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上的运用

2016-03-06

关键词:资本论唯物史观资本主义

陈 鹏

(1.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732;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 扬州 225127)



论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上的运用

陈鹏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732;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扬州225127)

唯物史观是《资本论》的哲学基础,《资本论》则从实践上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唯物史观除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以及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基本原理,还包括唯物辩证法。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资本论》中都得到灵活、生动且充分的运用。这为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唯物史观;资本论;辩证法;基本原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实证分析使唯物史观学说由假说得到了实证。列宁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理。”[1](P163)

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历史过程的原理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历史过程,一切社会历史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都是相互作用的,但“归根到底这是在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的”[2](P50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P82)。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

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以商品为突破口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商品是最小和最直接的经济单位。马克思发现,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基础。马克思还发现,人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进一步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生产者之间是分离的,也就是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工人要想和生产资料结合,必须到资本家那里去工作,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工人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而他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远远地大于他获得的工资。资本家在扣除一切开支(包括工人的工资)之后,获得的收入,就是剩余价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社会,存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这种制度是不合理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在《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可调和,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这些论述表明,资本的生产是不以某个资本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资本的增值T 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不可避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是客观的历史过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二)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原理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规律是客观的,社会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亡,人们只能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基本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他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4](P10)“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4](P10)但是,也不能盲目地顺从规律,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客观规律。马克思说过,再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蜜蜂高明得多,因为他在建筑之前就能在头脑里构思大厦的结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人们的行为不是被动地受规律支配,而是在实践之前就能对实践的结果有所预见。在《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如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并进一步转化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的价值规律,即商品的价格随着市场需求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在资本家不断追求垄断利润的驱使下,生产规模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产生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马克思在把握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主要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结果的预见,是主观能动地利用规律,积极主动地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果。马克思在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基本原理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矛盾逐渐尖锐,表现在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再适应经济基础,这时就会出现革命或改革,改掉陈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分析了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的可能性和条件,他指出,简单再生产的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5](P3)。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各生产部门是否按客观的比例进行生产和交换,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这种比例经常被破坏,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也说明,在经历三百多年的发展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再生产方面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部过程,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类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状况,揭示了资本家的残忍,如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大量使用童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恩格斯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数个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力的平行四边形,社会发展不是哪个人力量决定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创造历史的仍然是人民群众。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正是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出发,得出劳动创造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结论。

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一)对立统一规律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6](P47)。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常常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马克思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商品的两个因素、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一般价值形式与简单价值形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的买和卖、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等。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成本价格和利润、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相对过剩人口和绝对过剩人口、信用和虚拟资本、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等。在这些矛盾里,矛盾体显现的一面是好理解的,但其隐形的一面需要抽象思维才能理解。例如,在商品中,使用价值即某种商品具有某种用途,这一点好理解,但商品的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需要发挥抽象思维才能理解。同时,马克思说,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对矛盾,只有在交换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买者获得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付出了商品的价值,卖者获得了商品的价值,付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这就是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转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资本论》的创作方法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

(二)事物是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作《资本论》时,除了大量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解释资本的生产、流通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之外,还运用运动和发展的方法来研究它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本是运动的。资本的本质就是使价值增值,而资本只有不停地运动,才能实现价值增值。二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运行、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资产阶级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权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雇佣工人,在利润的驱使下,资产阶级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扩大再生产,结果导致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其表现就是经济危机,但是资本家不会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社会才寿终正寝。三是资本生产和流通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发展的。如由于社会伦理道德和生理条件的制约,资本家逐渐从追求相对剩余价值过渡到绝对剩余价值;垄断地位形成后,剩余价值逐渐从平均利润变成垄断利润;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从开始的自发的捣毁机器到自觉的工会组织罢工,迫使资本家增加工资和福利,减少工资日,禁止使用童工等。

辩证法在《资本论》中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资本论》这部科学巨著的战斗力,它不但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法则,而且科学断言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在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构建了《资本论》的理论大厦。《资本论》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是唯物史观的科学证明。不仅如此,《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马克思和恩格斯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正像逄锦聚教授所言,《资本论》为认识当代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的方法和重要理论指导,为建设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根本方法论和示范。

[1]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冒洁生]

2015-10-20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YJC850014)

陈鹏,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A8

A

2095-0292(2016)01-0001-03

猜你喜欢

资本论唯物史观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