中国民族义的起源、成因、因境、发展走向等方面,而对其性质、影响与作用方面探讨不多,特别是没将其与青年政治思想相结合来进行研究;(2)从研究方法上看,注重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而对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重视不够;(3)从学科结合上看,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多学科相结合明显不足。

2.国外研究述评

通观国外研究状况,研究视角独特、方法新颖,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因掌握资料有限且欠实地考察与实证分析,不仅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而且个别结论有失偏颇。

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

1.概念界定

概而论之,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是“阶级论”,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突出强调民族主义的阶级性特征,认为它是资产阶级特有的民族观,是资产阶级看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二是“效仿论”,受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的规约,一味地盲从西方,仅是对西方学者各色民族主义定义的改头换面,既没有体现中国民族的特色,也缺乏应有的新意。所谓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指泛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群体成员以民族认同为基点,以民族情感归附为纽带,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以追求民族利益、维护民族尊严为指向的意识形态或实践运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有时表现为心理状态,有时表现为意识形态,甚至还体现为这种观念形态影响下的实践运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是多种因素复杂媾和的结果。[3-4]

2.泛起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国踏上改革开放的路程,亲西热、“出国热”迅速席卷全国。但是亲西方的愿望和向西方学习的激情并没有改变西方国家对华的敌视态度,西方经验也没有解决中国的突出问题。面对残酷的现实,国人亲西热的心态悄然生变,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西方产生了怀疑甚至质疑。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政政治治等各项改革的深入,中国面貌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浮出水面,而且更加突出和具体。

3.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

客观地说,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精神文化中居于非主导地位,但其蕴藏的潜力却不容小觑。人们尤其是当代青年面对诸形色的民族主义思潮倍感迷茫,或趋而从之,或刻意避之。种种迹象表明,重新泛起的民族主义思潮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在理论上不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逐步走出病态民族主义的误区,让植根于当代中国特定语境下中的民族主义实现转向,逐渐走向温和、务实理性,形成适合中华民族特点、具有自身特色的健康民族主义。

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对青年政治思想发展的影响

正面影响:(一)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利于培育和提升当代青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社会发展的期待和对民族生存状况的担忧意味着一种更具责任感的爱。强烈的责任感要求当代青年审视自己民族国家的历史、正视社会现实,以理性批判的精神痛下兴利除弊之决心,要求人们忠于自己的的祖国,甘愿为祖国服务、奉献。在这个意义说,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起到了重新强化民族意识之效果,有利于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提升;(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引发了当代青年对中国现代化的反思。当代青年立足于本民族利益,极力维护自己民族国家的利益,对外争取独立发展的平等机遇,对内抑制肆无忌惮的精英主义,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激起了当代青年对独立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对内重视普通民众自由、民主,反对精英自由和精英民主,对外要求“我族”与“他族”平等,反对别国干涉中国事务。

负面影响:(一)病态民族主义对抗性思维扭曲青年政治思想,过激言行致使国际环境复杂化。病态民族主义的过激言行,不仅无助于中国良好国际形象、和平使者的树立,反而损害了国家间关系,引发国外民族主义的强烈反弹,是对和平国际环境的最大破坏;(二)病态民族主义非理性、情绪化倾向会使当代青年丧失理智,引发极端政治行为。青年的担忧与抱怨无限积淀,幼稚的心理天平终将失衡,转而被野心家所利用。在野心家的怂恿下,当代青年可能丧失理智,站到民族、国家利益的对立面,做出一些影响社会稳定或破坏祖国统一的极端行为。

四、如何构建民族主义视野下青年政治思想的引领机制

1.确定好引领青年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

引领青年政治思想,更重要的是,从利于国家民族发展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青年心理接受特点,自觉遵循民族主义发展规律,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国族民族主义,统领其思想意识中的混杂观念,强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并纠正种种错误认识和思想偏向,防止给西方国家别有用心论者以某种口实。

2.建立好引领青年政治思想的有效机制

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影响下,为使青年政治思想发展不致偏离正常轨道,既需要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创新,增强理论的内在魅力和社会感召力,更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引领机制。

五、简短结论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勃兴于冷战结束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及学术歧见,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理论探讨远不及实践层面,因而指导实践有限。就理论层面而言,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缺乏系统、比较稚嫩;就实践层面来说,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影响下的实践运动不够理性。既便如此,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对人们民族精神的培育提升、中国现代化的反思及独立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却是不容质疑的。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规律,合理引导其未来走向,是当前学术研讨的题中之意,只有在内涵上彻底突破狭隘封闭的种族或文化局限,注入经传统转化而来的,更为开放的现代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政治内容,中国的民族主义有希望成为现代工业化运动中的动力资源和精神砥柱。学术界应该继续加强以下方面的深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不论作为社会思潮还是实践运动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个“烫手的山芋”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二)基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双面性”效应,应当主动回应、科学引领;(三)针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对青年政治思想的正面、负面影响,应当构建科学而合理的引领机制。

[1]刘宏周.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与现状[J].湘潮(下半月)(理论),2014,11(3)55

[2]周佩鋆,余庆东.试论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法制与社会,2014,10(17)71

[3]沈惠平.海外学者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J].贵州民族研究,2015,9(4)78

[4]陈学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2(1)56

B089

A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民族政治
我们的民族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