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新教育中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2016-10-22冯承金潘建红

关键词:人文素养创新教育科学素养

冯承金 潘建红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成为新的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从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探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有效途径,探索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育人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创新教育;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4.0022

收稿日期:20151001

作者简介:冯承金(1982-),男,山东省泰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潘建红(1972-),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伦理与科技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教研项目(w2014040);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4ZD00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9卷

第4期冯承金等:论创新教育中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一、前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2006年我国党和政府确立了在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将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新的时代赋予了高校新的历史使命,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人才输出的主阵地,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创新教育,构建合理的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各高校所面临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所谓创新教育指的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教育,旨在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挖掘人的创新意识,开拓人的创新思维,塑造人的创新人格,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新潜能,不断提升人的创新能力,提高个人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人才[1]。可以说,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创新教育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教育是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原型。他指出:“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努力培养能够‘向着创造之路迈进的‘创造之人” [2]。虽然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本质上并不相同,但创新教育正是在创造教育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教育的继承和拓展,是创造教育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升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的积极性作用日益突出,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人才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1创新教育内涵

纵观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创新教育的理念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普遍融入了各高校的办学理念之中,备受关注,为新时期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全社会思想理念上的认识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言必称师,‘以六经为准绳,‘学而优则仕,‘中庸之道” 等传统理念深入人心,一直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许多积极的效应,然而,这种重传承轻创新、壁垒森严、功利心重、谨小慎微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发展,与创新教育的理念相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教育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方式比较保守,实践平台欠缺等问题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4]。

不难看出,创新教育在高校的发展受到了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虽然各高校在教育观念、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但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当然,从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制约创新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其实都与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息息相关。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应当转换思维方式,转而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提升广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放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从本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推动高校创新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创新教育中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必要性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反应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水平。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与培育,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促进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这不仅是由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所确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现实需要和当代大学生提升自我素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两者从本质上实现有效的融合,才能推动创新教育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大学生才能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认知世界,也才能以科学的方法去改造世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真正拥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健康的精神信仰和良好的人格。

(一)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辩证统一的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比较注重探索世界的技能、方法,而后者则偏重认知世界的价值意识,二者在许多层面都不尽相同,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辩证统一的,没有人文素养的科学精神和没有科学素养的人文精神都是片面的[5]。

对于那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割裂并对立起来的言论,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进行了批判:“至于说生活有它的基础,科学有它另一种基础——这根本是谎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6]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精神与人精神是统一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的,尽管二者之间存有差异,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二者回归统一。所以,从理论层面上看,撇开思想文化领域的对立以及理论上的偏差,回到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世界本身,回到自然科学与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我们会更加清楚地明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身就是统一的。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都是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综合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对科学知识的人文探究和对人文知识的科学透视,是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辩证认知,只有把两种素养的培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实施有效的、科学的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地培养创新型综合素质人才。

(二)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现实需要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并且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关系到民族的繁荣与富强。相应的,代表科技发展水平的创新能力普遍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强化创新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不断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已历史性地落在高等教育的肩上;加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则成为创新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7]。

在加强创新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造成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分离的做法与言论,都必然会影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负面影响,通过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8]。因而,高校创新教育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上,大学生只有接受完整的文理知识,才能发掘其发展的潜能,充盈其情感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我们的国家也才能在众多人才的推动下,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加快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早日实现。因此,强调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是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内在要求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有了这两种特质,大学生就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磨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从而超越自我,促进个人理想的早日实现。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个人发展的黄金时期,应该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贯穿于终身学习之中;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整个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认识与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历至上、需求专业相对集中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综合型创新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交叉与融合是创新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学生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9]。高等学校在创新教育中应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教育理念,促进文理科之间相互融合,将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放在高校教育发展目标的高度,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不断完善自我。

三、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如何结合以实现创新要求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是提升高校创新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在创新教育过程中,高校应深入研究创新教育的本质内涵,紧紧围绕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根本宗旨,不断促进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渗透与融合,以启迪大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努力开拓大学生创新思维,积极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推进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通过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互补交融,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于创新以及创新的价值性和重要性的一种内在的、理性的评价,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当下,许多高校大学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创新意识缺乏,对创新活动存有误区。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之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创新的热情、毅力,不能及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而积极创新,他们甚至认为创新是个别人的事情。这一系列现象的产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努力提高学生文化和科学素养,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达到真理性的认识和确信。同时,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积极促进两者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人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不足的现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从而有效地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由此可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互补交融,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积极进行思考,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广大学生建立完善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和理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种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品质正是创新意识所不可或缺的,是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通过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互补交融,开拓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主要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探索的层面,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飞跃。可以说,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开拓创新思维能力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拓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正确把握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要素与构成要素,如图2所示。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涵盖创新热情、创新理念、创新洞察力、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方法和知识的运用等方面,而它的形成则受到大学生自身因素、环境因素、体制因素和家庭因素等的影响[10]。

图2创新思维能力影响与构成要素分析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适合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主客观因素。主观上,要引导和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学习,注重知识积累,注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与提升,鼓励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主动去探索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品质、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和实践技能等。客观上,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方式,积极倡导自由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结构,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尤其是科技知识与人文素质的互补交融,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创新环境,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通过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互补交融,塑造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它建立在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一认识基础上,创造性人格主要指有助于发挥创造力因素的总体,如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等,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1]。

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发挥的内在依据,创造力发挥是创造性人格的外在表现。创造力包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指科学素养的范畴,包括思维、思路和独创等因素。非智力因素则主要包括兴趣、勤奋和意志等因素,隶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在创新活动中,创造性人格对于创造力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协调作用。吉尔福特综合了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智力因素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即高智力是创造力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先决条件,智力的高低与创造力的大小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如图3所示[11]。同时,还有实验表明,在智力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创造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高低。

图3智力因素与创造力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教育,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对大学生的创造力有充分的认识和正确的估计,只有不断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不断融合,才能正确处理培养创造性人格和发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也才能更好地将与创新相关的各项重要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通过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互补交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来看,只有创新动力,缺乏创新能力,是无法实现创造力的;创新能力是人的潜能,在人的创造性活动开展的全部过程中,起着能动的创新作用。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理性思维能力和非理性思维能力,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理性思维能力的系统化与条理化,同样也需要非理性思维能力的开放性与思维模式的活跃性,两者在创新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挥着能动的创新作用,是一切新理念产生的重要来源。

由此可见,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理性思维能力的作用,又要重视非理性思维能力的作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引导广大学生更加理性、客观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概念、原理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推理,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相互交融,有效增强了广大学生运用直觉、灵感、联想等抽象理念认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非理性思维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的锻炼和非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现创新教育中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途径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既存在于认知和实践层面,又存在于思想精神层面,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有效推进高校的创新教育,高校需要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理念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勇于构建二者相融合的创新育人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搭建二者相融合的实践教育平台,努力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由表面到内在的本质融合。

(一)重理念:树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创新教育理念

培养创新型综合人才,首先必须转变技术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创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现代创新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基点。创新教育无论从它的本质还是最终目标看,都应该重视人的发展,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内涵就在于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综合素质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这种过于专业化、功利化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磨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阻碍和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创新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专业化教育,升华现有的教育理念,将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综合型人才置于一个全新的高度,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和目的,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塑造其完整而健全的人格。

(二)创模式:建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创新育人模式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制约,要提高育人质量,就需要转变育人模式,在教育体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制度保障下,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育人模式。

教育体制上,实行学分制、交叉选课制、课外附加学分制等,从体制上保证学生自主地构建个性的知识体系。专业设置上,淡化传统文、理、工等不同学科门类观念,结合专业改造,适时建立新兴交叉、复合学科专业;同时选择性地开设辅修专业,鼓励学科交叉、文理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拓展通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构架科学与人文间互通的重要桥梁,使学生能突破专业的制约,拓宽知识域。教学内容上注意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文科教学过程中重视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为内容的科学素质教育;在理工科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入人文精神、人文理念,并以此为依据去指导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探索,促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教学和考核方式上,不应拘泥于传统,要结合大学生性格特征和发展需求,改变传统的统一授课、统一作业的方式,以拓宽大学生文化视野,塑造大学生完整人格为宗旨,以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教学与考核。

(三)造氛围:营造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创新育人环境

创新能力的提升、综合素养的提高固然与学生个体的努力息息相关,但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改变目前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治学理念。通过举办学术活动、科技竞赛、文化节,建立生动活泼、勤奋学习、崇尚科学的科技文化氛围,培养和调动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同时,开设人文社团、学术沙龙、学者讲坛,加强国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民主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人文环境。创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为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提供自由开放的大环境。

(四)促实践:积极推进社会实践中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

实践是创新的沃土,任何的创新理念、教育目标最终要内化成大学生的素养,必须通过实践来进行引导和熟悉。社会实践是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平台,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在互动中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社会实践是促进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重要渠道。

在社会实践中,打破院系限制、专业领域制约,通过组建各种类似于“文帮理”或者“理帮文”的小团体,积极为文理科学生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鼓励他们在交流中不断加强学科间的交融与渗透,互相学习,共同探讨,从而实现理工科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素质、文科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学素养的双赢效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学生不仅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社会生产实际,重新修正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融合和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

五、结语

可以说,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是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努力创新教育理念,准确把握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本质内涵和区别,充分认识促进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实现二者相融合的有效方法,积极搭建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教育平台,不断完善教育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从而推动高校创新教育向更高的层面发展,不断提升高校的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山东省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7(Z1):1116.

[2]张万波,杨淑娟.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J]. 绥化师专学报,2001(3):6063.

[3]何宁,张晓华,王燕燕.创新教育的深化与地方高校的改革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6.

[4]刘沫.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5:25.

[5]赵汝木,王崇光.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J].教育探索,2004(12):545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7]赵明仁.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分离与整合的历史过程及其必然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17.

[8]杨冬梅,闫晓荣.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协调培育的现实需求[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1):117120.

[9]贾金玲.加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44146.

[10]李存金,闫永晶,杨青.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3(3):3035.

[11]Sternberg. R.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2025.

(责任编辑王婷婷)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创新教育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