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2016-10-25陶家修潘连娇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美育

陶家修 潘连娇

[摘 要]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情感的感染、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关注。美育已成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握好中学语文美育教学,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以美育教育为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以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美育 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13

近年来,素质教育被提上日程。语文教学如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以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这是多年来语文教坛的一个热点论题。语文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课程。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加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与引导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把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去?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又有何作用?

一、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学科美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远远超过其他学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段话阐明了美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行素质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1.选择美的语文教学载体

新编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对培养学生品质、情趣及审美能力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培养出具有高雅情趣和高尚情操的新时代的合格人才,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和育人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数不胜数。其中有着内涵丰富的思想,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弯弓射雕的豪迈,有着“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着“夜阑卧听风吹雨,尚思为国戍轮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和气节……这些或让人神往,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泪下,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而有较高的美学修养对于人的学习和一生的影响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那些优秀的文章就是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典范。只有使学生整个身心都在美的世界中徜徉、熔炼,才能把美的尺度真正烙印在他的身心结构中去。

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可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再现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一幕。通过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或在配音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敬仰、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假如你站在为总理送行的队伍里,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周总理的不舍和哀思?在创设情境后提出以上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更好地感受诗人敬爱总理、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

3.加强审美指导,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库勤曾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而“审美的人”就是要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完善自身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内容,往往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这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其实,中学语文教材中已收集了许多中外名篇佳作,熔自然美、人性美、语言美于一炉。教师可在教学中加强审美指导,让学生通过感受这些美,逐步提高识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例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父子车站离别时的情景,就是一幅优美的人物风景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再现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情形。课文中几句简单的语言描绘,却把一位饱经忧患的老年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关怀生动地表现出来。教学中,通过想象,让学生再现这个画面,感受文中所描绘的亲情美,进而体会这种父爱的伟大,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又如,北朝民歌《敕勒歌》、白居易《忆江南》所描绘的自然风光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自然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这正是人类的向往追求。

4.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感悟自然美

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感悟自然美,使学生的人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

自然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以其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壮丽雄浑美,茂林修竹、绿草鲜花的生机勃发美,珍禽异兽的独特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的排列形式形成的语势节奏及语言重复强化中表达的鲜明感情色彩,从中进行品读指导。

5. 在板书设计中融入绘画美

新颖的板书,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板书设计中融入绘画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接受知识,在愉悦中仿文本习作,毕竟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领会文本和学习写作。

2.有的放矢原则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整堂课的核心任务,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无法回避的环节。但是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思考一系列问题,包括:设计什么问题,提问的最佳时机,提问的对象,学生回答时会出现怎样的答案,如果答案超出预期教师该如何处理等。所设计的问题指向性要明确。

3.先易后难,化整为零原则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只提问几个问题,显然无法达到目标。这要求教师通过备课,吃透教材,理解课标。教师要站在课标的高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整堂课的提问通盘考虑,既要高屋建瓴,又要春风化雨,可以先设计一些简单的、学生容易上手的问题,当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的时候,再提出一些较难的、需要开动脑筋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回答不出来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放弃,而是要抓住时机,将难题层层分解,化整为零。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启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

实践证明,按照此原则设计问题,效果不错。如《背影》一文,可以采用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的提问方式来教学。教师可以先提问:作者写的是谁的背影?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很容易答出——“是父亲的背影”。接着提问:一共写了关于父亲的几次背影?学生便很有兴趣地去文中寻找,发现是“四次”。然后再提问: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都止不住流泪?在具体分析了这些内容后,最后可以顺势利导,提出下面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到深,环环相扣的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4.面向全体原则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们的设问、提问要顾及所有学生,考虑学情中基础好的、一般的、较差的。如果只凭借教师的喜好,专门提问自己喜欢的学生,或者只提问肯配合自己的学生,那么大部分学生都会被排除在教学之外,把这些学生当做课堂的观众而不是主体,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分层次有梯度地进行设计,难度低(A类)的与难度大(B类)的相结合,逐步深入。提问的时候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对A类问题,由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回答;对B类问题,由积极性高、思维活跃的学生回答,努力使整个班级都动起来,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每位学生都能够分享成功的喜悦,每位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在教师的赏识下,学习的自信心得到增强,成绩提高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启发我们,教学中的提问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经过充分酝酿、精心设计的,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位善于设疑的高手。

1.创设情境,探究性提问

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究的欲望强烈,这种心理特点为教学所用,就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提问平淡无奇、直来直去,事先没有预设,事后没有反馈,这样的提问怎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怎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预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引发学生发自心底的思考,才是提问的价值所在。例如,给学生讲授《飞红滴翠记黄山》时,笔者先播放《话说长江》片头,在音乐和优美的画面中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情景。此时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就是介绍黄山部分的解说词,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本文,说说本文介绍了有关黄山的哪些美景?这样以设置情境的方式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文章内容,感受祖国秀美风光。

2.巧设障碍,制造“冲突”,在矛盾中达成认识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心理:越是得不到的,越想得到;如果一切来得太顺利,反而会让人丧失探究的兴趣。学习也是这样,要让学生对每个问题都感兴趣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人为制造些“障碍”,设置些“冲突”,反而会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斗志。要做到这点,关键在教师的教学机智,是不是了解学生,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否知道学生的疑惑,这些都是教师事先要考虑的问题。障碍的设置要巧妙,人为在学生面前竖起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也是不科学的,衡量的标准在于让大多数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譬如,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笔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的母亲姓甚名谁?学生在读完全文之后,才发现,作为儿子的邹韬奋直到写作此文时也只知道母亲的姓而不知道她的名字。这样,学生可以容易地领会到女子在当时的社会毫无地位可言,作者为此而感到痛心,对这样的社会是深深的谴责。这样的问题设置把本文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

3.条条大路通罗马,曲径也通幽

从美学的角度看,曲线的东西更耐看、更美。课堂提问也是如此,有一位青年教师常常在笔者面前感叹,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么简单,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回应?进而怪学生“懒”,好像责任全在学生身上。笔者听了他几堂课,发现他在课堂提问环节,设计的问题都是直来直去的,说教味太浓,怪不得学生“懒”得理他。问题症结已经找到,解决的策略也很简单:曲径也通幽。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到“师生读书场面”时,提问为什么学生读书的内容没有标点而老师的朗读却有标点呢?从而引导他们标点符号是表示句子中的停顿,这说明老师的朗读是有停顿的,那么学生的朗读没停顿,这意味着什么?最终让学生明白——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封建教育的内容迂腐和艰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不感兴趣。这样的提问,学生是非常乐意去思考的。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美育教师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