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主问题”,动课堂“全身”

2016-10-24杨玉香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主问题范进孔乙己

杨玉香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一个有效的主问题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可以设置主问题,并将其作为教学的聚焦点,让学生尝试从这个问题出发,有层次地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系统性。

一、结尾处设问,倒卷珠帘

在设计主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从文章的结尾处入手,让学生先了解结尾部分,然后再慢慢地向上追溯,找到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教师可以围绕结尾设置悬念,利用主问题来统摄全文,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能够带着追本溯源的想法来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奥秘。

《囚绿记》是陆蠡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展现了人类内心之中追求安宁平和的一面。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其按照寻绿、观绿、囚绿、放绿的顺序来教授,不如选择根据文章的结尾来进行设问,促使学生思考文本的深意。“作者这篇文章的名字叫作《囚绿记》,但是作者最后却说自己将绿友释放了出来,作者为什么这么做呢?你能找到作者囚绿又放绿的心路历程吗?”这个主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追本溯源,开始探索本文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渐渐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明白了是因当时的社会原因而造成作者内心压抑痛苦,促使作者被迫留在孤岛,作者留恋绿色,因此才想要囚绿,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常春藤永远都会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这使得他的内心也产生了向往光明的愿望。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从文章的结尾出发,沿着文章的脉络逐渐向上梳理,渐渐地理解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变化。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学生也感受到了绿色的秉性,和作者形成了共鸣。同时,学生在倒卷珠帘梳理文本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囚绿记》除了在思想上具有特色以外,它的结构也是很有特点的,开篇并不点破题目,而是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开始说起,这使得文本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性。

利用文本的结尾来设计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把握住文章的重点,深入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二、比较处设问,关注差异

在设计主问题的时候,还可以选择具有比较价值的部分来设计问题。有些文本内部上下文之间存在一定的可比之处,教师可以把握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差异性,促使学生在对比之中更好地感受文本。

《安恩与奶牛》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老妇人安恩带着奶牛去市场,很多人想买奶牛,但是老妇人却拒绝了,人们因此而感到很生气,老妇人最后说出了自己带奶牛上市场的实情:她是因为觉得奶牛太孤单了,所以才带它上市场,让它和同类进行交流。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的可比之处来设置主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比文章中的各种角色,对比老妇人安恩和其他的人,通过对比他们的动作和语言来了解这些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设置主问题:“请在浏览文本之后说说安恩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文本还描写了哪些人物,通过对人物的对比,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对比中很快发现,作者将老妇人安恩和其他的人进行了对比,其他的人物,不管是屠户还是其他的买主,他们都只关注奶牛能够让他们赚钱,作者用“锱铢必较、死乞白赖、刨根问底”等词语展现他们对做成这笔买卖的渴望。但是和他们相比,安恩则显得更为恬然,更为从容不迫。当有人要购买奶牛的时候,她从容地表示自己不卖,作者通过“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等词句表现了老妇人安恩的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对比,学生深切地了解到安恩高尚的性格特点。

三、矛盾处设问,深入感悟

一般来说,文本的情节、人物的情感、叙事的结构等方面都会有矛盾,教师在设计主问题的时候可以把握住这些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细细品味作者精心设计的内容。

《范进中举》选自名著《儒林外史》,主要反映的是封建科举制度之下社会中各色人物扭曲的心理状态,展现了趋炎附势的人生百态。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抓住文章的矛盾处,提出主问题:“范进的生存状态一开始的时候是怎样的,后来又变得怎样?为何同一个人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矛盾的,这种矛盾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在思索中发现,范进是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过半百之后终于考取了举人,因而他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然而他虽然因为中举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却最终发疯,这就是范进这个人物形象的矛盾展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文章中其他的人物,如说说胡屠户对待范进的态度为何前倨后恭,充满了矛盾,这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在分析中学生发现,胡屠户原本对范进的态度不好,是因为范进的社会地位不高,而后范进中举,他对范进的态度立刻改变,这种矛盾体现了胡屠户的内心变化,也反映了他趋炎附势的品性,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通过抓住《范进中举》中的矛盾,促使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的特点,让他们体会到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四、细节处设问,破译密码

每一篇文本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这些细节充分显示了文本的精妙绝伦。教师可以围绕文本的细节部分来设计主问题,让学生找到进入文本深处的通道,破译文本的“密码”,产生醍醐灌顶的感觉。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经典小说,这篇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有精彩的细节描写,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细节来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感受文本的内容。例如可以设置主问题:“文章是如何通过细节来展现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找到能够概括孔乙己生活的细节描写片段,说说这些细节描写都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分析文本,找到各种展现孔乙己形象的句子,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如为了展现孔乙己的落魄,用了“站着喝酒”这样的细节,来反映孔乙己买不起酒菜,所以不能进入柜台内喝酒。又如在展现孔乙己形象的时候也进行了细节刻画,如“青白脸色”表现孔乙己因为贫困而缺乏营养,所以面色很差,“时常夹些伤痕”表示他因为偷窃而被人打伤,深度展现了孔乙己的落魄。通过对各种细节描写的分析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孔乙己的为人,体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高妙之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主问题的设置,因为主问题能帮助学生找到文本学习的切入点,让复杂的文本阅读变得更加简单,更加有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主问题范进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范进一日游
范进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