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起点再出发
——文化视野下民间艺术的价值探析
2016-10-24单日
单 日
(台州学院,浙江 台州 317000)
返回起点再出发
——文化视野下民间艺术的价值探析
单日
(台州学院,浙江台州317000)
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即人化。在这一人化的过程中,人的“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耕文明的手工业时期,人的“自然之手”通过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创制出满足人们衣食住用行的民间艺术品;在工业文明的机器大生产时期,机器演化成人的“延伸之手”,它的标准化生产和批量化生产制造出满足现代人生活的现代设计品。无论是民间艺术品还是现代设计品都源于人的手的创制,是一种手的文明。所以说手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是生命个体介入文化世界的起点。返回起点再出发,重新探寻文化视野下民间艺术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民艺;现代设计;台州民艺价值
一、文化即人化
文化是本文的关键词之一,也是本文展开的基本立足点。所以本文在展开论述之前,首先要对文化的本义进行一下大体的梳理,梳理的途径主要通过查阅相关古典文籍和甲骨文的字义分析两种途径。
“文”的本意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花纹、纹饰。如《易·系辞下》曰“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相交叉”都是此意。在此基础之上,“文”又有很多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乐章制度,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便是此意。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相对称,所以《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衍生出美、善、德行之意,正如《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化”的本意是指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中“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都是此意。
“文”与“化”的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曰“刚柔相济,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相连,已具备以文教化、以文化人的思想。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个整词,如《文选·补之诗》载“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或与天教化的质朴自然相对举,体现了“以文化人”的意义。
在西方,文化所对应的英文为“culture”它源于拉丁文“cuhura”,它一般用作动词为耕种、居住、练习之意。以物质生产为主,精神生产为辅,总意是通过人的努力逐渐摆脱自然状态。“16、17世纪它的词意逐渐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进而只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从重在物质生产转向重在精神生产”。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但是结合上面的梳理内容,反映出文化在很多层面都是与人相关、与劳动有关,正如现代学者把“文化”界定为“文化是指一切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那么文化是什么呢?是将文大而化之的行为。以文化人,而且被时间和事实证明已经化成了的东西就形成了文化。文化更确切地讲是人的一种主观造物行为,如民间艺术和现代设计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具体点说文化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些人的主动创造性行为被一群人或所有人认可接受学习并以某些方式改良、传播、承传。说到底文化即人化,是以文化人”。
本文是基于文化视野下台州民艺价值的研究,通过上文对“文化”本意的梳理得出“文化即人化”的结论,而民间艺术恰恰是“人化”的一种表现形态,由此得出民间艺术是一种文化,隶属文化的范畴。此结论的得出,使本文的立足点获得合理性和可行性,也为下文台州民艺价值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今天人们更多地听到的是“设计是一种文化产业”,那民艺和现代设计之间是否有相关联系和某些渊源呢?
二、民艺与现代设计的渊源
在阐述民艺与现代设计的渊源之前,首先要对本文之中的民艺和现代设计这些概念做一个界定。
“民艺”这个词是一个源于日本的舶来品,它是由日本著名的民艺大师柳宗悦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柳宗悦先生把“民艺”释义为“民众的艺术”,并且与民具、民俗相并列。虽然“民艺”是源于日本,但是传入中国之后,在内涵和外延方面,相继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中国“民艺”则包含民具和民俗。“民艺”根据汉语的字面意思,“民”可以解释为民间、民众、人民、平民的意思,“艺”可以解释为艺术、工艺、技艺、手艺的意思。所以从字面意思上讲,“民艺”可以被理解为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等。严格意义上来讲,“民艺”不是这些词语的缩写,因为民艺学是一个很庞大复杂的综合学科。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词组又体现了“民艺”的内容。“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民艺更贴近‘民众艺术’,从民俗学的角度侧重‘民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更提现‘民间艺术’的特征”,所以现在民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在此文之中的民艺更倾向于民间艺术,因为中国民艺研究家张道一先生把中国璀璨的工艺美术大体划分为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艺术、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而本文所提到的民艺主要是造物艺术维度的民艺,这里我们暂且排除了舞蹈、音乐、戏曲、魔术等民间艺术形态,它更多的是指一种造物艺术。
中国的“设计”一词同样也是一个源于日本的舶来品,它是机器大革命的产物,西方称之为“design”,“它的内涵是‘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事前制定图样、方案’,有目的的预先计划是其核心”。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传入中国,在此之前中国更多的是用“工艺美术、图案、意匠”来代替“design”。1998年,中国教育部确立设计艺术专业之后,开始在中国广泛应用至今。
之所以要对民间艺术和现代设计这两个词进行简单的阐释,是因为在本文之中所提到的民艺和设计渊源的探索,实质上是在探索作为工艺美术维度的民间艺术和现代设计的渊源。
纵观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秦汉时期的雄浑厚重,魏晋时期的洒脱飘逸,唐代时期的错采缕金,宋代的出水芙蓉,元代的粗犷奔放,明代的文雅清秀,清代的雍容繁缛,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但是它们都没有脱离中国的文化的精神内涵,始终在彰显一种中国的东方神韵。所以文化是呈多元分列式发展的,这个发展过程是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并且这个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民间艺术和现代设计是这个螺旋式创新过程之中的两个节点,它们是一种求同存异、互益互补的关系。二者都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不断地去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及其他层面的需求的文化活动。二者都是手的文化产物,都在跟手直接间接发生关系。
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这种差异逐渐地趋于明显化。民间艺术是农耕文明时期手工劳动的产物,它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装饰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继承了旧石器时期原始人“实像思维”的造物思想,也就是行为在前,思想在后,边做边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预想能力”并且为一种家族式的师徒传承关系所禁锢。在设计、制作、销售的过程通常是有一个艺人或者是匠人完成,在此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所以生产效率低下,只能满足少数人的吃穿住用行,很难由个别推广到一般,这也是导致部分民间艺术灭亡的一个主要缘由。
现代设计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它的指导思想,依靠作为人类“延伸的手”的各种现代化机器,对设计、生产、销售进行明确细致的分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它体现了一种民主为大众设计的乌托邦设计思想,因为机器是没有情感的,所以它更多的是在追求实用和功能。
民间艺术和现代设计是人类手文化螺旋曲线上面的两个节点,在交替更新发展的过程中,互为主角。显而易见,现代设计是当下社会的主角,但是随着今天信息科学技术膨胀和物质社会的日益丰裕,同时也带来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衰竭,使我们不得不返回起点再出发,重新思考和定位作为“元文化”民间艺术的价值。
三、民艺价值的显现
民艺价值的显现,主要从伦理层面、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阐述。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它在人的成长中功用最大,它在物品的制造中通过手将触觉、视觉和脑力协调,身心合一,使人得到健康的成长。”这段话说明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而匠人们所用手精心制作的民间艺术品恰恰是手心合一的结晶。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也充分肯定了民意的情感价值和伦理价值。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之中匠人不断地通过自己的手的触觉,心的感觉一遍又一遍地润化自己的作品。所以当一个物品被创制出来的时候,人们充满了对它的感情,使用者容易养成的一种惜物的情节。这是一个充满人伦的物化过程,也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对大自然环境和环境的尊重。
工业革命的到来,促使着城市的兴起,打破了以往的手工作坊的模式,工业区和城乡区明确地分化出来。人们工作和居住的区域距离产生,使很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了赚取更多的工资收入,迅速地向城市流动。这就产生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空巢老人、遗留儿童、暂时夫妻等。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代工业的生产模式,把人格健全的人和人物角色完整的人撕成碎片和符号,安装到流水生产线的环节中,使其成为没有灵魂为机器大生产服务的“延伸的手”,而忘却了自己是一个儿子、父亲和丈夫的社会角色。而民艺的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位和思考,可以立足本土的民间艺术资源,打造作为对现代设计补充的民间艺术产业,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这些人重新感觉家的温暖。
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把人们带入一个“地球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全球的文化逐渐趋向于同质化和扁平化。曾经四大古国的文明在逐渐地趋同,这是因为以欧美为代表的机器至上、科学至上的文化输出在逐渐蚕食着全球文化的多元体制。中国例来提倡“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并且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形成断层的文化古国,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中国浩如烟海、绚烂多彩的民间艺术,把这种“元文化”很好地承传下来,这个承传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开放的过程,而不是因循守旧、闭门造车的过程。这既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实现中国梦,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与风格,只有文化的独立性和差异化,才能吸引别人的目光。现在国外很多设计师正在如痴如醉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灵感,如汉斯·瓦格纳的中国椅源于中国明式太师椅、约翰·伍重悉尼歌剧院对中国唐代建筑元素的借鉴就是很好的说明。
四、结语
民间艺术价值的显现,是一种文化上的回归,是在经历文化断层之后的反思。这种反思不是要重回传统,而是要传统活在当下,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补充,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一种健康、正直、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所以重新探索民间艺术的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1]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3]杭间.设计史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4][日]柳宗悦.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潘鲁生.匠心独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6]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7]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8]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孙葳]
2015-10-10
2014年度台州市第三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重点课题“返回起点再出发——台州传统民艺精神的传承和创新”(14GHZ08)
单日,台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理论。
I207
A
2095-0292(2016)01-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