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化教育引导中职学生自尊发展
2016-10-21朱丽琼
朱丽琼
[摘 要] 自尊是个体与外在环境互动下,不断对自身的特质、能力、想法、价值进行的评价,继而形成自觉满意的程度与感受。认为中职学生呈现的人际关系障碍、厌学、责任感丧失、自卑现象实则归因即是自尊的丧失。教师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自尊和谐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自尊;南风效应;自我效能感;心理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1-0192-01
一、自尊心的定义与内涵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与感受,要求社会与集体承认自己的人格与能力的思想感情,我们认为自尊常常包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即是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感,自我价值感则是相信自我的价值,对自我生存、快乐的权利所持有的肯定态度。
二、中职学生自尊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一)中职学生自尊发展的现状
中职学生因中考失利,老师、家长对其期望值降低,其自身亦开始质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带着放大镜找自己的错误与瑕疵,到处去寻找“我不行、我不好”的证据,选择性地注意自我不可能完成学业,习惯用一种冰封的感觉来捍卫自己脆弱的自尊。潜意识中放逐自身的理想和愿望,用错误的态度行为来维护自我,包裹自我,常常表現出不自信,甚至怨恨地看低自尊现象。
(二)阻碍中职学生自尊发展的原因
1.生活中积累过多的失败经验。中职生在高中求学前在学校班级中一直处于下游,自我能力已然受挫,中考失利后,更证应了自身的感受,自信心严重受损。生活中,中考失利感觉自己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朋友的开导,失败感增强。有些学生甚至有过去打工的经历,期间或许遭人白眼,所从事的行业亦属社会底层。如此一来,自信心完全丧失,失败的经验让自己觉得简直一无是处。
2.社会互动环境的影响。社会对职高生存在偏见,人们大都认为重点高中的学生方为一等学生,学习成绩差,习惯差,无定性的学生才上职高,无形贴上了“下等生”的标签。人格尊严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从而产生自卑自贱的心理。
3.家庭因素对学生自尊发展的影响。中职学生大都来自家长文化素质偏低的家庭,很多家长在学生中考失利后放弃学生,听任自流,视学校为“托管所”,抱着不出事,混大则已的心态。心理上与学生距离甚远,没有了家庭的认同感,致使其在家庭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自尊心减少,以致在家靠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来消磨时光。
三、自尊发展的破冰之行——南风效应、心理化教育模式下促进自尊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发展学生对人、对环境、对己的信任,使学生心理上重获安全感
在安全的关系与环境中了解学生并协助学生自我探索及体验生活,中职学生大多学习较困难,缺乏安全感、认同感,过早地丧失自尊心。笔者认为学校应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作为首要目标,应开设有助于学生自尊心心理发展的活动,不只评价学生的学科成绩,还应强调学生的个性特长、专业技能、精神风貌,春风化雨般提升学生在校的心理归宿感、成就感。同时,应与家长相互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生活,看到学生的努力、精彩,认同自己的孩子,鼓励自己的孩子。让学生明白,家长、学校、社会并未抛弃他,心理上产生归宿感、安全感,具有形成健康自尊的基础。
(二)在独特且良好的关系中发展,修正学生自我概念,重树学生的自信心
确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应为他们营造出理解、宽松、尊重的氛围,让他们心理放松,有想法敢于表达;教师对学生的建议要乐于接受,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其次,正确积极给予学生“暗示”,中职生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人生观亦在逐步建立,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句赞美的话语,都会如南风一样,轻抚学生的心田,与老师产生心灵的共鸣,促进自信、自尊的发展。譬如我班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在班级中总是垫底,但其手工制作都非常精致,可谓心灵手巧,为此我特别在班上组织了一个“手工作品展”的活动,并让其上台展示作品,后期观察学生发现,其在得到师生的肯定后,加强了其他科目的学习,努力钻研技能,在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自信,自尊心也增加了许多。
(三)设立“班级心理工作室”,形成正向联结,预警心理问题
实践中,笔者发现班级部分学生存在一些心理困惑,但害怕向老师求教,尤其是一些内向的学生,除了亲密的小伙伴外,很难发现其心理问题。于是我设立了班级心理工作室,通过班级心理工作室的心理委员与孩子们形成正向联结,干预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工作室的任务是:收集并汇报班级学生心理状态,包括工作、学习、生活、家庭、情感及危机事件。其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工作。在学生中形成正向的心理联结,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
自尊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多方引导,因材施教,用爱去尊重学生,用爱去感化学生。如和煦的南风一般抚平孩子们的心灵创伤,促进自尊和谐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为以后工作的成功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永惠.浅谈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0).
[2]于冰.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J].职业,2008(14).