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比较阅读彰显教学魅力

2016-10-25张惠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8期

张惠娟

[摘 要]试从引导学生推敲文本语言,寻求文本间异同,接轨文本与影视三个方面,对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比较教学 推敲语言 求同求异 接轨影视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04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的异同乃至高下优劣,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清晰地显示出来。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与学习,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比较,在分析差别中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在活跃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使其认识更加充分深刻,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一、在比较中推敲语言,于平淡处见精彩

在阅读中,有些语句我们若只是蜻蜓点水一扫带过,仅是读懂了它的表层意思,却未能体会出其中的幽微精妙。这时如能创设比较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品味语言,往往能平中见奇,常字出妙,体会到发现的快乐,阅读的快乐。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句“夜缒而出,见秦伯”,假如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在晚上,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拜见秦伯”,学生仅仅注意到此句是主语省略句,“夜”“缒”二字是词类活用,这样,学生的认识和感受显然是浅层次且失之平面化,甚至是直线的。此种情形下,学习文言文单是知识的记忆与积累,显得枯燥无味,兴趣寥寥,也就不言而喻了。一次上课时,笔者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关于比较阅读的小问题:若把“夜缒而出,见秦伯”改为“出,见秦伯”,这样不就更符合文言文简洁的精神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积极调动思维,得出种种结论:不行,“夜”字点明出城的时间,“缒”字点明出城的方式,有这两个字,内容更丰富,信息含量更大,也更形象可感;“夜”“缒”二字照应第一段秦晋围郑的内容,“夜缒”可见郑国已身处危境,被团团围住,城门也打不开,只能在夜晚用绳子拴着偷偷溜出城,进一步说明形势的危急,这也更可突显下文烛之武以口舌说退秦师的功绩;因秦晋是盟国,想单方说退秦师,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就绝不能为晋所知,因而要“夜缒”。借机笔者提到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这样的解释,此事发生时,烛之武已是“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蔡元放的《东周列国志》)的老人,他还“夜缒”而出,可见他的爱国热忱和可嘉勇气,的确令人景仰。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夜”“缒”两个关键词的意义和用法,而且真切地体会到古典文学言浅意深的魅力,在无形中提高了文学欣赏能力,同时学生因比较而有所发现,因有所发现而产生阅读的快乐,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真可谓一箭数雕。

又如《项羽之死》一文的课后练习中有一题设计如下:“项羽在东城快战之前对手下说:‘今日固死,愿为君快战。若把‘快战改为‘决战等词,效果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很轻易就会发现“快”是“痛快,畅快”之意,而“决战”有鱼死网破之意,项羽进行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以见证他“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的结论,所以用“快”字更准确,更可见项羽的勇猛与自负。没有经过比较,学生是很难准确地把握司马迁的创作态度和情感价值取向的。

从上面两个简例可以看出,若能针对文章中某些关键语句,对原文进行删减、变化或改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而且往往能以点带面,促使他们更加深切地领悟作者的创作思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学会并习惯对文章貌似平淡处进行“掘宝”式阅读,从而形成立体的语感,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二、在比较中求同求异,深入浅出见真意

比较阅读的点可以是文中的字词标点等细微之处,也可以是不同文章之间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创作风格等较大方面的比较。选择恰当的对比性文章,精心设置比较点,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意识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比较阅读训练,既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又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特点。

比如,笔者教学《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选修教材)的《玉堂春》时就要求学生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进行比较阅读。两篇文章都选自“三言”的《警世恒言》,主人公都是青楼女子,一样年轻美貌,一样对爱情忠贞不贰,结果却大相径庭,玉堂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杜十娘却怀抱百宝箱纵身投入滔滔江水,为什么?问题一出,自然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索,热烈探讨,最终得出结论:二人最大的区别其实在于所遇之人的差别,玉堂春遇上了敢于放弃、坚定果敢、有情有义的王景隆,而杜十娘却不幸碰上了遇事退缩、柔弱怯懦的李甲,可见她们的命运最终取决于男性对她们的态度,无论她们自身是多么优秀。这时笔者再适时介绍王景隆也曾屈服于父母之命娶妻,所以有情有义的玉堂春最终亦不过是做其小妾,但这已经算是极好的结局了。如此一来,学生就更深刻体会到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悲惨。至此,笔者又水到渠成地提出新的对比人物:“若说杜十娘和玉堂春二人是青楼女子,那么《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为什么她的爱情也以悲剧告终?这位精妙世无双、昼夜勤作息的女子虽深受焦仲卿的爱恋,最终也逃不脱‘举步赴清池的悲惨命运,为什么呢?”结论是焦母的反对。再联系《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悲剧,《梁祝的传说》中的梁祝,《雷雨》中的侍萍,《家》中的梅与鸣凤,又有谁逃出了封建的巨型魔掌?这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把这些众多美丽女性的悲剧放在一起比较,学生才更加真切地理解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害,这一个个悲剧就具有更强的震撼力。

又如教学《先秦诸子选读》时,《韩非子》和《庄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用寓言说理,但同中又有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两者的寓言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不同之处就显而易见了。《庄子》的寓言浪漫,想象超常诡奇,泯灭了梦幻与现实的界限,真可谓“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而《韩非子》的寓言则更贴近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写得具体而踏实,尽管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基本上都取材平而不奇,实而不玄。

这种对所学教材的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比较《孔雀东南飞》与《窦娥冤》的结尾,可以了解以浪漫主义手法结尾的效果;比较《烛之武退秦师》和《触龙说赵太后》,可以了解古代的游说艺术;比较《小团圆媳妇》《春意挂上了树梢》《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三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了解萧红的创作风格……由于比较的材料都出自教材,因此学生比较熟悉,可操作性强。无论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这种比较阅读教学常能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从而更准确地,更深层次地把握课文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同时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拓展迁移能力,从而确实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在比较中接轨影视,借助镜头探深意

比较阅读,不仅可以是文字之间、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比较。随着教学设备的更新,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多媒体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就语文教学而言,多媒体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配合教学,播放经典课文的相关影视作品片断,或营造课堂气氛,或借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印象,为其后分析文本做准备。有声有色的影视作品的引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似乎生动了许多,活跃了许多。但看完了呢?看完似乎热闹也就结束了,仅此而已。教师若能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教学,精心地做一些设计,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有意识有侧重地去观看,把影片与文本两相比较,进而深层次地分析、鉴赏,一定会大有收获。

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笔者在学生阅读文本、观看电视剧之前,先告知学生,两者在情节的设计上有较大出入,提醒他们寻找并思考。带着这个简单的问题,学生阅读文本更认真了,观看电视剧的目的也较明确,而非纯属娱乐放松。播放完《新水浒传》第12、13集的相关内容后,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说出两者在情节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在电视剧里,林冲梦媳妇、想媳妇的情节反复出现,而文本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笔者顺势抛出一系列问题:“电视剧编剧为什么设计了这个情节?仅仅是为了加强可看性?这一情节是纯属电视剧编剧天马行空的杜撰还是合理设计?为什么此情节要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什么?”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反复梦媳妇是表现林冲爱妻子、思念妻子,他非常怀念以前夫唱妇随、两相恩爱的小日子,虽然现在自己被发配沧州,处于冰天雪地之中,但他心存幻想,幻想着安稳地度过刑期,然后回家与妻子团聚。但实际上那时陆虞侯等人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如何置他于死地,林冲生命危在旦夕,这强烈的矛盾不仅让冲突更加激烈,而且突显了林冲性格中忍辱守已、绝不想造反的一面。这时再引导学生回顾文本,找出反映有关林冲此面性格的种种描写,如言语上说自己“恶了高太尉”,行动上想修草料场,还祈求神明庇佑。两相比较,学生发现,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文本,都反复强调林冲随遇而安、绝无造反之念,而这种种铺垫,归根结底都是为后文林冲奋起反抗、手刃仇敌蓄势,有力地突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题。

通过这样对比,学生对林冲的性格,对《水浒传》的主题都有具体可感的体会,多媒体免去了可有可无的鸡肋之嫌,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切实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真正为教学助上了一臂之力。

此类比较,在许多文本教学中皆可运用,较典型的如《林黛玉进贾府》,凤姐的出场、宝黛的初次见面,都是很好的比较点。又如《项羽之死》《鸿门宴》,不仅可以播放《楚汉传奇》中的相关片断设计比较点,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形象,还可以介绍学生观看影片《霸王别姬》,在比较分析中体会悲剧之美。

文字魅力与电光魅影两相比较,两相结合,交相辉映,这种寓学于乐的比较教学怎能不让学生欲罢不能、积极主动、深入浅出地赏析影视,分析文本,从而切实地提升阅读观赏能力。

当然,比较阅读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以上仅就单篇文章中的语言揣摩,规定教材内的文章对比,课内文本与影视剧接轨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然而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对哪方面内容进行对比,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都要注意一点,切忌贪多求全,浅尝辄止,而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基础,集中精力,突破一点,深入挖掘,使学生确有所感,确有所得,一课一得,日积月累,终能厚积而薄发。这就要求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方案,确定好比较点,选择好比较的对象,做到胸中有数。

只要我们教师不想让课堂教学显得沉闷乏味,不想让自己在学生面前显得可憎,那么比较阅读就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发挥比较教学的魅力,一定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