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什么都爱女排

2016-10-25

新传奇 2016年34期
关键词:顽强拼搏郎平中国女排

我们为什么都爱女排

女排精神是什么?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而郎平的解读是: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成为标杆不仅仅是因为运动成绩

北京时间8月22日,2016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马拉卡纳赛场,中国女排VS塞尔维亚女排,最终中国3:1战胜塞尔维亚夺金,时隔12年再次攀上世界之巅。

2016年夏天的里约八场球,三负五胜,先低迷、后逆袭、终夺冠。强者运强。四分之一决赛逆袭巴西、半决赛“复仇”荷兰的两场比赛看起来惊险、刺激又有一丝幸运,而这背后是郎平苦心钻研、女排姑娘们奋不顾身的结果。看来,是时候再论论,“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了。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中以3:2力克当时的世界劲旅日本队,首次登上女排世界之巅;到2003年,在世界杯的比赛中以11战全胜的战绩时隔16年重夺世界冠军;再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在落后两局的情况下逆转俄罗斯队、时隔20年再登奥运会冠军宝座;再到今天这场比赛,在对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种种优势的情况下,将不可能取得的胜利变为现实。中国女排就是这样一次次演绎着神奇。

女排精神的诞生,首先是因为中国女排的优异成绩,在北京女排原主教练、中国男排前国手石永鸣看来,如果没有那些成绩作基础,中国女排也不可能有那么深远的影响,女排精神也就无所谈起。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男排与国家女排是同期同地一起冬训的,石永鸣对漳州训练基地的艰苦条件还有深刻印象,“不能天天洗澡,1个星期只能洗1次。3个训练馆,只有1个是木板地,其他两个都是沙土地,其中的1个还是用竹子搭的棚顶。”

石永鸣表示,女排精神的另一个特质就是,顽强拼搏并不是建立在傻练的基础上,“傻练可不是拼搏”。据石永鸣回忆,当时女排的孙晋芳、杨希、张蓉芳等队员,在学校里都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这种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学习成绩都好的三好学生,那个年代在运动队并不鲜见,包括当时男排的胡进、汪嘉伟和沈富麟等,也都是学习尖子。

那个时候并不像现在这样,学习不好的孩子才想到走运动员的道路。据石永鸣回忆,那时候,成为运动员是非常光荣的,运动员的选材也往往选的是运动、学习都很好的孩子,因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需要智慧,还需要较强的学习、理解和接受能力。在那个年代,运动员并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名词,而是相反,很多运动员的文化水平都很高,学习能力特别强。

可以说,那个时候,中国女排的队员也是集多种优秀素质于一身的。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国人正在积极面对新的环境、生活和挑战,女排精神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诉求,绝不是因为中国女排在某一个方面的成就,而是与中国女排的整体素质、风貌密切相关的。

女排姑娘们欢庆胜利

能让三代人激动流泪的就是女排了

我们热爱郎平,其实也更多是对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发自心底的认同,经历30年,这股精神被几代女排姑娘传承,又重新定义。

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对于几代人,女排精神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对中国女排的爱能超越了年龄,无论是耄耋老人、年近半百,还是80后、90后。

对于60后、70后和年龄再大一些的观众来说,女排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印记。

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猛然意识到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我们急需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

中国女排承载了这个历史使命。

1981年11月16日,这注定是中国体育史一个被铭记的日子,整个国家仿佛都屏住了呼吸,全国人民都守在黑白电视抑或收音机前,聚焦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国和日本的决赛。

随着一场艰难的3:2胜利,中国女排第一次收获世界冠军,这一天比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为新中国射落第一枚奥运金牌早了两年半时间,整个国家沸腾了。

人群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高呼“祖国万岁!女排万岁!”对于一个跨越了浩劫年代的泱泱大国,这一刻承载的意义恐怕早已跨越了体育本身。

女排精神,成了一代人振兴中华的精神寄托。

而对于很多70末、80后,女排是脑海里长辈们一直念叨着的“五连冠”和“铁榔头”,是著名解说宋世雄嘴里反复播报着的“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孩提时代,女排的故事和经历甚至进入了教科书,即便少不经事,大家也懵懂地知道,中国女排是支特别的队伍。在连续拿下5届世界冠军,包揽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奖杯,这一切都发生在一支运动队身上,长大以后,每一次回眸,更会让人不自觉地心潮澎湃。

而对于很多90后和95后来说,在网络上,“妈妈”郎平和女排姑娘们灿烂的笑容总是能给他们带来正能量,就像郎指导拍摄自己吃泡面的视频一样,女排和新一代的距离正在不断拉进。

对于他们,女排不仅仅是爷爷奶奶甚至父母口中的英雄团队,这些年龄相仿的姑娘只是一个个可爱的个体,他们的同龄人。

《人民日报》曾经用“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为题描述中国女排,这样的标题放在今天可能有些“不接地气”,但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却可以跨越年代,留住时间。

女排之于中国体育,之于中国,或许就诠释着这样的伟大。

女排精神正在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三大球”始终是国人的“痛点”,尤其是近几届奥运会,男排男足缺席、男篮女篮连败,女足差强人意。唯独女排,总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在关键时刻屹立不倒。正如56岁的郎平所说:“中国的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不是说赢了就有女排精神,输了就没有。要看到这些队员努力的过程。”

35年来,女排精神总是与这个国家每个历史发展的节点相契合,女排的顽强拼搏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并且推动着一代代人砥砺前进。

然而,30多年后的今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女排又该以怎样的精神元素去影响新的一代人呢?令人尴尬的是,对于很多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一代,他们对女排精神并不了解,也很难形成感动——新时代的女排精神,除了继续保留振奋民心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与新时代的契合点。

顽强拼搏,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难引起强烈的共鸣。但在石永鸣看来,女排精神的内核,除了脱胎于艰苦条件的顽强拼搏之外,更蕴含着思想与智慧在其中,“人们光看到了女排姑娘流血流汗,其实,善于用脑子打球和运用那些多变战术,才是中国女排成功的基础。这种勤奋加智慧的成功模式,肯定要比单纯的顽强拼搏更容易打动年轻人,也值得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借鉴。”

对于当下中国青少年体质状况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女排精神也可以发挥带动青少年运动起来的积极意义。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表示,受中国女排的影响,排球运动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风靡全国的大、中、小学,至此之后,再也没有哪项运动能像当年的排球那样火爆校园、人人参与。排球在三大球中,是唯一不能个人玩儿的运动,一定需要多人参与,这对于在学校动员更多的学生运动起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是,现在还有多少孩子打排球呢?答案肯定是不乐观的。更不要说让女排精神去影响更多的孩子了。在王宗平看来,30年前,女排精神可以让那一代的学生全员打排球,30年后,在全国青少年体质已到危险边缘,女排精神更需要发挥出引导青年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榜样作用。

一代又一代女排姑娘,传承着女排精神,但一代又一代观看中国女排比赛的观众,也需要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天上”回到“人间”。每个时代,女排精神能够与社会背景契合的元素都不一样,每个时代,也都不可或缺一种像中国女排这样的精神力量。

(澎湃新闻网2016.8.21、《中国青年报》2016.8.21等)

猜你喜欢

顽强拼搏郎平中国女排
聚焦东京奥运会(七)金牌背后的追梦故事
绵阳市:攻坚克难顽强拼搏 人社事业取得新发展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刘作平
郎平:不信东风唤不回
浅议幼儿学足球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请别叫郎平“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