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实相生”美学与当代艺术设计

2016-10-22陈晓环

关键词:传统艺术

陈晓环

摘要: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思想,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仍显现出无穷的魅力,然而与古代艺术相比,今天的设计更多的是过度推崇视觉冲击力及工业化的表现特征,只取其形而未传其神。针对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这种普遍现象,从具体表现形式、意境审美和创作精神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批判,提出当代设计艺术应从传统文化当中的文化意蕴、艺术精神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借鉴其精髓,并与当代设计文化水乳交融、相映生辉。

关键词:传统艺术;当代设计艺术;虚实相生

中图分类号:J01;J50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4.0003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及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作品中的意象,开拓作品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思想,在当代设计艺术中仍显现出无穷的魅力,然而与古代艺术相比较,今天的设计更多的是取其形而未传其神,那么当代设计到底有着怎样的艺术风貌和时代要求,应该引起怎样的反思?

一、传统艺术中的“虚实相生”美学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对“虚”“实”关系的高度重视和特殊把握,尤其在古代绘画领域,“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古代绘画立足于“实”而追求“虚”,充分展现了“实”与“虚”之间的艺术张力。

(一)“虚实”观念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关于虚实关系的探讨有着深远而错综的文化与思想渊源,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道家的“有”“无”之说。先秦道家论“有”“无”,绝对地贵“道”而贱“物”,重“无”而轻“有”,在老子和庄子那里,对“无”的推崇是以对“有”的否定为条件的。从生成论的角度看,“有”是由“无”化生而来的。从功用论的角度看,“有”的功用完全依赖于“无”,附属于“无”。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无”乃是全,是无限,是“有”的根本,“有”则是偏,是具体,必然有局限[1]。

到魏晋玄学兴起后,先秦道家在“有”“无”问题上的极端见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简言之,即贵 “无”而不绝对废 “有”。也就是说,魏晋玄学在维持贵“无”的基本思路的同时,有条件地肯定了“有”的相对意义[2]。这确立了“有”与“无”是相互依存、相互生发的辩证关系,并以此推动了古代艺术理论中对“虚”“实”关系的探索。自宋代以后,古代艺术理论在论述“虚”“实”关系方面已渐成风气。

探析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虚实相生”观念的思想渊源还来自于佛教文化,佛家以“空”作为佛法的最高境界,“空”是佛教最根本的概念,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的本性是“空”,禅宗进一步主张由“有”悟“空”,这些思想,对古代艺术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艺术中“虚”与“实”的运用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探讨“虚”“实”关系,基本上是与山水画的兴起同步的。古代绘画十分讲究含蓄蕴藉,藏而不露,重视无画之处,把无形当有形,使虚与实对立统一起来,这是中国绘画的大胆创造。古代绘画中的“知白守黑”能使“无画处皆为妙境”,这种意象的表现使实体形象和虚空部分融为一体,画面显得静中有动,充满意境。这种貌似无意的留白,是中国人整体感知世界的特征。于空白处求大意,见虚见涵,映衬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虚”“实”在书法当中的运用更集中地体现在气韵境界的创造上。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书法在创作中,即使笔画断了,气仍不断,这种相连不断的气就是气势。书画家在运用毛笔与墨的浓淡协调变化中,使点线的粗细、长短、断连、枯润、缓急等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如同音乐一般既有差异性、多样性,同时又有韵律和节奏;章法上则力求气贯意连,虚实互映,都是在着意而不刻意中进行的。枯湿飞白的运用,能敏感记录下运笔的速度,变化出多种层次,具有丰富的色感和韵律,因而,书法艺术使人看来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相互穿插交错,虚实相生,使作品有一种流动感,富有生气。

在古代建筑园林中, “虚”“实”关系的处理上表现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情趣,虚实分布非常灵活,与书画艺术的构图法则异曲同工。一般说来,在空间设计上,动者为虚,静者为实,轻者为虚,重者为实,次者为虚,主者为实,远者为虚,近者为实,在造境上则如文人画境般以少胜多的写意追求。在园林上讲究掩映,处处实则板滞,处处虚则空无。在建筑室内方面则运用家具陈设、字画、玩器等布置手段,虚实相映,创造出一种含蓄而高雅的室内空间意境和气氛,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修养的特征。

(三)传统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美学观

“虚”与“实”作为对立统一的范畴,是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生发,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两者不可分割,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作品若能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古代艺术论“虚”“实”,并非毫无侧重。虽然“虚”与“实”相兼,但审美取向更认为“虚”是关键之所在,是内在的灵魂与神髓。艺术家必须掌握“实”的基本功,但更重要的是“虚”的创造能力,“虚”绝非无,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交相融会而形成的意境,而虚实相生的意境往往是“实”所难以单独表现的,因此“虚”作为古代艺术的精髓而备受推崇。

“虚”与“实”的有机配合,可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形成强大的艺术张力,其艺术效果并非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意味着一种拓展的艺术天地。“虚”与“实” ,均能从相互关系中受益。“实”因“虚”而活,“虚”因“实”而成。“实”赋予“虚”以艺术生命,“虚”则带给“实”艺术灵气[3]。清代方薰的《山静居画论》云:“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endprint

“虚”“实”关系是处理构图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从构图层面而言,中国书画艺术除了以线造型特点之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空白的积极参与,即“虚”的创造。中国书画的空白地位非常重要,是其“半壁江山”,没有空白,便失去了东方艺术特有的言简意远的优势,空白对于画面的空间结构和意境创造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虚”与“实”的恰当处理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提炼主题,塑造形象,还可以开拓意境,丰富内涵,调动观赏者的联想与想象。不似之间形简而意无穷、有形有意、无形有意、无形无意、记白当黑,阴阳关系、虚实考量、构图不受透视约束[4],因而包含着很深的东方文化哲理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意境是“虚”,“实”映带暗含着“虚”,意境创造的真谛就在于因“实”而生“虚”。

二、当代设计艺术中“虚实相生”的广泛运用

“虚”与“实”在当代设计艺术实践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还是在建筑景观空间中的运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虚实相生法在具体运用时有多种情形,有以实带虚、以实衬虚、以实涵虚、虚实相生等。

(一)虚实相生法平面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从构图形式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除了全满构图以外,当代设计也喜欢追求空白的运用,利用强烈的虚实对比来突出视觉形象,这与现代紧张快捷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空白会使受众集中注意力,使插图和标题更加醒目,空白的版面设计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背景阔大爽朗,不仅增强其作品的深度感,突出主体,达到简洁明了、视觉冲击力强的功用,而且能够唤起欣赏者舒展的情绪,提供了悦目的生理基础,有一种无限延伸的视觉美感,空白的美学价值还在于使得审美思维突破具象的审美对象而引向抽象的联想,从而获得心理的愉悦感。

“含蓄美”的表现手法也常常运用到“空白意识”, 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例如在广告创意中,影视广告常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或是运用中国书画中的空白手法,中央电视台的文艺频道、生活频道、戏曲频道等的形象广告都采用过古代水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东方神韵,其形象画面虚实相映,含蓄隽永。平面广告的形式美也喜欢利用空白构图,画面也时常留有一定的空白空间,形成聚散对比,即将密集的图形元素与松散的空间形成鲜明对比,有聚有散,有主有次,适当地穿插联系,形成一种节奏与韵律。

从当代的一些平面构成、装饰画、插画设计作品也可以看到,画面主体(实空间)之外的空白部分(虚空间)在视觉设计中的存在和作为,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尤其是虚实互动的抽象造型,使得作品更耐人寻味。

(二)虚实相生法在空间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在当代建筑景观空间的设计中,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随着人类建筑技术的不断突破,“虚”空间与“实”空间的处理关系更加灵活自由,相互交错融合,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复杂的建筑景观形式,并创造了新颖、壮观的新城市空间。

在设计理念上,当代建筑景观崇尚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趋向简洁的风格,讲究细节处理,并注重内部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表现。形式多以机器隐喻为基础,即所谓“机器美学”,机器美学追求机器造型中的简洁、秩序和几何形式以及机器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理性和逻辑性,以产生一种标准化的、纯而又纯的模式。其视觉表现一般是以简单立方体及其变化为基础,强调直线、空间、比例、体积等要素,并抛弃一切附加的装饰。因此,在当代设计中,“虚”“实”关系的处理上更多地表现为用纯净的几何构图与流动的空间形式来象征机器的效率和理性,反映了工业时代的本质特点。

三、当代设计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美学观反思

当代设计虽然继续传承了古代艺术“虚”与“实”的美学思想,但由于人类技术的革新,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形式到内容、从客观物象到主观精神与审美层次来看,“虚”与“实”的关系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具体表现形式、意境审美和创作精神方面无不带着时代的烙印,并表现出强烈的工业特征和视觉冲击力,而缺乏传统艺术中令人回味、含蓄隽永的境界与高度,这应当引起我们当代艺术设计者的反思。

首先,从当代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方面来说,工业革命给现当代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印刷技术、建筑技术、电脑软件技术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设计的手法,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也形成了崇尚高科技方法和观念的审美文化,理性美、智慧美、技术美的体现成为一些作品创作的一种新追求,人们对新技术、新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所以设计创意以此为出发点,将电脑制作、电脑绘图、电脑排版等方法应用于创作之中。目前,已有许多像三维动画那样强调技术效果的广告,还有CG(Computer Graphics)图像也创造了全新的视觉美感,高科技派的建筑也开始将机械的精细准确用在了建筑设计上。从这些当代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虚”与“实”的关系处理似乎多停留在形式上的传承,其追求更多的是技术美之表现,是形式与技术的令人震撼,而很难调动起欣赏者更多的联想与想象。设计师应该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更多地注重意境的创造,例如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就致力于新材料、新结构的探索,但又注重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从而创造出颇具东方气质的作品。当代设计师应将虚实相生的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到当代设计之中,必然会得到新的感觉、新的趣味和新的境界。

从构图层面上,当代设计推崇满构图的形式。这种满构图的基本含义就是画面空间被越来越多的客观物象所填充,这说明,当代设计更加追求直抒胸臆,而不满含蓄中的不确定因素给人们带来的可能存在的迷惑,另一方面,在新时代的审美取向下,满构图的表现更富有视觉冲击力,容易记忆;从版式编排上,当代设计惯用整齐的几何形,或是蒙德里安式的布局,即采用一系列水平线、垂直线、长方形等将版面分成几何构图,或是单调的网格式排版,虽然注重了“虚”“实”对比,强弱鲜明,但显得机械味太浓,缺乏个性。endprint

当代设计更强调在信息的洪流中快速脱颖而出,更注重视觉表现力,但是,人情味的缺乏,文化意蕴的单薄,必然会使作品缺少趣味性、生动性,其弊端也日趋暴露出来。所以,越来越多的设计开始追寻古代书画艺术中的用笔之美,意态之美,结体之美。但是对传统的继承不应停留在表面,不是仅仅表现在运用书画当中的笔触与墨法加入到当代设计之中,拼凑成任意的、机械的“蒙太奇”,而应从传统中汲取某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挖掘提炼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其次,从意境审美层面上看,意境的创造不仅是古人的追求,对现代设计也具有精神启迪,然而与古代艺术设计相比,今天的设计更多的是取其形而未传其神,只是在构图形式和空间形式上注重了“虚”“实”关系,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但缺乏意境的创造。古代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面对种种物象,其情感与物象彼此融合后,又经过作者的组合与联想等等,然后将其表达出来。这时所表达出来的字或画像,表面上只剩下了整个过程最后的环节,其他大量的情感与哲理等都全部积淀在字或画之中,因此,蕴藏在这些字或画的背后,还有相当多的东西要靠观众去想象和体验才能感受到,这就是意境的魅力。然而,现代生活的快捷与紧张,往往不能给与设计师充足的时间以精心创作,而观众每日面对巨大的视觉信息,也难以仔细体会作品的更深层的内涵。但是,我们也能偶尔发现好的设计作品,它能够做到虚与实、显与隐、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样的作品往往能够吸引我们驻足停留,细细品味,常常让我们在喧嚣的社会中有那么一刻的感动,真心希望这样的作品能越来越多。

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古代园林,不仅是尘外之境,也是艺术之境,既是画境、诗境,也是曲境,而古代建筑纳景入室,赏心悦目。与古代艺术相比,当代的建筑景观设计缺乏如诗如画的意境,难以在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天地,往往只是更凸显超大尺度的体量感以及工业时代的特点。当然除了满足人类战胜自然和突破技术的现代性作品外,当代设计中也不乏有像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这样充满意境、耐人寻味的建筑与景观作品, 其“虚”“实”相生的韵味依然熠熠生辉、令人陶醉,这正是当代设计中所缺乏的。

虽然快节奏的时代要求当代作品能达到瞬间记忆的效果,因而常常采用块面感极强的视觉语言,但当代设计也完全可以追求简洁而富有想象空间的意境。例如,一些受禅宗精神影响的设计作品,其创作形象虽然简单,逸笔草草,但无笔墨处却有着无限的内涵,寓意很深,能令人久久回味。因为这类作品意蕴更加深远,因而总是让人时时想起,反复玩味,甚至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它的魅力,因此有些好的作品用“味”而不用“视”作为美感的核心理念是耐人寻味的,虽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及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但给人的情感体验更显细腻、微妙,含意隽永,余味无穷,作品的心理空间大大扩展了,恰好揭示了审美意蕴的空灵性、模糊性、无限性。在这里,“味”不只是一种感觉,更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层理解[5]。这类作品重在感性诉求,情景交融统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从而产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意味,最终达到预期的联想与想象之效果,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笔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境界产生的基础,其对当代设计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中国人历来讲求传“意”,这对当代的中国设计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追求虚实相映的形式感的同时,力求作品能传达更多的意,而非一些设计师只注重形式的差异性而显现出的文化内涵不深。

另外,当代设计在审美方面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追求震撼。伟大的作品总是震撼人心的,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冲击力,而且更应是思想的穿透力。当代作品往往利用对视觉或其他感官的强烈刺激来试图达成这一审美诉求,在具体创作中,艺术家经常采用超现实手法或者运用夸张、特写的形式处理技法,故意将形象设计成超出正常比例,或者将人的情感无限放大给消费者看,这种夸大处理往往能带来强烈的震撼效果。这表现在当代作品中,“虚”与“实”的运用更多地体现在强烈的对比关系与动静组合中,因为这样更能使作品富有张力,却缺少了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思想。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社会大众从过去审美活动中的被动地位逐渐变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相应地,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当代设计也更趋于科技化、互动化、个性化、符号化等美学特征[6]。但是美的事物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存在不同的类型,人类对审美的体验也是相当丰富的,而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表示“美”的各种不同。古代艺术中那种“虚实相生”所产生的言外之意,音外之韵,境外之味,形外之神,使有限的画面充满着无限的主观想象的“美”——这在当代设计中并不意味着淘汰,这种充满哲学意蕴的“美”更应该成为当代设计的一种补充。当代设计师应该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艺术领域中去寻找灵感,以发展我们的民族设计。

再次,从创作精神层面上看,中国古代艺术充满了哲学意蕴,体现出东方人的精神追求。古代艺术家的精神境界和渗透在作品中的抽象审美意识与当代设计意识不同,中国的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枯湿飞白等变化充分表现出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国画当中的留白自然生动,虚实相映,表现出有机的和谐精神;中国的毛笔,具有传达自由变动形式之特殊效能,在线条美、结构美的教养领悟中,古代艺术家以绝对的艺术自由而全神贯注于形式美——如崇拜不规则的美,国画的S形构图,或不绝地取逆势却能保持画面的平衡,或者另辟蹊径于奇、险、边角的构图处理,他们慧黠的手法使当代人惊叹不已。当然自由并非毫无拘束,否定一切规律,而是要求设计师能充分地施展想象力,不断地去探索挖掘新的“美”。

当代设计总体上多呈现对立变动的倾向,更多地是用理性思维方式构图,难免出现刻板单一、形式雷同的作品。而且当代世界笼罩着一种规格化、形式化的气氛,印刷品的泛滥复制,使艺术走向商业化,包括现代书画在内的现代艺术等等,都表现了形式化思想对人的异化[7]。因而,追求形式自由,必然要与多元化的社会相适应,当代设计应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自由之精神,从中国古代艺术当中体悟“虚实”关系所体现的自由精神对今天的设计是颇具重要意义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与传统艺术相比,面对工业化的发展和信息的洪流,当代设计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需求,“虚”“实”关系的处理更多地呈现出科技化、互动化、个性化、符号化的工业时代特征,却缺乏意境的创造和自由的精神。然而,时代不仅仅需求形式上的“虚”与“实”交融,更需要思之有味的东西,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科学化的文明中,保持住人间的诗意、生命的意义和艺术的憧憬,它要求当代设计师应将目光从高科技转移到民族文化领域,转移到人的精神世界中去,在满足当代设计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更多地从传统艺术中的文化意蕴、艺术精神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借鉴其精髓,让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文化相映生辉,并通过尝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文化有机结合,来探索未来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杨铸.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1.

[2]李峰.中国画构图法则[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3]曹玉林.当代中国画体格转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4]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文格)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
高中美术教学中传统艺术的融入探究
试探赣南采茶戏与传统艺术的结合
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戏曲元素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昆曲为何在天津“久衰未亡”
罗兰湖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