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的战争与和平发展趋势的思考

2016-10-25张宏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南京210045

新丝路(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阶级和平战争

张宏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南京210045)



人类的战争与和平发展趋势的思考

张宏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南京210045)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

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是整体发展,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伴随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在演进着。战争抑或者是和平的界定,不能用人类关于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轻易定论,战争更多时候比和平更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但在人类前进的事业里,和平才是必然,但却如共产主义一样遥遥无期。当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将目光投放在天空,准备新一轮的战争量变,但不公平的秩序已根深蒂固,世界在有望迎来更大和平的同时陷入了更大的战争。战争与和平的正比关系,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无法克服不公正秩序的回应。就人类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而言,不足以将战争与和平的联系彻底割裂,在很漫长的历史里,我们将继续生存在和平与战争共存的时代。

战争;和平;二战;冷战;缘起缘灭;国际秩序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政治家们,都睿智地发现,冷战后的世界也并没有安宁下来,依然不时地被战争所惊扰。虽然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各种各样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却越演越烈。这里的战火刚刚熄灭,那里的枪炮声又隆隆响起。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世纪的武器库并没有因为两极对峙的结束而缩小,反而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呈现出增长之势。当这个世界还有将近数十亿人口因贫困而急需救助时,全世界的军费开支却依然在节节攀升。信息化时代的新科技被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用以发明各种各样效能、威力大大超载机械化的信息化武器,正在铸造一种更加强大、也更加高效的战争力量,推动着战争形态信息化。这些现象正在提醒着人们,战争依然随时带来破坏和毁灭。如何才能应对随时而至的战争?实践证明能为战争提供合理分析和应对策略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等理论研究战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而在随后的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阶段,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在领导革命战争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实践中,相继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曾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战争起到过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以全球化的大视野,科学地、历史地观察战争,进一步揭露战争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中国发展的历史与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并未过时,它不但能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做出清晰准确的判断,并且能对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面临的战争威胁以及和平外交实践战略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平与发展决定着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与方向,反映着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中国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需要对当代战争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首先既需要对战争威胁究竟来自何方作出正确判断,其次需要对当代战争之源进行深入剖析以达到科学认识。同时,如何使中国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地发展、和平地崛起等一系列重要基本理论问题得出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认识,为遏制战争、制定国家的外交政策进行战略筹划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一、和平的维护和争取

人和动物最大的共同点是对利益的追逐。“猛虎留班氅,义士遗青名”这句话的意思绝不是仅仅停留在建功立业的决心,而内在的含义是“猛虎就是因为毛皮才会被打死,人就是好逐虚名才会送命。”利益这根杠杆,当失去了维持“天平”平衡的机能,原有的和平局面便会被打破,新一轮的战争便会开始,而在战争中追名逐利的胜者也会成为新一轮和平局面的主导者。和平与战争的更迭重复便形成了规律,在古代或许表现为一个朝代的更迭,在近代则是国家之间的争霸大业。

和平是人类的共同愿景,尤其体现在下层劳动人民身上。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一场战争足以毁灭无数个这样脆弱的家庭。战争只会带来血仇,而这血仇很多时候也必须以更大的血仇回报,彼此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除非等到战争一方的利益集团彻底地被打败。大多数人都坚持所谓的和平是在战争之下的产物,而和平在发展的同时就孕育了战争的危机。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产生以前,原始氏族社会是一个“绝对和平”的社会,阶级出现以后,阶级斗争是一个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造就的阶级社会必然存在的历史现象,一切阶级社会都不会存在永久的、绝对的和平,阶级社会的和平是由国家暴力维系的“相对和平”,人类社会的“绝对和平”再次出现只能在于消灭阶级,从而也就不存在阶级斗争与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和平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也是人类自古至今极力维护和争取的理想的状态。但是,人类社会的战争却是一直难以避免,战争与和平始终相互交替地存在着。在阶级社会里,战争起源于私有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当阶级斗争、国际斗争还没有发展到尖锐化的程度,还没达到需要采用暴力来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的时候,就一般被称之为和平时期。但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阶级斗争就会愈演愈烈,人类社会的和平时期就会被战争给打破和中断。人类在利益发展的状态下背离了“大同社会”,强者统治弱者的不公平阶级体制形成,自此,对抗便积累在和平中,只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将其发泄。[1-2]

二、阶级利益的战争

当统治阶级强大时,它会采取战争的形式与其他阶级斗争,从而达到本阶级的独裁统治地位,然而,当统治阶级力量薄弱时,它会希望尽量延长和平来为自身争取把握统治的机遇。因此,当一个更加先进的阶级依赖战争战胜了旧阶级,这就是所谓的发展,也因此,为了让人类社会向着共产主义下的“绝对和平”前进,战争是比相对和平更能推动发展的力量。

利益的存在让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级,而利益分配不均是阶级社会的重要社会表现。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不仅仅是适用自然进化领域的观念,而这种阶级利益的对抗在生产力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同时也演变成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领域,逐步发展为更大范围内、更加激烈的战争。世界大战的存在标志着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利益协调世界和平进程的失败,人类的战争从国内向国际方向演变,此时的战争已不再是局部地区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而是全世界人民对不公正国际秩序的对抗与不服从。[3-4]

三、现在和平的发展与坚持

在当下,战争是绝对的,和平是相对的,我们虽然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社会里,但战争的因素正在和平里准备着量变,也在准备着在新的机遇下实现质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情感都逃不过一个“利”字,公平失去了价值,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情感会向更加尖锐的方向发展,人类和平的愿景最终会被打破。但我们庆幸战争的存在,让人类社会总体上是向更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一个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的时代里,世界人民的正确道路仍旧是坚持和平发展,但危机从未消除,也不可能消除,战争的隐患我们要预防,但我们对战争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层面上,而是要关注在特定历史时期下战争是否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的进步。乱世出英雄,或许只是乱世里蕴含伟大的一个方面。

四、战争尚未终结,和平仍需努力

这句话是对当代世界人民在通向人类光明前途的共勉,然而,当战争发生时,我们也要发挥战争在人类历史上的革命作用,让战争成为为和平而战的理由。二战迄今已是七十年的光阴,冷战迄今已是二十几载,然这世界上的人民依旧活在一个不算太平的地球,我们所谓的和平里潜藏在很大的战争隐患,或许在霸权主义的刺激下随时会迸发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进入了海洋时代,而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全球化进程,我们就必须为这样的时代负责,更要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承担责任。

世界近代史中,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雅尔塔体系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其实质是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这一形势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才发生变化,世界格局由两极化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战争的根源往往会在和平里积累,而和平也会从战争中得到量化积累,二战虽是战争,但其让和平有了更深的发展;冷战虽是和平,却使这个世界进入了危机的状态。战争与和平的逻辑关系需要用辩证的思维来判断,但是,把人类的前途交予战争,毕竟是很冒险的举动,因为战争会将事物引向极端,而和平的改革是我们能够解决问题的有利途径。

新航路开辟以来的重大难题是国际社会能否建立让全世界人民共享利益的国际秩序,但是,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无法解决,在不同的时期,强者总是通过秩序的建立来实现对弱者的统治、剥削以及控制,这是引发国家利益对立冲突以及战争危机的根源。利益的天平始终是不平衡的,而时代的选择总是眷顾强者。我们需要的这一不公正秩序的关键就在于人类坚持发展的方向。

无论是二战,还是冷战,国际体系中的强者总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出路,这些探索或许会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上的阻碍,也可能会成为人类迈向光明未来极有意义的成就。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千年,二战、冷战已是历史,然而,展望人类发展的新世纪,今天的大国崛起,已不可能再走那种依靠战争打破原由国际体系来争夺霸权的老路,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来构造今天的世界,如果用不切实际的征服幻想来鲁莽从事,都将是一种时代的错位。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主题,沿着这条新路,人们开始表达新的愿望,寻求新的答案,中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国。或许,关于理想的大国,永远不有一个固定和统一的答案,可以说这些是世界人民的愿望,却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实际,也可以说这是人们的思考,却也越来越接近真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考,成为世界人民在21世纪取得的最有关建意义的成就,这些成就发出的光芒,无疑将会照亮中国乃至全世界未来的行程。

世界多极化将会是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我们不可能依靠法西斯建立的独裁统治,也不能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构建的两极世界,更不能是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则意味着在不公正的国际秩序下,全球化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而美国霸权主义正会抓住这一点,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从而实现构建单极世界的目标。可人类的发展决不能走强国规划好的道路,更不能接受霸权主义对世界的重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各种“中国威胁论”也随之甚嚣尘上,它们在事实上是外界施加给中国的一种负面形象,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壮大后的担忧。对此,中国应积极作出回应,把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的总特征,在与全球化下相适应的前提下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能够预见未来的世界,不一定是赤旗的世界,我们在未来虽然不能完全消弭战争,甚至无法阻挡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但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们会顺着海洋时代这一时代发展方向走出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建立公正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完成全球化时代人类发展的任务。

二战、冷战等一系列的人类战争与和平史深深地告诉我们:“战争尚未终结,和平仍需努力!”开创未来的时代我们正在路上。[5-6]

[1]种明富.21世纪初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展望[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23(2)65

[2]赵万须,翟清华.论毛泽东关于战争胜负的主要决定因素观点[J].党的文献,2013,7(6)88

[3]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2

[4]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2

[5]赵万须.对毛泽东战争与和平理论及实践的几点认识[J].党的文献,2015,12(3)70

[6]黄迎旭.毛泽东对中国特色国防现代化道路的探索[J].毛泽东研究,2015,8(5)90

D068

A

猜你喜欢

阶级和平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
战争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