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说工人之四: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构成与演变

2016-10-24豫秦

中国工人 2016年10期
关键词:苦力手工业产业工人

■豫秦

话说工人之四: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构成与演变

■豫秦

随着近代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尤其近代工业的创建与发展,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队伍开始诞生并形成。不同于欧美无产阶级由于工业革命而诞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立发展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是在外力影响下,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作为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这直接造成千百万农民和手工业和手工业者破产,形成庞大的失业大军,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支巨大的劳动力队伍。因而毛泽东曾指出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历史中,“一部分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前身了”。

中国工人阶级大量来自于农村地区。首先是破产的贫困农民。这是工人来源的主流。工人大量来源于农村地区,这一特点可以说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由于农业生产无法养家糊口,大量农民背井离乡,流入城市,谋取活路。特别是在灾荒和战争时期,更是显著。以上海为例,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20世纪初,由于清廷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很多农民背井离乡来到上海。绝大部分是来自苏北、山东、安徽等地的贫困农民。因而上海劳动力队伍中有如广州木匠、宁波铜匠,盐城的人力车夫这一彰显地域的特点。农民进入城市后,既有成为产业工人的,同时还有大量非产业工人。加之由于中国近代工业并非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因而工人没有经历工场手工业阶段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显著特点之一。

特别是由于很多农民没有技术、文化程度较低,从事搬运、人力车夫等行业,成为苦力工人。可以说,农村出身的工人占据绝大多数。如20世纪30年代左右,在对61名上海黄包车夫、86名久大盐业工人、50名塘沽碱厂工人、100名大连码头工人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出身的工人分别占到76%、71%、76%、73%。甚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仍有大量工人来自于乡村。因而很多工人运动领袖也来自农村。如香港海员工会创始人苏兆征即是广东的农民出身。这决定了工人阶级在血缘关系、生活关系、思想文化上与农民都有着自然而然的天然的联系,便于在斗争中和农民阶级进行联系,领导农民。同时,也使得同乡、地域观念对工人群体也产生很大影响。

在工人阶级来源中,还有一部分是破产贫困的手工业者群体。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传统手工业也深受冲击。特别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大量破产,使得原来从事封建性生产的手工业劳动者,转变为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性质的雇佣劳动阶层,受雇于各类企业中。这些人中很多是熟练的有技术的工人。如久大制盐厂建立时所雇佣的木匠基本均来自以木活著名的河北深县。工人来源中还有一部分来自转业离伍士兵。城镇贫民与游民也是工人阶级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中出现大量无固定职业的群体。包括一些街头小贩、清道夫、苦力等人员。

与工人来源相呼应的是,近代工人阶级在构成方面特呈现出显著特色。第一大类即是产业工人。鸦片战争后,中国工人阶级首先诞生于外国资本主义产业企业之中。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新式产业工人群体。在轮船运输、船舶修造、加工产业等新式产业中,大量中国人从事其中。如1863年英国商人在香港创建的黄埔船坞公司,在19世纪末供有大船坞8各个,雇佣工人在2500到4500人左右。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进行,在清政府与民族资本创建的近代企业中,产生了近代中国第二批产业工人。如1865年创建的江南机器制造局,在1890年时即雇佣工人2800多人。可以说产业工人遍布于矿业、冶金、新式纺织、航运、邮电等行业中。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内,中国并没有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出现。随着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后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大量受雇于船舶与机器修造业、采矿业、航运业、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工人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第三大来源。截止1894年,民族资本经营的各种近代加工工业,共计雇佣工人27250人。加上民族资本经营的矿业工人5000人,加上在民营航运与公用事业等工作的工人,总数在33000人以上。

第二群体即是手工业工人。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国即存在大量的手工业者,他们分布于纺织、冶炼、印刷等领域之中。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市场扩大,一些传统手工业得以继续存在。如李立三所言,其在与外国商品竞争时改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全国各处无乱是工业区域或非工业区域,都有很多的手工工厂,如织布厂、织袜厂、缝纫厂等”。在这些行业中,即有大量手工业工人受雇从事生产。另一方面,鸦片战争后一些新工业由于资金、市场以及劳动力价格等因素,采取手工生产,也诞生了一批手工业工人。以火柴厂为例,20世纪20年代前所设之大量工厂,基本采用全手工生产。李立三在1927年发表的《中国职工运动概论》中结合多类材料估计当时全国手工业工人总数约在5000万以上,数量庞大。

第三部分是苦力、店员、职员与雇工群体。苦力阶层在农村地区,是没有土地、农具、资金的以长工、零工等为代表的雇农群体。在城市包括搬运工人、人力车夫、码头工人、清洁工人、挑水工等。如毛泽东所言,在近代无产阶级群体组成结构方面,“都市苦力工人的力量也很可注意。……他们除双手外,别无长物,其经济地位和产业工人相似,惟不及产业工人的集中和在生产上的重要”。特别是这一群体深受各方压迫,“其劳动时间之长,工资之少,待遇之薄,职业之不安定,超过其他工人”。职员阶层则主要分布于商业贸易、金融保险等领域。

随着工人阶级的诞生,其逐渐发展壮大。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甲午战争前后,全国共计约有产业工人11万人左右。甲午战争后,直至1919年前后,随着中国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在铁路、轮船等交通领域、邮电领域、建筑领域、矿业领域以及各类中外工厂中,约有产业工人288.5万。1919年五四运动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产业工人发展缓慢。其人数约在200——400多万左右。手工业工人与村镇村镇手工业工人、苦力、店员等,约有400——800多万,到1949新中国建立前,中国产业工人人数一直都是少数,但在工人阶级队伍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工人队伍日益壮大,成为工人阶级的主流。改革开放后更是迅猛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之最。

猜你喜欢

苦力手工业产业工人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产业工人讨薪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背篼”生存处境微探
推进五星班组建设,培育核电建设产业工人
我为工作狂
从《满韩漫游》“苦力”形象转变看夏目漱石的中国观
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反思“工匠精神”的流行
越南雄王时代之经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