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10-25刘燕
◎刘燕
《心理咨询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刘燕
《心理咨询技能》作为高职高专心理咨询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检验心理咨询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最终归宿。具有鲜明的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特征。本文从《心理咨询技能》的课程设置依据、实践性思考探讨该课程在心理咨询职业技能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性举措
2004年底,教育部公布我国第一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在“公共服务类”中,设有“心理咨询”专业。自此,心理咨询专业伴随我国高职高专的发展迅速成长。目前,心理咨询专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技能训练的难以操作化、程式化的困境。这一困境与心理咨询活动的固有特性有关。第一,跟其他职业活动相比,心理咨询是以人为对象的助人活动,直接指向具有丰富思想、复杂情感的人类心理。与其他以物(或自己身体)为对象的、外显的操作技能不同,心理咨询领域的技能“直指人心”,它更多地体现为心智能力,具有内隐性。第二,心理咨询以“人”为对象,咨询效应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各种技能的效果亦难以评估。第三,心理咨询过程具有保密的伦理要求,完整、真实的咨询案例难以取得。作为心理咨询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心理咨询技能》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咨询专业为例,努力探寻《心理咨询技能》课程改革途径,探索隐性技能显性化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心理咨询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依据和必要性
国家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意见》的要求,近几年,我们从开设课程的内容、开课顺序和课时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目前,心理咨询专业有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稳定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结构经过不断调整,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实践,形成了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训课为主体的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彰显了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技能》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前续课程《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验》为其技能的有效训练奠定了基础;它与平行课程《心理案例分析》、《心理诊断技能》、《团体心理辅导》紧密配合,为职业技能的全面训练相互支持;它的后续课程《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心理咨询实训》、《心理咨询专业见实习》成为检验该课程技能训练的最终归宿,也成为检验课程学习的实践标准。
课程目标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正确的设计理念。根据学习分类理论,笔者认为《心理咨询技能》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认知、能力、情感三大领域。具体来说,知识目标为:掌握系统的心理咨询基本技能,包括咨询关系技能、参与性机能、摄入性会谈技能、影响性技能;掌握几种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咨询方法:即行为治疗基本技术训练、认知治疗基本技术训练、精神分析基本技术训练以及表达性心理治疗;能力目标为:学会使用基本的心理咨询技能;学会心理咨询方法操作的基本程序;能运用心理咨询技能解决一般心理问题,能运用心理咨询技能正确分析严重心理问题;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专业态度;准确有效的专业理念;健康温暖的人格素养。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在技能训练与方法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个人成长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根据《心理咨询技能》的课程目标,本课程在教学设计构成中要坚持“理论够用、突出能力、方法为主、素质渗透”的理念。为全面贯彻这一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到:“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彰显专业培养立足点;“以知识学习为引线”,深化技能训练支撑点;“以案例分析为导向”,检验技巧运用深化点;“以素质熏陶为抓手”,渗透智慧影响着力点。
《心理咨询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性思考
《心理咨询技能》作为心理咨询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信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培养心理咨询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内外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开拓渠道。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既有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时等措施的保障,又有教师的指导。然而,课堂练习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课外练习无疑是课堂练习的重要的补充。课堂教学中加强技能操作练习,充分利用课堂的师生示范、学生练习;利用实验室、实训室、基地的设备和空间,要求学生操作与演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了“学生咨询+个人体验+教师督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心理咨询技能与训练》课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做6次以上咨询,然后以督导的方式报告咨询过程,再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其咨询提出建议。与此同时,加强校外实践指导,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的载体,聘任专职的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利用周末进行咨询助理的实践实训和自身体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他们日后在这些系统中就业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实力打下坚实基础。
拓展课堂,走进校园活动,为推进理论应用建平台。如前所述,本专业的办学定位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类心理服务人才,而大学校园亦是心理服务的重要场所。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活动,开展技能训练。如:要求本专业学生组织、策划、实施一年一度的“5·25心理健康节”和“3·20心理健康周”、编辑《心灵导航》小报,利用心理学实验中心,设立“朋辈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组织。专业学生充分利用“中心”的设备、场所、网络等为需要帮助的各类群体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提供心理测试、心理咨询(面谈、电话、网络咨询)、心理宣泄、朋辈团体辅导、新生心理测试的数据统计等服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及活动。
引导反思,实现协同发展,使学生将专业成长与个人成长紧密结合。一般认为,心理咨询的效果与求助者、咨询过程、咨询师人格三种因素密切相关。考虑到心理咨询职业活动的这种特殊性,我们认为学生的专业成长与个人成长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互为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我们通过多种专业活动,使这两种成长更好地结合起来。第一,指导学生进行心理量表的自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作个人成长剖析,分析自身人格上的短板与缺陷、不足与限制。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反观自我,并从中发现新的视角,产生新的态度,进而形成新的心理重建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整合自己生命成长中的经验,形成更为清晰的自我概念,建立更为稳定的自我同一性。第二,要求学生开展朋辈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在体验心理咨询师与团体领导者角色的同时,实现心理咨询原理、咨询师理想人格的濡染与内化,进而促进个人成长。
《心理咨询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性举措
为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体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本课程全面调整教学方法,实现老师“上”讲台教向老师“下”讲台练的转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如下操作:
案例分析促能力。长期以来,心理咨询过程具有保密的伦理要求,完整、真实的咨询案例难以取得。使本专业的技能训练经常陷入困境,无法准确有效的进行实际训练。因此案例分析法便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方法。我们从心理咨询实践中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设定一些讨论方向,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文字案例在训练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情节性和形象性,学生容易疲倦。相比之下,以影视作品、纪实作品或电视访谈等形式出现的视频案例,因具有强烈的情节性、生动的形象性,往往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在形式上乐于为学生接受。以这些视频案例为素材,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交流,可以实现更理想的技能训练效果,发挥出更充分的技能训练效益。比如在心理咨询基本技能训练中,尝试引入美国的《心灵捕手》作为技能训练的载体,通过影片中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活动训练学生的参与性机能、摄入性会谈技能、影响性技能等基础技能,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准确的专业态度和温暖的人格修养。
角色扮演促反思。心理咨询是以人为对象的助人活动,直接指向具有丰富思想、复杂情感的人类心理。与其他以物(或自己身体)为对象的、外显的操作技能不同,心理咨询领域的技能“直指人心”,它更多地体现为心智能力,具有内隐性。米德的角色理论认为,自我是通过学习、扮演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体验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由学生扮演咨询师或求助者的角色,即兴演绎咨询过程。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与体验心理咨询过程,更加深刻地认同与内化咨询师的角色,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角色扮演重在咨询情境的设定,咨询情境既可以取自他人的案例,也可以源于学生本人的亲身经历。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三个角色,即咨询师、 求助者与观察者,然后再互换角色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得失,分享经验。
团体辅导促成长。华东师范大学的林孟平教授曾经这样说过:“许多人问我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辅导者本身的修养。”这里的修养不是指他们从事辅导工作的技巧和经验,而是指心理辅导教师本身在自我认识、自我成长、个人特质、情感健康、生活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成长。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师的人格修养。一般来说,在心理咨询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略咨询师自身人格的完善,但咨询师的人格修养在咨询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体现为健康的人性观、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文关怀、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专门安排了10课时的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既可以在技能训练中帮助学生重视人格修养的完善,又可以为后续课程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奠定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技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教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整合。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促使学生在团体的助力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推动自我的完美发展。在团体辅导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解决,能够对自己的成长有所感悟、有所促动、有所体验,不断进行自我觉察、自我认知、自我反省、最终达到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经过三年来的教学实践,初步实现了上述的几点“转化”,实施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初具雏形。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实施过程必须付出传统教学模式成倍的时间和精力,任课教师的综合投入大大提高了;学生也感受到在新模式的实施过程里,他们需要思考的东西更多了,特别是不仅要懂原理,还必须懂操作,所学习的知识有了新的层次了。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