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辩证法及其对环境多元协同治理的启示
2016-03-06周晴
周 晴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马克思生态辩证法及其对环境多元协同治理的启示
周晴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生态环境危机的化解和环境的多元协同治理有赖于进一步把握马克思生态辩证法所提供的丰富思路。马克思生态辩证法是马克生态环境思想的精髓,它经历了萌发期、构成期、成熟期,包含整体与部分、斗争与和谐、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相互辩证关系。实现环境的多元协同治理,需要建设生态共同体,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多元协同治理;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
以贪婪逐利为目的近代大工业化生产方式导致人与自然。日益紧张与对立,重视自然与人的辩证关系有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推广生态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的孕育萌发期
马克思在青少年时期就认识到了动物与人在对待环境上的区别。他认为,动物在自然中无意识地不越雷池,人类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进而创设人需(人化)环境,这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1](P3)。马克思通过区分人和动物,突出了人类作用自然行为的积极适应性和主观能动性,开启了人与自然关系哲学命题的探讨。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推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他称赞伊壁鸠鲁把神赶出了自然世界,并以伊壁鸠鲁关于原子的界说为致思依据,将感官作为自然界的唯一标准。马克思高度评价人的自我意识,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对于自然的绝对统摄,并主张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可以说,马克思强调了人同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之间的辩证性,即人类运用自我意识主动“人化”自然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的建构形成期
在青年时期相关思考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逐渐进入构建、形成阶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充分地论述了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命题。在他看来,“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结合”[2](P167-168),一方面,人是自然存在物,人的生产生活资料及其创造条件皆源于自然,并受自然规律制约;另一方面,人在自然环境中能动地改造自然,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的支配。”[2](P98)在劳动的中介下人与自然发生交互作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辩证的统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唯物主义角度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即在人依靠积极、能动的实践活动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着人的思想与行为。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描述了英国工人阶级生产生活的环境状况,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工人生存环境的剥夺以及所造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对立。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阐述了“社会关系对生产的影响”[3](P344)。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制约关系,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基础的。这为透过“异化”现象,把握“异化”实质,处理“危机”提供了依据和准则。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资本主义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特点,“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被互相往来贸易所取代”[3](P27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拓,使得资源与环境具有全球性的特征,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凭借科技进一步控制和征服自然,改变生态环境。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的发展成熟期
19世纪中后期,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的成熟,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也进入成熟阶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描述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以及社会关系的畸形发展。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生产直接带来了自然资源的肆虐掠夺,在从自然界攫取生产资源的同时将生产废料直接投入自然界,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是人在创造其异己力量。”[2](P99)他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实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他看来,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亦得以阐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以及人类要尊重自然、重视自然的观点,为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动态平衡提供了科学的向导。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辩证内涵
(一)马克思生态观强调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自然是人的母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对于人而言是客观性与对象性相统一的存在。自然界是人的发源地,是一种优先于人的客观存在,人的存在要以自然母体的存在为基础,从自然界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养料,人是自然的生成物,自然属性构成人的首要特性,自然界成为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同时“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4](P158)。人类无法超越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对自然的过度破坏是对人类自身的摧毁。
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延伸,是人的组成部分。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实践活动下的对象性存在,通过对象性的实践活动,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一过程也使得自然界本身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丰富和延展。人之所以超越其他动物,是因为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作用于自然界,并按照人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人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地创造了“人化自然”并形成自身的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的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两种矛盾密切联系,并且相互激发。
(二)生态辩证法强调斗争与和谐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具有斗争性。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铸就,工业生产及产业工人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废物成为污染的重磅“杀手”,严重地污染了人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发展带来城乡二元对立,割裂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工业化生产需要获得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大量农业人口转而进城务工,人们对土地的情感日益淡薄。而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自然资源,很难在短期内重新回归土地,从而破坏了土地的持久肥力。随着“资本主义掠夺性”的不断扩张,这种割裂愈加严重。除斗争性外,人与自然也具有和谐的同一性。着眼于人类发展的长河,人总是在适应自然并能动地改造自然,这一过程体现了“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和解”[2](P120),人在创造人化自然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认为:“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5](P301)。
(三)生态辩证法强调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人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建立其物质生存基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由劳动中介建立起来的物质实践关系。劳动过程也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和丰富着自身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是人类物质变换的手段和形式,这种劳动中介作用存在于人类的任何历史时期,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指出,人们的能动性改造要基于现有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对规律和科学的认知与把握。人在与自然界持续的物质变换中不断满足自身,发展自身,同时也改变环境并创造人化的环境。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6](P215)。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丰富自身精神世界。人类的劳动实践使得人类越来越具有利用和认识自然界的能力,能够从人类更高的需求层面上发现自然界潜在的无比丰富的属性,能够在利用中改造并不断进行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使得自然界越来越具有属人的价值内涵,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这种劳动实践中,人作为人的本质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人的自身也得到了改造,进而改造整个社会。
三、马克思生态辩证法对环境多元协同治理的启示
(一)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推进生态共同体建设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人类应建立生态共同体意识,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同时拓展服务体系,有序、合理地安排由于环境生态治理所引起的企业迁移、居民搬迁等工作,降低由环境生态治理引起的非理性行为。其次,处理好目标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社会主体之间彼此合作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一个动态循环的有机整体,具有不受边境限制的空间流动性特征,全体人民同享一种生态环境。地方政府不应只关注本行政区域而是建立协同意识、协作理念,建立跨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合作机制,避免“搭便车”、推诿责任,污染不断向欠发达地区扩散等现象。最后,要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加强执法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和执法素质,积极拓展居民申诉渠道,及时了解当地情况,跟踪企业污染整改,打造网络平台更好地实现政府执法的秩序性、服务性。
(二)把握斗争和谐辩证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要求处理好斗争与和谐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是“以牺牲和破坏土地永久肥力为代价”[5](P34)的,保护土壤资源,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其次,要建立良序市场机制。市场在生态环境多元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现多元环境协同治理,离不开行价值导向和利益导向的双重驱动,减少由于市场机制不成熟和市场自身的自发性导致资源的浪费。应当畅通市场沟通信息资源,营造绿色生态的社会舆论,鼓励绿色信贷,降低绿色生产成本,细化监管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最后,要实现绿色福利惠及百姓,“使生产真正能达到为满足人的真实需要服务”[7](P79)。释放活力,要不断地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开拓绿色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实现全民共享可持续发展成果。
(三)把握物质精神辩证关系,倡导生态化生产生活方式
首先,要倡导生态化生产方式。生态化生产方式将生产的效益指向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向结合,可以更好地服务大众。生态化生产方式强化清洁生产,实现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过程中的循环再利用,减少对环境造成损害[8]。生态化生产方式,需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加强科技支撑。要建立起与生态化生产相适应的生态科技体系,发挥出科技在节能、环保中的巨大潜力。其次,要提倡绿色生活方式。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指导下,提倡绿色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树立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的理念,勤俭节约,注重对消费产品的多元循环利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8]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3.
[责任编辑冒洁生]
Eco-dialectics of Marxism which multimembe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gain enlightenment from
ZHOUQi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It is the high time to construct a “Wonderful China” with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hen we face the global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dialectics of Marxism provide us extremely abundant method of handle these problems.Eco-dialectics of Marxism generate form Marxis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deal, which experiences germination development and mature period different stages of gradual progress.The essence of Marxis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ain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hole and the part, struggle and harmony, material and spiritual.The multimembe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gain enlightenment from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riendly lifestyl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ultimembe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Eco-dialectics of Marxism
2015-10-12
周晴,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A8
A
2095-0292(2016)01-0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