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绿遍江南岸
——来自“精准扶贫”一线的报告
2016-10-24夏镇龙发自湖南长沙
文_本刊记者 夏镇龙(发自湖南长沙)
春风绿遍江南岸
——来自“精准扶贫”一线的报告
文_本刊记者 夏镇龙(发自湖南长沙)
策划人语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工作时发出的号召。我国需要“精准扶贫”来助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从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可见一斑。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十三五”时期的脱贫目标: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可见,“精准扶贫”无疑是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
专家认为,“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相对称呼,是针对以往粗放式扶贫而提出的一种精准到人到户的新的扶贫模式,是从业务工作到具体工作的转变。“谁贫困就扶持谁,是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和施行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彰显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如今,在全国各地,“精准扶贫”都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同时,我们也要预防“精准扶贫”中产生新的问题,诸如腐败就是众人所关心的。过去不少地方的“粗放扶贫”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的腐败问题。实施“精准扶贫”,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在“精准扶贫”工作步入正轨的同时,如何预防新的腐败问题再生,是亟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比如,拓宽监督渠道、精准发现问题线索,以零容忍态度遏制腐败增量,精准“靶向打击”,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加大问责力度,公开通报曝光,形成强大震慑,凝聚各方力量,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措施。而要遏制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为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纪律和作风保障,纪检监察机关同样不可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